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碎之地

生存难度:生存難度:

等级等級 deadzone

  • {$one}
  • {$two}
  • 生命绝迹

如何使用:

[[include :backrooms-wiki-cn:component:level-class
|class=等级
]]


class 处的可用参数包括以下内容,支持简繁体及英文输入。
English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0 1 2 3 4 5 0 1 2 3 4 5 0 1 2 3 4 5
unknown 未知 未知
habitable 宜居 宜居
deadzone 死区 死區
pending 等待分级 等待分級
n/a 不适用 不適用
amended 修正 修正
omega 终结 終結

该组件支持简繁切换,如下方代码所示:

[[include :backrooms-wiki-cn:component:level-class
|lang=cn/tr
|class=等级
]]


lang 处选择语言,cn 表示简体中文,tr 表示繁体中文,不填默认选择简体中文。

自定义等级

[[include :backrooms-wiki-cn:component:level-class
|lang=cn/tr
|class=等级名字
|color=#000000(带有井号的十六进制色号代码。)
|image=链接(至图片的链接。)
|one=在这
|two=随便
|three=放文字
]]

使用 CSS 进行自定义:

你可以使用 CSS 进行额外的自定义,将代码放入到 [[module css]] 中或者是放入到页面的版式内都可以。在这一组件中,不要把 [[module css]] 放在 [[include]] 里面,把它放在那个的下面或者是页面的顶部或底部。
将这些代码放入到你的页面/版式中以编辑所有的颜色,因为组件的 |color= 部分仅能控制背景:

[[module css]]
.sd-container {
/* 字体 */
--sd-font: Poppins, Noto Sans SC, Noto Serif SC;

/* 边框 */
--sd-border: var(--gray-monochrome); /* 大多数等级 */
--sd-border-secondary: 0, 0, 0; /* 不适用 */
--sd-border-deadzone: 20, 0, 0; /* 死区 */

/* 标志 */
--sd-symbol: var(--sd-border) !important; /* 大多数标志 */
--sd-symbol-secondary: 255, 255, 255; /* 4 级以上的是白色 */

/* 文本 */
--sd-bullets: var(--sd-border) !important; /* 点句符文本颜色 */
--sd-text: var(--swatch-text-secondary-color); /* 顶部框文本颜色 */

/* 等级颜色 */
--class-0: 247, 227, 117;
--class-1: 247, 227, 117;
--class-1: 255, 201, 14;
--class-2: 245, 156, 0;
--class-3: 249, 90, 0;
--class-4: 254, 23, 1;
--class-5: 175, 6, 6;
--class-unknown: 38, 38, 38;
--class-habitable: 26, 128, 111;
--class-deadzone: 44, 13, 12;
--class-pending: 182, 182, 182;
--class-n-a: 38, 38, 38;
--class-amended: 185, 135, 212;
--class-omega: 25, 46, 255;
}
[[/module]]

旧版颜色:

如果你不喜欢新版的样式,想要用回旧版的红色边框色,只需要在你的页面中与组件一同引入下方的代码:

[[module css]]
.sd-container {
--sd-border: 90, 29, 27;
--sd-image: 90, 29, 27;
--sd-symbol: 90, 29, 27;
}
[[/module]]

破碎之地严格意义上不能被称作一个层级。它是完全处于后室领域之外的一片碎裂而腐败的无垠区域。这里是后室的“垃圾场”——数据库中已被删除的无用信息组成了这片荒原,它是无数其他层级的结合体。

broken_2.jpg

破碎之地

描述:

破碎之地的外形和色彩都处在变化之中,其内的建筑架构和环境布局与任何合理的空间结构都不相符。如果非要谈论地貌如何,可以说一切都在拉伸、扭曲,难以名状。光线在各个景观间来回折射,但却无法溯寻到它们的来源和终点。破碎之地崩解的地面内外,斑斓的色彩和古怪的形状不停地突现又消失,其变化没有任何规律;目之所及的一切现实结构似乎都毁坏成了无序的碎片,这里的万物乃至光线全都堕入了扭曲之中。在破碎之地变幻莫测的形状与色彩间,更高维度的物体不断地切进又消失,并在彼此接触时将仅存的那一点可处理的数据进一步撕裂。虽然没有明确的声音来源,但此处充斥着震耳欲聋的噪声,紊乱的声波与近乎啸鸣的频率组成了极不和谐的声响。

破碎之地的大小无法用文字描述,因为根本不存在可参照的标准。这里是现实碎片中的扭曲之地——巨量的数据与结构不断变化、无休止地扩张着,编织出了这难以测量的隐秘地带。除了外部景象的破败,一切事物的物理性质也都无比异常;此处的所有结构都不由实在的物质构成,即使是转瞬即逝的杂乱之物也无法在此积存。所有的物体都不断向着破碎之地的远方漫游,并在抵达地平线时消解掉自己原先的样态,陷入那不断变化、衰退的熵增地域里,落进那无比恐怖、混乱的破碎环境中。

破碎之地毁坏的表面下是混乱的核心,它总是不断地自我毁坏又重构出夸张滑稽的形体并在这期间释放出刺眼跃动的光芒与大量的热,一旦与之接触,它就会用无序的数据彻底侵蚀人的结构,摧毁人体。被称作“实体”的生物不会在这里出现。尽管有报告称破碎之地内不断出现、消失的棱镜般的物体有时会呈现出“混合在一起”的实体的样貌,但这些形体似乎并没有感官与智慧。经观察,所有进入破碎之地的实体都会受到此地性质的影响,其身体结构会断断续续地变成闪烁的色块,逐步融入环境中,最终成为此处的一部分。这些可怜的生物就此只存在于数据的变化与超然之中,也因此与外界的规律共存,不再受其所限,也不再需要获取或消耗能量以维持自己的存在。考虑到内部的危险因素与其不稳定的性质,对破碎之地的探索极其难以实施。

破碎之地似乎与后室有某种共生关系,据传这里就是后室充满敌意而不稳定的能量的大部分来源。据推测,此处之所以混沌不堪是因为各种废弃的层级在这里拼凑成了一个整体——所有的维度都在此地被撕裂并被重塑为了他们前身的诡异遗物;随后,不同区域间相互影响,聚集了大量的非线性能量并形成了一处硕大的构造,时空飘渺地弯曲变形着,直至这里坍缩成一个无比大、无比混乱的奇点,破碎之地也随之诞生。一切物质都悬浮在此地不可摇撼的广阔空间中,对它汇聚出的恐怖无动于衷,从四面八方汲取着能量,并留下了无数难以理解的数据。有些人推测,此处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性质,是因为它曾经是后室里创造生命的庞大能量来源;也有些人认为,破碎之地不过是古怪而无用的现实碎片汇聚之地,没有任何功能或存在的意义。


除非特别注明,本页内容采用以下授权方式: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3.0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