后室的历史发展
评分: +77+x

观前提示

本文可能会带有强烈的个人倾向且有带来争议的可能,请谨慎阅读。

前言

后室的发展历程并不如 SCP 基金会那般长足——后者基本上已经明确了自身创作的普遍特征,成熟的创作与评价社区也基本保证了就创作方向而言不会爆发像我们站内这般大规模的论战——而我们已经陷入了由于缺乏后者所具备的足以支持创作与批评的条件导致的整体性创作低迷。因此一篇分析后室创作发展历程的文章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目标不在于彻底解决站内有关这些问题的迷茫,矛盾与冲突,但希望能通过分析后室的历史建构为创作者与评价者提供启发以思考“后室何去何从”这一问题,并鼓励他们给出自己的答案。

1. “早期后室” - 4chan 时期的后室

“假如你不小心在错误的地方从现实中切出,你最终将坠入后室,这里只有腐臭的潮湿地毯,令人发狂的单调黄色,荧光灯全力运作发出的永无止境的嗡鸣,还有令人深陷其中的大约六亿平方英里随机分割的空荡房间。倘若你听见有什么东西在附近徘徊,愿上帝保佑你吧,因为它一定也听见了你的声音……”

放在我们网站首页的这句话大家再熟悉不过了。相信也有很多人知晓它的出处—— 4chan 的一个匿名讨论帖。正是这句话启发了无数互联网创作者创作种种与“后室”相关的各类作品。不过我们现在要先讨论它在 4chan 内部和 Discord , Reddit 等社交平台上引发的第一波创作热潮,很多早期层级,例如 旧版 Level 0旧版 Level 1Level 94 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那么,这一时期的后室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呢?

“形式纯粹”,“内容纯粹”与“阈限感”

没错,这一时期后室最重要甚至唯一的特点就是“阈限感”,因此这一时期的后室并没有从后来与它分道扬镳的其它“阈限空间”中脱离。这一时期的创作者所做几乎仅仅是找到一些合适的图片,再为它们配上合适的文字描述,从而创造一个虚构的空间。因此这一时期的后室必须依赖于“有阈限感”的图片这一形式,而文字完全作为图片的附庸存在,几乎不具有自己的价值——换句话说,没有了图片这些文字什么都不是。因此这一时期的后室是“形式纯粹”与内“内容纯粹”的——创作风格单一,文字内容单调,显然容易令人产生审美疲劳。

2. 最早的自我审视者—— Fandom 后室主站

熟悉早期后室发展历程的人应该都清楚,英文 Fandom 后室维基(也就是“ Fandom 后室主站”)是最早的后室维基之一,同时论知名度而言它应当是这一时期后室创作网站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网站(Wikidot 后室维基的建立时间较晚,实际上属于下一个时代,故此部分不做探讨)。

这一时期的后室创作和它们的前人有什么不同呢?

从“纯粹”走向“中立”,对“内容”产生思考

从这一时期的创作开始,后室不再完全依赖于那些“有阈限感”的图片,内容也摆脱了“图片附庸”的严格要求——即使没有那些“有阈限感”的图片作配图也可以在后室维基网站上创作,只要不被删除,就说明你的作品被接纳成为了后室的一部分。

这实质上是后室创作历程的一个转折点,早期的 Fandom 后室主站实质已经通过自己的作品展开了对早期后室的批判,而在此之后的后室创作流派事实上都源于这一次批判所提出的新问题:“既然后室已经脱离了‘阈限空间’的形式,那么后室的形式是什么?”和“既然后室创作的文字不再是图片的附庸——换句话说,后室创作的内容不再依附于形式,那么后室的内容又是什么?”我们在思考这个问题的同时也在规定后室的形式和内容——也就是规定“后室是什么”和“后室应该有什么”。

