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tity 4 - 死亡飞蛾 报告

在昏暗狭长的管线走廊中,你或许会突然间听到从头顶某个隐秘角落传来的细微窸窣声——那声音就像是有人正用尖锐的指甲轻轻刮擦着冰冷的金属表面,但相比之下,它显得更加轻柔且更为密集。当你满怀好奇地抬头仰望时,惨白的手电光线下,一个扑棱着的阴影瞬间显现于你的视线之中。那阴影中展开的翅膀本应属于蛾子,然而,在那些翅膀上,却布满了人脸状的诡异鳞粉,每一张人脸都仿佛在无声地尖叫着,透露出无尽的恐惧与绝望。当这些生物从你汗湿的后颈掠过之时,祂们细腻的绒毛会悄无声息地带走一小块皮肤,而你甚至根本无法感觉到丝毫的疼痛,直到温热的鲜血顺着你的脊梁沟缓缓流入裤腰,你才惊觉自己已遭侵袭。这些令人毛骨悚然的生物总是成群结队地出现,而祂们之所以会如此,并非因为祂们天生就有着群居的习性,而是因为每当祂们在分食某个不幸的流浪者时,祂们都需要确保现场没有任何一个活口能够幸存下来,去描述那被活生生吃掉时的恐怖表情……

——Q.Jolliye博士,M.E.G.生化部高级干员。



ERSSPTS:

5

实体编号:评级:

4

统合作用范围:实体评级系统

敌意

威胁发生频率

A级

智能持续时间

阴暗潮湿处

栖息地剧烈程度

死亡飞蛾是最早一批被记录在案的实体,按记录顺序而分配到Entity 4的编号。

描述

Entity 4被归类为后室中中高威胁性实体的生物,祂们通过释放鳞粉中的神经麻痹毒素,使猎物逐渐失去痛觉和行动能力,最终用口器缓慢剥离软组织。尽管单只飞蛾造成的伤害有限,但当祂们成群行动时,能够在几分钟内将成年人分解为骨架。幸存者报告称,祂们会优先啃食眼球和声带,似乎在故意阻止目击者求救或描述遭遇。

这些实体表现出接近原始部落的智能,能利用通风管道、电缆槽等狭窄空间设计伏击,甚至模仿人类咳嗽声引诱落单者。其巢穴通常位于Level 2的废弃公共带系统或Level 3的阴暗处,但会追随血腥味跨层级迁移。值得注意的是,祂们对强光与次声波的反应显示某种集体记忆——曾被火焰喷射器清扫过的区域,飞蛾群会主动避开数月之久1






ENTITY 4 : 见面礼


……难以言喻。

仅仅是那对残破的翅膀,便横跨了整个仓库的半空,翅膀上散落的磷粉在空气中弥漫开来,仿佛形成了一场永远不会消散的雪,将周围的一切都笼罩在了一片诡异之中。

六对节肢被钢索呈放射状拉开,如同被钉在标本箱里的蝴蝶。只是这次,被钉住的是整片空间——每当祂的膜翅微微震颤时,所有照明设备都会随着某种超越声频的震动同步明灭。

防腐剂也泡不软的复眼在强光下裂成无数棱镜,每块镜面都映出不同角度的我们:有的在记录数据,有的在呕吐,更多的是举着消防斧慢慢后退。祂腹部的人脸浮雕正在渗血,那些被我们当作装饰花纹的嘴部线条,此刻正随着我们的呼吸频率一张一合。

……

当这只巨大的飞蛾在火焰前徘徊时,祂所看见的究竟是死亡的阴影,还是我们人类永远无法理解的那种光明与希望呢?

——E.P.B.生化科学部干员 - 竺岳嘉慕




deathmoth2

Level 8的洞穴中抓拍的死亡飞蛾的镜头。

生物学特征

死亡飞蛾的生理结构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猎食适应性。祂们的翼展最长可宽达10分米,但骨骼中空,这样的结构使得祂们能够在狭窄的空间中无声地滑翔,悄无声息地接近猎物。翅膀表面覆盖着密集的拟态鳞粉,这些鳞粉在昏暗的光线下会扭曲并呈现出人类五官的轮廓,据推测,这可能是一种尚未被人类完全破解的信息素传递机制,用以迷惑或引诱猎物。以及祂们的口器,呈伸缩针管状,内嵌有微型锯齿,这种独特的结构使得祂们能够精准地刺入猎物的皮下,并注射消化酶,使猎物的肌肉组织液化,从而方便祂们吸食。

