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ot {
--logo-image: none;
--white-monochrome: var(--accent-one);
--pale-gray-monochrome: var(--accent-two);
--light-gray-monochrome: var(--accent-one);
--gray-monochrome: var(--accent-one);
--dark-gray-monochrome: var(--accent-middle);
--black-monochrome: var(--accent-one);
--medium-accent: var(--accent-two);
--pale-accent: var(--accent-middle);
--bright-accent: var(--accent-middle);
--dark-accent: var(--accent-middle);
--alt-accent: var(--accent-middle);
/*SWATCH EDITS*/
--swatch-text-light: var(--accent-one);
--swatch-text-secondary-color: var(--accent-one);
--swatch-topmenu-bg-color: var(--accent-two); /*GRADIENT*/
--swatch-topmenu-border-color: var(--accent-one);
--swatch-menutxt-light-color: var(--accent-two);
--swatch-menutxt-dark-color: var(--accent-two);
--swatch-menutxt-general-color: var(--accent-one);
--swatch-menubg-color: var(--accent-two);
--quote-shadow: none;
--header-text-shadow: none;
--rating-module-bg-color: var(--accent-one);
/* THEME VARIABLES */
--accent-one: var(--black);
--accent-two: var(--white);
--accent-middle: var(--gray);
--white: 255, 255, 255;
--black: 0, 0, 0;
--gray: 125, 125, 125;
}
.lightblock, .styled-quote {
background: rgb(var(--accent-two));
color: rgb(var(--accent-one));
}
.darkblock, .dark-styled-quote {
background: rgb(var(--accent-one));
color: rgb(var(--accent-two));
}
.frameblock {
color: rgb(var(--accent-one));
background: rgb(var(--accent-two));
padding: 0.01rem 1rem;
margin: 0.5rem 0;
border: solid 5px rgb(var(--accent-one));
}
div.scp-image-block div.scp-image-caption {
background-color: rgb(var(--accent-two));
border: 2px solid rgb(var(--accent-one));
}
#top-bar {
--swatch-text-secondary-color: var(--accent-one);
}
#page-content table.wiki-content-table {
--tables-header-bg: var(--accent-one);
--tables-header-txt: var(--accent-two);
}
.footnotes-footer {
--footnotes-footer-text-color: var(--accent-two);
}
div.wiki-note {
--note-color: var(--accent-middle);
}
.code, .page-source {
background-color: rgb(var(--accent-two));
color: rgb(var(--accent-one));
}
#who-rated-page-area > div > span[style*="color"] {
color: rgb(var(--accent-middle)) !important;
}
html, body {
scrollbar-color: rgb(var(--pale-gray-monochrome))rgb(var(--black-monochrome));
}
描述
正如所见的,散落在该层级各处的梯级、工具、白色油漆以及其它建材一般,茫白景象是一幢硕大无朋,正经翻修的白色房子。纵使其中空间重复而单调,每个区域依旧有着自己的不同之处。各房间在规制、形状及内部家装的方面上皆有不同。尽管它们间有惊人的相似性,但看上去也从未全然相同。其形貌与走廊、浴室、起居室以及厨房相类似。
某些地点亦存在时间或是空间上的异常,即物体之存在表观地淡入或淡出,抑或是变换了位置。据说这些便是造物者——本层级唯一已知存在的实体,其所施行动的结果。
2016年,阿丽亚娜集团派遣了由Ian Marrow指挥的“赫尔墨斯”小队到了茫白景象,以对该层级进行勘定。当时他们设法确定了该空间有各式房间、21处走廊以及5处楼梯间组成。5年后,即2021年,在有报告表明他们所勘绘的地图有失准确后,该小队再次被派往了同一地点,开始再次勘绘地图。随后其便确定该层级如今已由77个房间、35处走廊及9处楼梯间组成。他们也得到了茫白景象正随时间推移不断增大自身规模的结论。在此次发现后的每一年,来自罗经点兵团的4至7名成员组成的小队皆会被派往视察该层级的变化并对地图进行更新。