对于早期 Fandom 而言,这一思考的最终结果表现为 Level 37 。这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它代表了 Fandom 后室主站站长 egglord 和他的追随者——在 Wikidot 后室中文维基被称作“原教旨后室主义者”的一群人的答案:后室在形式上表现为“现实的扭曲,重构的产物”,因此阈限空间只是适用于后室的形式之一;而内容则旨在表现诸如对未知,孤独,无限的恐惧,探索,理解的欲望,人在后室中的无力等等诸如此类细腻而抽象的情感。这些特点不必须通过阈限空间得到,因此 Fandom 后室主站在此走向了“形式中立”与“内容中立”,具体在政策上表现为对创作的形式和内容具有一定的限制,但并非严格限制在“阈限空间”的内容和形式的范畴中。

嗯,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说说:早期 Fandom 主站的创作者不再像之前那般完全依赖于“看图写话”,对创作的主题也开始了自己的思考,并用优秀的文章对后室创作的主题与方向做出了解答,建立了标准,而这个标准相较于纯粹的“阈限空间”更宽泛,但依然不能容许创作者完全放飞自我而不对创作进行任何细腻的思考。

3. 走向完全自由 - Wikidot TS 后室

正如前文所言,从早期 Fandom 主站对早期后室的纯“阈限空间”展开批判后,各个后室创作流派无非是对这一批判提出的“后室的形式与内容”这一问题的解答。而 Wikidot 英文维基(即我们口中的 “TS” 或 “wden”)是没能进行有效解答的一个范例。

“形式自由”与“内容自由”

Wikidot 英文维基后室走向内容与形式的双重自由的标志在于旧版老套点子列表,这篇过时的指导文章明确地表达了对早期后室拘泥于“阈限空间”的否定,而没有对后室的形式与内容作出任何明确的解答与规定,在加之低效的管理与创作网站固有的的低门槛特点,最终将 Wikidot 英文维基不可避免地引向了形式与内容的完全自由——在形式上,只要是一个不是现实的空间即可,而在内容上更是完全地放任创作者自由表达, Wikidot 英文维基后室也因此饱受中文维基成员的诟病。

没错, Wikidot 英文维基跳出了“阈限空间”的囹圄,但由于没有新的,明确的方向与标准,因此在整体风格上表现地混乱与迷茫。

4. 回归“阈限空间”的尝试—— Wikidot 日文维基与阈限档案

这一派的的后室创作者均因对原本所属的创作网站的不满而选择独立,他们明确地将“阈限空间”作为自身创作的核心形式,但仍然拒绝将文字完全沦为如早期后室创作般附庸性的说明文本,而是把挺放到了表现“阈限感”的主力这一地位上——从而取代了早期后室创作中图片的主体性。不过仍然受自由创作网站这一身份限制,对自由创作的需要做出了让步——这意味着这一派创作的内容不局限于对“阈限空间”的描写,而是能够像传统文学一般融入作者自身的思考,故在内容层面不再是早期后室式的“形式纯粹”,而是与 Fandom 主站一样走向了“内容中立”。

“白马非马”——形式纯粹之间的二律背反

事实上,日文维基与阈限档案在形式上回归早期后室式的“阈限空间”把他们推向了更加远离这一主题的另一端——不像早期创作者们近乎无意识地模仿学习式创作,他们是有意识地去解构,剖析“阈限空间”的内涵,然后有意识地去复现这一主题。这也导致他们实质上走向了另一种“形式纯粹”——即使它们都表现为“阈限空间”。

没错,这是一个相当诙谐的结论:越接近早期后室,越远离早期后室。因为创作者们在尝试迫近原先的目标时走向了另一个方向——当然,这个方向并非错误,它能够为“后室”这个主题带来更多的活力的同时也能保持后室本身“依然是后室”,而不会变成别的什么东西,这也成功地让他们比早期 Fandom 主站后室走得更远,更高。

换句话说,日文维基与阈限档案虽然明确要求了“阈限空间”作为主题,但积极地鼓励创作者积极地自我思考以求对“阈限空间”和“后室”更好的演绎,而不是早期后室式的看图写话与照本宣科。

5. 混乱与迷茫 - Wikidot 中文维基,也就是我们

除了在创建之初就迅速成熟的日文维基和尚未成熟的其他语言分站外, Wikidot 中文维基是目前形成最晚的一支后室创作流派,得益于相较英文维基更负责(也许)的站务团队,前辈 SCP 基金会在社群管理方面的经验,中文维基的管理团队对网站成员拥有基本较为稳定的控制,因此虽然尚未对后室的内容与形式做出良好的回答,但暂时没有因脱离约束而走向完全自由。

那么,矛盾的成因在哪里呢?