更反常的是其生命周期——极小部分(注意是极小部分)未观察到幼虫或蛹阶段,取而代之的是“集群增殖”——当个体数量超过巢穴承载极限时,部分飞蛾会自发融合成茧状结构,并在72小时内孵化出数十只新生个体。解剖显示祂们没有常规循环系统,而是依赖鳞粉吸收环境中的杏仁水蒸汽维持代谢。这一特性使祂们能在多数层级存活,但也导致其会疯狂攻击携带液态杏仁水的流浪者,就像是遭受某种戒断反应般的驱动力。


鳞粉

死亡飞蛾翅膀上的鳞粉不仅蕴含神经麻痹毒素,还可能构成一种极为复杂且精细的信息素传递系统。这些细小的鳞粉在特定频率的光线照射下会被激活,进而释放出一种独特的化学信号。这种信号在‌死亡飞蛾‌的群体之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用于沟通与协调祂们的行为。例如,当一只‌死亡飞蛾‌在昏暗的环境中悄然发现猎物时,祂会迅速通过翅膀的快速振动来释放鳞粉。这种振动不仅产生了能够吸引附近同伴的信号,还确保了信号的准确传递。附近的‌同伴在接收到这一信号后,会迅速响应,前来协助捕猎,共同将猎物置于死地。这种高效的群体协作机制,无疑大大增强了‌死亡飞蛾‌的捕猎效率和生存能力。


自主修补功能

死亡飞蛾的翅膀在受损后能够迅速再生。E.P.B.在研究中发现,即使翅膀的一部分被切除,死亡飞蛾也能在短时间内2重新生长出受损的部分。3


record-entity-4-image-2

强光照射下拍摄的雌性死亡飞蛾照片。

感官能力

出于某种尚未明确的原因,‌死亡飞蛾‌似乎对光线并不表现出应有的畏惧。这一特性使得祂们在光线照射下的行动更为自如,不受限制。此外,‌死亡飞蛾‌还拥有高度发达的听觉系统,这一系统极为灵敏,能够轻易感知到微弱的声音,包括人类的呼吸声和心跳声。凭借这种卓越的听觉能力,‌死亡飞蛾‌能够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通过捕捉这些细微的声音来精确定位猎物的位置,从而进行精准的捕猎行动。


免疫系统

死亡飞蛾似乎拥有一种独特的免疫系统,能够抵御常见的疾病与毒素4白曦博士5在其血液中发现了一种特殊蛋白质,能够识别并中和多种有害物质。这种免疫系统可能是祂们在恶劣环境中生存的重要保障。


【记录开始】

根据周围的环境可判断出此处是Level 8。镜头中央位置是一块屹立着的石头。在石头周围摆满了空水瓶。随后,拍摄者伸出了一只拿着水瓶的手,并将瓶中的液体倒在了石头及石头周围的墙壁上。

“不知道苦痛水到底有没有用,飞蛾可能根本对这种糟蹋的杏仁水不感兴趣吧。”一位年轻男子的声音响起。

“要是还不行的话就得上毒药了。”拍摄者言到。“嘘,小点声!那些家伙敏感得很。”声音渐渐低沉了下来,只剩周围的一片死寂。

镜头微微晃动,拍摄者似乎在调整位置。突然,一阵细微的窸窣声传来,镜头迅速对准声音来源的方向。几秒钟后,昏暗的光线中,一对惨白的翅膀在洞穴中若隐若现。紧接着,更多的翅膀轮廓逐渐显现,仿佛黑暗中涌动的阴影。

“来了……”另一人的声音带着一丝紧张,但语气中仍保持着冷静。“把灯准备好,要是祂们靠近就照眼睛。”

镜头中的画面突然变得刺眼,强光从拍摄者手中的手电筒中射出,直直地照向飞蛾群。飞蛾们似乎被强光刺激,翅膀的扑棱声变得更加急促,但并没有像预期中那样被驱散,反而在强光周围盘旋,仿佛在寻找机会靠近。

“它们好像不怕光?”拍摄者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惊讶。“快,把泼过去试试!”