日志#001
首次进入茫白景象对大多数人而言将显得颇为不适。后室内的多数层级都没有如此高强度的光照。长期暴露其中将导致睡眠不足,最糟的情况下还将产生局部致盲;但在通常情况下这对大多数人而言也不足以构成问题。这都取决于我们的身体是如何去适应这些高强度光线的。
——阿丽亚娜集团“赫尔墨斯”小队
结构
茫白景象的结构多元纷呈;所有的房间色彩皆褪,其中物件亦如此。一切皆由一种无法辨识且质感顺滑而触感近乎柔软的类石英物质构成。该层级表面纤尘不染,且会在受损后逐渐修复自身。各种先锋派的家具物什散落于这处空间,吊顶家具亦在此之列,其在茫白景象的房间中也同样如此。其墙面上会频繁出现通往无处抑或是其他区域的孔洞——其中时而会包含一些随处可见,而体积亦不算硕大的物件。层级内的楼梯间的直径各不相同,大多数皆为死路。即便如此,其中一些楼梯间的顶部依旧有着雕塑间。
其中的墙面覆盖着褪色的相片。其中展示着疑似荒芜了的草场或是迷雾笼盖的城市。从理论上说,它们可能与其他层级有类似之处。因为这些照片与某些后室中的已识别层级具有如此之多的共通之处,故而也难有一致决断。
除开房间各自间惊人的相似性,它们从未完全一致,而是与厨房、起居室、浴室及走廊相类似。
雕塑间
雕塑间是内有置于基座上的1至4尊雕塑的单独房间。此类房间中发现的所有雕塑皆与其他人类形象有明显区别,拥有诸如第3条腿或是第3只手的轻微异常。有时雕塑会自基座上消失并以不同的姿势出现在其他房间内,仿若自有生机。在流浪者的所见中,他们则在展示着人类生活中的各色场景。
尚未有对它们是如何移动进行说明的记录。最广为接受的理论称是造物者自己对它们进行了再次排布。
苍白花园
苍白花园近似于一处内有不寻常的、植株形状的柱子,而非植物的大型封闭花园。最大号的柱子直抵天花板并劈分开自墙上窗口入射的光线。乳白景象内的所有走廊则相交于四处入口中的一个。它即为整个层级内最大的房间,其大小约为40m x 80m x 10m。
在其中的拐角之一处,有一座无人自奏的钢琴。其所演奏的乐曲着实可令多数人心静如水。据聆听其演奏的人们所说,这都是些他们闻所未闻的乐章。每次的曲目皆不相同。有说法称该钢琴所奏的曲目皆由造物者所创作,而其则是受到了前厅音乐的启发。
在房间的正中央有一本置于基座上,无法移动的书,其名《灵想》,造物者著。阅读了它的人无一记得其中的任何语句,仅能描述此书有关何物。
我仍能忆起阅读此书的手不释卷之感。造物者在其中写下了有关其自身的大量文段。虽然他对自己相当挑剔,但也不失乐观。
他。造物者对创作的热情在此书中详尽无遗——他是怎样尝试将空无转化为美丽事物的。此外,造物者将他一切造物之相关诉诸笔尖,既有成功,亦有失败,也有它们教给他的经验。叙说者描述了他是如何地享受人们从各种角度欣赏着他的作品。在读完此书后,我有了这样的印象——造物者是一位我曾在梦中所遇,而在清醒之后最终忘却的和蔼可亲之人。上面依然有许多未曾填入字句的纸页,茫白景象拓展越多,被写下的灵想也就越多。
——Ian Marron,阿丽亚娜集团“赫尔墨斯”小队
造物者
性质:
HVM
VRL-A
VRL-B
NCR
MCH
CBR
SYN
DMN
SSV
CVL
RLA
UNQ
AGR
BNV
{$custom-tag-name}
{$custom2-tag-name}
{$custom3-tag-name}
描述
经观察,“茫白景象”正由一位隐秘个体以异常手法进行操控。有记录称他会在受目击后于墙体间移动并随后消失。尽管该实体是一个有着5张环绕头部之面孔的人形存在。他身着一件齐地服装与一顶白色帽子。造物者不喜欢被人拍摄或是照相,而相片通常很快也将褪色。先前他以“白色的主”之名为人所知,但当探险者们开始以“造物者”提及他时,也给予了一个能更好地反映其本性的称谓。通过他的一段自述与苍白花园之书推测所写相关之物来判断,我们得出了他可能就是茫白景象的创造者。从墙面、家具、雕塑到此处发现的异常等的一切皆为他的杰作。造物者正是一位以创作出你在茫白景象中各处周遭所能见到的一切来表达创作之热爱的艺术家。
行为
造物者对人类不具威胁。他并不关心他们在层级中的出现,但某些时候,即近距离接触时,他会在消失前向他们微微招手以示问候。他极少与茫白景象中的人们进行交流。而其声线则与一名经训练的低音歌手相似。
有报道称他白色的身影亦曾在例如147与91的层级内被目击过。但应当审慎看待这些记录,因为它们还未曾得到证实。它也很有可能是另一实体。
日志#003
以下的访谈发生于2021年9月12日的茫白景象内。“赫尔墨斯”小队在绘制该层级的一幅新地图的同时,于其中一个房间内偶遇了正在制作一盏台灯的造物者。Morgan K从其背包内拿出了一台相机,在将其对准造物者时,其镜头发生崩碎。令其无法记录事件始末,但音频依然能进行记录。Morgan将相机隐藏在了背包中以令其不会再引起造物者的注意。如下是音频的转录抄本:
2020年9月14日,与造物者访谈的摘录:
“……”——Morgan K
“哈哈,这里没什么要害怕的,只需观赏便是。”——造物者
“嗯……这地方看起来挺漂亮的。”——Morgan.K
“我知道你想问我些什么。我会给你两次机会。好好把握吧。”——造物者
“你为何要创造此地?”——Morgan.K
“个人所需罢了。我喜欢表达自己。”——造物者
“你是人类,还是其他造物?”——Morgan.K
“我可为你所想象的一切。”——造物者
……
随即,在完成了台灯的创作后,造物者走进了一面墙中。这是唯一一份得到证实,同时也是和他已知最长的对话记录。
附加信息
得益于茫白景象的安全性,该层级经常会作为多数旅者乃至团体最为重要的节点之一,而后室内则鲜有能保证有如此之高安全性的地点。因其性质,茫白景象无法处在除造物者以外的其他任何人的掌控之下。许多团体因此在该中立场地上召开会议。M.E.G、阿丽亚娜集团与永恒数据库是最常在此组织活动的团体。
茫白景象可通过在“Level 287”两侧找到的门径轻易抵达。这些门径有许多皆分布此走廊之上,皆可通过自门后传来的明亮非常的光线辨别。为在逗留后安全地离开本层级,请尝试同样记住最邻近它们的道路。
页面版本: 8, 最后编辑于: 08 Mar 2025 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