否定而非批判——归因的尝试

首先,显而易见的—— Wikidot 中文维基明确地选择与前人划清界限,拒绝走上他们的道路:既排斥 Wikidot 英文维基一派的放任自由,又拒绝日文维基与阈限档案一派回归阈限的做法,也没能像 Fandom 主站一样以完备的理论指导创作。换句话说,中文维基整体上对其它的流派的风格与解答根本问题的方式持全盘否定态度。

从创作者个人的角度而言,这种全盘否定是情有可原的:在中文维基社区中常见对英文的管理制度与创作风格的不满,而英文维基的行为也——几乎是不负众望的令人失望;而日文维基和阈限档案通常被视作保守的社群,于是也有成员批评两者的保守而导致较高的创作门槛,影响成员的创作活力,而这一派的社群(尤其是阈限档案)在创作频率上偏低似乎也成为了这一观点的有力论据; Fandom 主站看来是最理想的状态?不,诸如 Level 37 一类文章因其自身描写抽象,难以令人接收,理解而遭受批判,管理团队对成员更加严格的控制更是引发了许多成员的不满,因此对 Fandom 主站的否定也不可避免。

其次, Wikidot 中文维基没能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理论指导,刨去没有形成固定风格的新人和早已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创作风格和理论的基金会人士,大致可以把中文维基后室的创作风格划为原教旨派和创作自由派(尽管多数成员实际上是在这两个极端中间徘徊):

原教旨派:主张形式中立与内容中立——实际上是对 Fandom 主站理论的背书——并力求从后现代文学,哲学等更高的角度对“后室”本身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这一派通常以难以理解,强批判性,高标准著称。

创作自由派:亦被戏称为“后室维新派”,主张完全随心所欲地创作(本质上是形式与内容的双重自由)——尽管表面上拒绝与英文维基同流合污,但其理论内涵是对英文维基理论(没有理论)的背书。

这一派缺乏完备的理论指导(因为他们否定了前人的观点但还没提出自己的),但基本对其它创作流派均持否定态度,并拒绝从更高的角度审视后室自身——当然,作为通俗作品的后室而言这并非过错,而且切实有效地降低了这一派后室创作的门槛。

多数来自基金会的成员在实际上组成了不属于这两派的第三支成员,这一支的创作者在总体上更接近于基金会式的半科幻,半奇幻风格,核心在于对“异常”本身而非“后室”本身的思考——也就是说对于这一派而言,后室仅仅是基金会式异常的一角,而他们探讨的主题更加宽泛。因此这一支的创作带有强烈的基金会色彩,不属于后室自身的创作流派。但这一支成员的影响力与自身硬实力已经足以对中文维基的整体风格造成影响——例如经典的恶 M.E.G. ,宜居欺诈甚至是整个帕拉斯研究所

在这三股难以相互认同(尤其是原教旨派与创作自由派的争吵尤为激烈)的力量的影响下, Wikidot 中文维基社区的总体创作风格表现出了更加强烈的摇摆不定,各自为政——尤其是在任何一方的力量都无法压倒另一方时。

这一部分很难用足够通俗而又不招致因言辞过激带来不满的语言概括。总之,中文维基后室既不想照搬前人的做法,又在短期内没能摸索出自己的道路,外加多创作流派的纷争和作为同类型创作的前辈的基金会所带来的不可磨灭的影响下对自身风格总结工作显得愈加困难——这最终导致了中文维基社群中的矛盾重重与创作低迷。

6. 走出迷茫的尝试

嗯…这一部分其实不是本文的核心要义——实际上结束上一部分后就可以考虑收尾了。不过我依然认为在此给出一些建议仍然是有一定必要的——毕竟问题已经摆在了台面上,下一步就是采取措施消解矛盾。

从上叙视角理解后室

呃,这句话有些令人费解:什么叫“从上叙理解后室”?凭什么不能从下叙解释后室?反正在我的设定里后室就是XXX!