拍摄者迅速将手电筒夹在腋下,另一只手拿起一个装满苦痛水的瓶子,猛地向飞蛾群泼去。液体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溅落在飞蛾们的翅膀上。然而,飞蛾们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痛苦或退缩的迹象,反而更加狂躁地扑向拍摄者。

“该死,祂们根本不在乎液态痛苦!”另一人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慌乱。“上毒药!”

就在拍摄者准备拿出毒药的时候,一只飞蛾突然从强光中冲出,以惊人的速度扑向拍摄者的面庞。拍摄者下意识地用手遮挡,但飞蛾的翅膀已经擦过他的脸颊,一阵刺痛传来。镜头剧烈晃动,随后画面变得一片模糊,拍摄者发出一声痛苦的呻吟。

“啊!脸……它们的翅膀有毒!”拍摄者的声音变得急促而痛苦。“快,离开!”

镜头中的画面逐渐变得混乱,拍摄者似乎在试图逃离飞蛾的攻击,但更多的飞蛾已经从洞穴深处涌出,将他团团围住。镜头中另一人的手电已然掉落在地。随后,强光在混乱中熄灭,画面陷入一片黑暗,只听到拍摄者痛苦的呼喊声和飞蛾翅膀扑棱的声音。最终记录仪花屏。

【记录结束】

Logo

M.E.G. - 为了人类的明天

…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6


幼年与成年死亡飞蛾差异

幼年死亡飞蛾与成年死亡飞蛾外观、身体结构、捕食习性、群体功能和生命周期等方面明显的差异


record-entity-4-image-1

由艺术家手绘的幼年死亡飞蛾图片,比例尺是1:5。

幼年

外观特征

  • 体型较小,翼展一般不超过15厘米,翅膀上的鳞粉分布较稀疏,颜色也较为浅淡,模仿人脸的轮廓不够明显。整体外观相比成年个体显得更加“稚嫩”,翅膀边缘光滑,没有成年个体因长期飞行而留下的磨损痕迹。

生理结构

  • 骨骼尚未完全发育,较为脆弱。口器的伸缩能力有限,因此捕食能力相对较弱。祂们的翅膀肌肉力量不足,飞行速度和机动性较差,主要依靠群体的掩护进行捕猎。

捕食行为

  • 捕食能力相对较弱的个体通常依赖成年个体捕获的猎物来进食。祂们会聚集在成年个体周围,等待机会分享猎物的残余。在群体捕猎中,幼年个体主要负责干扰猎物,吸引猎物的注意力,从而为成年个体创造捕猎的机会。

群体角色

  • 在群体中处于从属地位的个体,主要负责协助成年个体进行捕猎和防御。祂们会跟随成年个体学习捕猎技巧和团队合作能力,逐渐成长为能够独立捕猎的成年个体。

生命周期

  • 从破壳到幼年阶段,通常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成熟。在此期间,祂们会经历多次蜕皮,逐渐长大并展现出成年个体的特征。

成年

外观特征

  • 体型巨大,翼展可达30厘米甚至更宽。翅膀上的鳞粉密集且色彩深邃,清晰而逼真地拟态成人脸的轮廓,仿佛每一片鳞粉都在展现一张尖叫的人脸。由于长期在复杂环境中飞行,翅膀边缘显现出明显的磨损和撕裂痕迹。

生理结构

  • 骨骼既中空又坚固,能够承受较大的压力和冲击。口器具有强大的伸缩能力,能够迅速分解猎物的软组织。翅膀肌肉发达,使祂们飞行速度快且机动性强,能够在复杂环境中灵活穿梭,进行高效捕猎。

捕食行为

  • 祂们具备强大的捕猎能力,能够独立捕获猎物。通常,祂们会利用翅膀上的鳞粉释放神经麻痹毒素,使猎物失去行动能力。随后分解猎物的软组织以便吸食。在群体捕猎时,成年个体是主要的攻击力量,能够迅速制服猎物并将其带回巢穴。

群体角色

  • 在群体中占据主导地位,负责捕猎、防御和繁殖等关键任务。祂们展现出高度的智慧和强大的团队协作能力,能够有效地组织群体进行捕猎和防御,从而确保群体的生存与繁衍。

生命周期

  • 幼年个体发育成熟后,进入成年阶段,具备繁殖和独立捕猎的能力。成年个体的寿命相对较长,通常可以在群体中生存数年,甚至更久,直到因自然死亡或被捕食者捕获。

——摘自《后室生存手册 - 实体》第三章 - “亡虫我”


雌雄

在性别差异方面,死亡飞蛾展现出与人类正常思维不一致的特征。雄性飞蛾体型较小,性格相对温和,通常不会主动攻击流浪者。祂们的主要职责是维护巢穴和照顾幼虫,并在群体中发挥辅助作用,例如搬运食物和清理巢穴。相对而言,雌性飞蛾体型反而较大,攻击性更强,是群体中的主要捕猎者和领地守护者。祂们在捕猎时表现出极高的侵略性,主动攻击任何进入其领地的生物。





ENTITY 4 : 次遇


蜂鸣声刺痛鼓膜,鳞粉开始从天花板簌簌坠落。

我颤抖着将身体扭曲成不可思议的角度,脊椎发出不堪重负的咯吱声,终于把自己塞进配电箱狭窄的夹层。生锈的金属边缘像野兽的獠牙突然咬住手肘,温热的液体立刻顺着小臂往下淌,在布满灰尘的金属表面画出蜿蜒的暗红色轨迹。

整个层级的灯管突然集体发出垂死般的嗡鸣,惨白的光线开始癫痫似的抽搐。在明灭交替的间隙,我看见自己沾血的手指在配电箱内壁上抓出的凌乱指痕。就在这时,外传来令人牙酸的刮擦声——某种坚硬的甲壳正在反复摩擦走廊的金属墙壁,那声音像是有人把生锈的钢锯抵在我的太阳穴上缓缓拉动,每一下都带起颅腔内尖锐的共鸣。我死死咬住早已破损的橡胶呼吸阀,用臼齿碾碎了一声即将冲出口腔的惨叫。

我的指尖死死抠进配电箱的铁皮缝隙里,锈渣簌簌扎进指甲盖。那盏彻底熄灭的应急灯突然在头顶咔地裂开,玻璃碴像冻雨般砸在肩胛骨上。最先浮现的是磷光——三两个惨绿色光点黏在黑暗里,随着我狂乱的心跳节奏明灭,像垂死者的肺叶在抽动。

腐臭的气流突然掀翻了我的刘海。通风网眼外传来甲壳摩擦混凝土的声响,整条走廊的墙皮开始簌簌剥落。那对覆满尸油的鳞翅从网孔里挤进来时,我听见自己的脊椎发出不堪重负的咯吱声。

配电箱突然发出高压电击穿空气的噼啪声,但蓝光全部被吸进了祂的鳞翅褶皱里。此刻我终于明白了——那些明灭的磷光,根本是祂在黑暗中的味蕾。

当复眼那无数棱面的倒影里骤然浮现出我扭曲变形的面孔时,我的手指猛地掐进了掌心。那些原本如星子般闪烁的磷光突然在视野中放大——我踉跄着后退半步,这才惊觉那竟是上百个被完美嵌合在透明翅膜中的发光头骨。祂们排列成完美的蜂巢状,每个空洞的眼窝深处都跳动着相同的惨绿色火焰,随着翅膜震颤的节奏忽明忽暗,仿佛正在齐声发出无声的尖啸。


附注:幸存者乾██于Level 3发现时,其胸廓呈半透明状,可见内部有发光蛹体蠕动。录音笔持续记录到高频振翅声,疑似为某种信息素标记行为。

——Dr. Alvarez



行为

死亡飞蛾的基本行为如下:

  • 经常群居在一起,只要遇见一只死亡飞蛾,那么其周围就可能有更多的死亡飞蛾
  • 擅长快速飞行,会不定时地迁移巢穴。
  • 繁殖速度较快,通常只需半年左右。

迁移巢穴

死亡飞蛾的巢穴迁移行为通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当巢穴所在环境发生变化,比如资源枯竭或受到威胁时,死亡飞蛾会主动寻找新的栖息地。此外,随着群体数量的增加,原有巢穴可能无法满足所有个体的需求,这也会促使祂们迁移。7

迁移巢穴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群体协作行为。在迁移前,飞蛾会通过翅膀上的鳞粉释放特殊的化学信号,通知同伴即将进行的迁移。随后,群体中的雄性飞蛾会率先出发,寻找合适的地点建立新的巢穴。一旦找到合适的位置,雄性飞蛾会开始构建巢穴的基础结构,通常使用有机碎屑和自身分泌的丝状物质。在此期间,雌性飞蛾则留在原巢穴中,保护幼虫和未孵化的卵。