嗯,让我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如何理解查尔斯·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如果你的答案是“一部自传体小说,讲述了大卫的一生”,这不是一个错答案,从下叙角度,也就是“作品”的角度来看完全正确,但是显得肤浅——谁都知道这是他的一生,你说这顶放 P !而“一部狄更斯借大卫的一生表达自己善恶必报的价值观和对当时社会做出的反思”则是从上叙层面,也就是“作者”的层面理解作品——这不一定就是对的,但是这代表你对作品的主题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

激发解释的欲望,而非真的去解释

嗯…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从下叙视角解释后室是一种徒劳。无论是树海论还是光栅论,它们在下叙意义上和哲学家们辩驳了几千年的形而上学没什么不同——都在试图解释世界,又都不能证明自己就是唯一的真理。但你是这个世界的创作者,这个世界的“神”,你自然有权用更多的文章弥补这个缺陷——结果就是用更多虚构的作品支持一个本就是虚构的理论,然后又用这个虚构的理论解释更多的虚构作品。这是一个妥妥的死循环。

当然,这不代表你不可以有解释后室的理论。拥有一套帮助自己从作者层面描绘世界的理论是好事,而且应当被提倡——这类理论更多起到“指导”作用而非“约束”作用,你不需要用文章去维护它的正确性,也不需要担心别人推翻这个理论,因为它只从上叙层面教你“怎么写”,而不是告诉你“后室是什么”,因此它帮助你创作而非限制你发挥。

但是这里只说明了后半句,对于前半句(“激发解释的欲望”)还没有做出解释——这就是我接下来需要介绍的东西。

我们再次提出这个问题:早期的后室为什么迷人?它和纯粹的异世界以及我们的现实世界到底有什么不同?

鉴于解释这一点并非文章的主题,我就直接跳过思维过程说结论——至于这一思维的过程让我们日后交给其它文章。

早期后室的迷人之处一部分在于它徘徊在不可理解与可以理解之间——这意味着它能够激发解释的欲望,却无法被真正,彻底地解释——毕竟它是虚构作品。在后室的空间中,我们时常感到怪异,却很难说出具体的怪异之处,这就让它和其它的异世界划清了界限:因为异世界中的不合理之处过分的明显且易于说明。

也就是说,后室的魅力不只在于“阈限空间”——这不过是这种“边界感”的最佳表现形式之一。这种徘徊在不可理解与可理解之间的状态可以说是一种后室所独有的魅力——创作者们自然应当尝试去达到这种状态,从而“激发解释的欲望”,而非直接搬出一套解释,然后再用更多的文章维护它——毕竟我们进行的是文学创作而非形而上学或是科学理论构建。

建立属于自己的理论

再次强调:此处的理论指用于指导创作的创作理论,而非解释世界的形而上学或科学理论。这些理论应当有能力从作者层面指导我们对后室的价值,表现等方向的思考(例如 Fandom 主站,日文维基和原教旨派理论)。这些理论不会力求探究诸如后室的世界观本质这类形而上学问题,而是对现有的后室作品进行深度剖析,然后总结出一些普遍特征,经过批判吸收和深度发酵后用于指导写作。选择并认同一个理论固然可取,但这可能远远不足以回答创造自由派否定一切前人的质问,因而不足以消解矛盾与对立。因此构建一套真正属于中文维基的创作理论显得尤为重要,就像相对论之于处于风口浪尖的近代物理学一样。

至于究竟应当如何建立,还有待于我们对现有创作的进一步剖析与总结得到的切实有效的普遍准则。

写在最后

不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中文维基的确处于如此的严峻情况:缺乏现象级的优秀作品,全体性的创作低迷,成员之间随时可能爆发的争执——这些都是一个创作社群处于迷茫的表征。

如果想要真正地走出迷茫,昂首阔步,道路还很长,但我愿意相信我们最终会抵达那个终点。


除非特别注明,本页内容采用以下授权方式: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3.0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