当新的巢穴基本建成后,雌性飞蛾会携带幼虫和卵迁移到新巢穴。在这个过程中,祂们会利用自身的飞行能力和对环境的敏锐感知,确保迁移的安全。一旦到达新巢穴,雌性飞蛾会继续产卵,并开始孵化新的幼虫。整个迁移过程通常需要数天,具体时间取决于巢穴之间的距离和环境条件。

此外,新巢穴的建立可能引发与其他实体的领地冲突,进一步改变生态格局。

2piping.jpg

……

一切始于昨晚,我在Level 2中进行例行巡查。这个区域通常是死亡飞蛾的栖息地,但最近几天,我注意到这里的飞蛾活动异常频繁,似乎在为某种大规模的行动做准备。我决定继续观察,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协调后室时记录下的今天晨光未至时,我又一次踏入这片区域。手电筒的光束刺破黑暗,在通道的金属内壁上投下一道游移的苍白伤痕。就在这时,通风管深处传来鳞翅摩擦的细碎声响——像无数张锡纸在被轻轻揉皱。

“要开始了。”

第一对翅膀从管口探出时,鳞粉正簌簌抖落。这些闪着磷光的微粒悬浮在光束中,宛如被惊醒的星尘。蛾群并没有立即倾巢而出,而是以巢穴为中心开始缓慢盘旋。雄蛾们率先展开仪式性的舞蹈,祂们纤薄的腹部规律性收缩,释放的信息素在空气中织成一张无形的网。

三刻钟后,迁徙的洪流终于向管道深处涌去。我弯腰钻进通风管,金属壁上的冷凝水浸透了肩胛处的衣料。蛾群保持着精确的队形,每只飞蛾都与前后保持着恒定的振翅频率,仿佛整支队伍正被某种集体意识所操控。

穿过三个交叉管道后,废弃电缆槽出现在眼前。这里堆积的绝缘材料形成天然的蜂巢结构,潮湿的霉味里混合着弱电流的焦香。雄蛾们正用后足将幼虫转移到新巢室,那些半透明的虫卵被包裹在丝状分泌物里,随着蛾翼的扇动微微晃动,像挂在蛛网上的露珠。

当最后一只守卫蛾降落在新巢入口时,整个族群突然同时熄灭了体表的荧光。黑暗中的电缆槽响起细密的啃噬声——祂们已经开始用口器改造新家的内部结构。在人类视线无法触及的金属褶皱里,某种超越昆虫本能的精密协作正在展开。

——Q.Jolliye于2023年4月9日记录

蛾冻

死亡飞蛾会分泌一种果冻状物质,这种物质被称为蛾冻。这种物质可以用来制作许多甜点。

点击此处查看该物品的另一版本。


物品编号 EO-4
分布 各个层级
营养价值 非常高
交易价格 较高

蛾冻(全称“飞蛾果冻”),即皇后蛾冻蜂王浆,在交易中价格较高。

record-entity-4-image-3

两罐蛾冻。

蛾冻本质上是雌性死亡飞蛾分泌的紫色凝胶状物质,这种富含营养的特殊分泌物主要用于哺育幼虫和维持群体生态平衡。相比传统蜂蜜,其质地更为稀薄且流动性更强。值得注意的是,雌性个体分泌的凝胶中蕴含特殊化学信号物质,能引发雄性个体产生强烈生理反应——在摄入这种物质后,雄性会进入迷醉状态,继而彻底臣服于雌性,为持续获得这种物质而表现出绝对服从行为。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采集这种物质存在极高风险。作为主要分泌源的雌性死亡飞蛾具有极强攻击性,但其凝胶所含的丰富营养仍吸引着不少冒险者。这种物质通常集中分布在死亡飞蛾大规模栖息的区域。

性质

蛾冻是一种营养丰富的特殊食物,含有大量蛋白质、天然糖分及其他重要营养成分,能有效延长饱腹感,并为食用者提供持久的力量、耐力和能量补充。正因如此,它在流浪者群体中被视为极其珍贵的补给品。研究表明,蛾冻不仅能提振情绪,甚至能重新点燃人的求生意志。不过,最新探险报告指出,过量摄入可能引发健康问题,并导致某些异常反应。

蛾冻的味道极为甜美,初尝如蓝莓与蜂蜜交融,回味则带有淡淡的薰衣草香气。此外,它还有一个奇特的效果:食用后,雄性死亡飞蛾会主动靠近并保护食用者,而雌性死亡飞蛾则会暂时无视他们约5~6分钟。这一特性使得食用者能安全地从雌性飞蛾身上采集更多蛾冻,而不会遭受攻击——因为蛾冻中含有的信息素会让飞蛾误以为食用者是它们的“女王”。

然而,蛾冻的诱惑力极强,一旦超过每日推荐摄入量(1~2杯),就可能引发严重的成瘾性。成瘾者会不顾危险地疯狂寻求更多蛾冻,甚至甘愿冒生命危险。过量服用的副作用包括视力模糊、异常亢奋、不受控制的大笑。因此,尽管蛾冻益处众多,仍需谨慎食用。





我们是在昏暗闷热的锅炉房中发现那滩不寻常的紫色凝胶的。蒸汽管道不时渗出细密的水珠,它们规律地滴落在金属地板上,发出清脆而单调的声响,宛如一首悠长的催眠曲。而在这片机械与钢铁的丛林中,那滩泛着珍珠母般光泽的胶质物静静地躺在排水沟的边缘,它看起来是如此地奇异,就像是被人随意丢弃在这里的一块果冻,散发着一种莫名的诱惑。

光线从穹顶的铁栅栏间穿透而下,投下斑驳陆离的条纹状阴影。这些阴影在凝胶表面流转,使得其色彩仿佛也随之变幻,犹如液态的极光在下面涌动,神秘迷人。

汉克蹲下身来,他小心翼翼地伸出戴着防护服手套的手,指尖轻轻触碰到了那滩凝胶。就在这一瞬间,一滴凝胶被拉了出来,它化作了一根细长的丝线,在空气中持续颤抖了十几秒才缓缓断裂。当这丝线落回凝胶主体时,发出了一声类似竖琴弦被拨动时的嗡鸣,清脆而悦耳。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童年时见过的蜂蜜作坊,但这里弥漫的甜香却明显要复杂得多——它像是熟透的无花果混合着药草温室中的热带气息,而在这底下,还隐藏着某种会让人后颈发麻的腥甜,令人既陶醉又警惕。

汉克打开了他的检测仪器,对准了那滩凝胶。“活性检测阴性。”仪器发出了平稳的电子音,但就在他用采样瓶触碰凝胶的瞬间,整滩物质却突然像被惊醒了一般收缩起来。那些原本懒散地漂浮在凝胶中的紫色絮状物立刻绷直成了锐利的晶刺,仿佛是在进行某种防御。然而,当这些晶刺接触到玻璃瓶壁时,却又在瞬间软化了下来,顺从地流入了容器之中。

瓶底很快积起了一层半透明的胶体,其间闪烁着星尘般的金色微粒,宛如宇宙中的星辰被囚禁在了这小小的瓶中之中。

就在这时,锅炉房深处传来了鳞片摩擦金属的诡异声响。我们立刻关掉了头灯,屏息等待着未知的危险降临。直到那对标志性的虹彩复眼消失在转角处,我们才敢重新打开灯光。

汉克把采样瓶举到眼前轻轻摇晃,凝胶在瓶壁上留下了一道丝绸质感的痕迹,如同艺术品一般。“知道吗?”他突然压低声音对我说道,“Level 5那些原住民管这个叫‘女王之吻’。”

我闻言心中一凛,看着他喉结滚动了一下,似乎有千言万语想要说出,却又最终化作了沉默。





飞行

死亡飞蛾‌凭借其独特的身体结构,拥有着极为出色的飞行能力,这是祂们生存与狩猎的关键所在。祂们的翅膀扇动频率极高,每秒能够达到数十次之多,这使得祂们能够在瞬间爆发出惊人的速度,无论是快速冲向猎物还是躲避危险,都显得游刃有余。

无论是幼年还是成年,在飞行过程中,‌死亡飞蛾‌能够在狭窄的通风管道复杂的电缆槽间灵活地穿梭,也能在错综复杂的洞穴系统中自由翱翔,且飞行时几乎不会发出很大的噪声。

尽一步研究发现,‌死亡飞蛾‌在飞行时还会巧妙地利用翅膀上的鳞粉来进行微调。当遇到气流变化时,祂们会迅速调整翅膀的角度和振动频率,同时配合鳞粉的作用,从而保持飞行的稳定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黑暗环境中,‌死亡飞蛾‌的高度发达的听觉系统成为了祂们飞行的得力助手。祂们能够感知到反射回来的声波,从而确保自己在夜间或昏暗区域中安全飞行。




ENTITY 4 : 再遇


当祂们苏醒之际,周围的空气仿佛被某种神秘的力量凝固,时间在这一刻变得缓慢而沉重。

起初,只是轻微的颤动,如同一片枯叶在无风的角落自行摇晃,预示着祂们的到来。随后,一种不可见的涟漪悄然扩散,墙壁的纹理随之扭曲,仿佛被无形的指尖轻轻拨动,前厅的法则在这一刻变得模糊。地面上的尘埃缓缓升起,悬浮在半空之中,与昏暗的光线交织成一片朦胧的雾霭,而在这雾霭的深处,祂们的翅膀开始缓缓舒展,展现出一种近乎优雅的异常之美。

祂们的动作并不迅疾,却带着一种超越物理规则的从容与优雅。重力在此处似乎失去了效力,墙灰与散落的物资开始以诡异的轨迹飘移,如同被某种无形的涡流所牵引,共同编织出一幅幅光怪陆离的画面。祂们并不粗暴,只是……存在得过于彻底,以至于现实本身都不得不为祂们让步,展现出一种令人敬畏的力量。

然后是声音。那并非刺耳的轰鸣,而是一种低沉而绵密的嗡鸣,像是千万根琴弦在极远处同时震颤。这声音并不刺耳,却让人无法忽视,因为它并非通过空气传播,而是直接从你的骨骼深处浮现,与你的灵魂产生共鸣。你的牙齿微微发麻,指尖能感受到某种细微的共振,仿佛身体正在被某种更高维度的频率缓缓解析。

而最令人不安的,莫过于祂们的移动方式。祂们并非简单地飞行,也非瞬移,而是以一种令人难以捉摸的方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前一秒还在视野的中央,下一秒却已在边缘浮现,仿佛世界本身在祂们面前短暂地折叠了一瞬,又或是祂们本身就掌握着穿越后室的钥匙。墙壁、障碍、甚至其他实体,都无法阻拦祂们的轨迹。

有人说,这是某种高阶的空间折叠能力,是祂们与生俱来的天赋;也有人说,祂们的振翅频率恰好与后室的结构共振,使得祂们能在现实的缝隙中自由滑行,如同游走在梦境与现实之间的幽灵。然而,更可能的解释是——我们从未真正理解过祂们,祂们是超越了人类认知的存在,是后室中最为神秘与令人敬畏的生物之一。

祂们只是存在,只是振翅。

而后室,安静地接纳了这一切。

——《透过帷幕 - 第一册》 白谟珂 著




繁殖

繁殖季,雌性死亡飞蛾释放独特信息素,能远距离吸引雄性交配。雄性接收到信号后,从四面八方赶来,围绕雌性展开激烈求偶竞争,通过展示翅膀和飞行技巧赢得青睐。

eggs

Level C-20发现的雌性死亡飞蛾的卵块。

成功交配后,雌性寻找阴暗、潮湿、隐蔽的地方产卵,如Level C-20Level 8等。用产卵器将卵产在合适表面,卵紧密排列成卵块,每个卵块含数十至上百枚卵,呈椭圆形,有薄保护膜,防水分蒸发和外界侵害。

孵化前,雌性会守护卵块,变得警惕且具攻击性,攻击靠近的生物。孵化后,幼虫破壳而出,体型微小但活力十足,会立即寻找食物。幼虫不断进食、生长,多次蜕皮后进入下一发育阶段。

“这些东西就他妈像我平时吃的鹌鹑蛋,所以我给拿回家了。” ——后门用户“Nyx”。


栖息地分布

record-entity-4-image-5

死亡飞蛾主要栖息地分布占比图,其余层级栖息飞蛾数较少,故暂不统计。

死亡飞蛾在多个层级中都有分布,诸如Level 58C697等。唯独需要提及的是,死亡飞蛾Level 5的领地分布广泛,祂们的巢穴集中区域通常位于层级的中心地带,且多数死亡飞蛾会选择在此繁殖与行动,原因未知。


行为准则

应当:

  • 远离阴暗角落。这即使是面对其他大多数实体也应该如此。
  • 死亡飞蛾靠近前反应过来并快速逃离所在区域——不要试图反抗,这可能会糟来更多的飞蛾。
  • 遭遇飞蛾时向周围人求救。这应为生存本能之一。

不应:

  • 靠近凭空出现的蛾冻,这可能是陷阱。
  • 使用发光物照射飞蛾。
  • 坐以待毙。



《求生第一课:遭遇死亡飞蛾时如何生存》


我知道你们中的大多数流浪者都曾在不同的层级中,不经意间瞥见过那些闪烁着虹光的翅膀——或许是在Level 2错综复杂的管道间,一抹光影的瞬息交错;又或许是在Level 3深邃的电力间深处,一次令人毛骨悚然的意外邂逅。但请相信我,当那些‌死亡飞蛾‌真正将祂们的注意力转向你时,你绝不会希望用“运气好”这样的词汇来轻描淡写地形容这场遭遇。

原则零:‌静即活死亡飞蛾的复眼结构使祂们对移动中的物体异常敏感,能够迅速捕捉并追踪任何细微的动态变化,但祂们的静态视觉就像老式电视雪花屏一样糟糕。1994年The Leaders的录像显示,保持绝对静止的探索员距离振翅的飞蛾仅2.3米却未被发现——虽然事后他的防护服里抖出了半斤鳞粉。

如果已经引起注意,立即执行“三步法则”:

  • 熄灭所有光源,包括该死的手机屏幕。
  • 屏息。祂们能感知二氧化碳浓度变化。
  • 侧移。永远横向移动,祂们的攻击轨迹呈正弦波。

说到团体,M.E.G.狂野战士兵团永远为广大流浪者们保驾,但护不护航我不知道,教你怎么用杏仁水制作简易鳞粉中和剂。虽然他们神神叨叨的,但那些用蜡封处理的防护面罩确实能救命。

最后送给独行侠们一句忠告:在任何地方看到紫色凝胶果冻时,先想想汉克的下场——那家伙差点丢了命。记住,最甜的东西往往最苦。

下期预告:社交的手腕——被上级骂了怎么“礼貌”的回击


本节目由后室电台工作室播出。



发现历史




ENTITY 4 : 熟人


起初是鳞粉。

死亡飞蛾‌从漆黑一片的天花板上悄然飘落,祂们在探照灯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如同碎玻璃般璀璨而迷离的光芒。我们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脚步,屏息凝视着这些荧光颗粒仿佛违背了重力的束缚,在空气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螺旋轨迹,最终在地面上拼凑出一幅幅短暂而又神秘的正六边形图案,令人叹为观止。

然而,就在这时,我们的目光被一个惊人的景象所吸引——

一只巨大的‌死亡飞蛾‌静静地停栖在一本书籍之上。祂那三米宽的翼展在书脊的阴影中显得模糊不清,却又透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威严与神秘。祂的复眼如同棱镜一般,将周围的光线折射成彩虹般的色彩,绚丽夺目。最令人感到诡异的是祂的静止:没有丝毫的振翅声,也没有呼吸的起伏,仿佛时间在祂的周围凝结成了永恒的瞬间。

就在这时,[已编辑]缓缓举起了相机,试图记录下这一震撼人心的场景。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他的手套纽扣突然漂浮了起来,紧接着是相机、袖口,甚至是一缕头发……所有未固定的物体都以一种缓慢而又不可抗拒的力量朝着飞蛾的方向移动。大约十二秒后,这些物体突然坠落,回到了原来的位置,而飞蛾的右前翅也在这时微微颤动了一下,仿佛是对这一现象的回应。

我们意识到情况不妙,连忙缓慢后退,试图远离这个地方。在转角前,我忍不住回头望了一眼,只见那只‌死亡飞蛾‌依然保持着完美的静止状态,仿佛一尊永恒的雕塑。然而,当我们再次看向探照灯照亮的墙壁时,却惊恐地发现——

我们的影子多了一个。

——《影》第十六章:来无影,去有踪





死亡飞蛾的相关记载早在失落一族时期就略有些许。1975年时,失落一族在Level 5成立了“失落大厅协会”,其中的一本书——《暗所巡礼》中便提及“血染慕光”Hemato luminis8“翅展如裹尸布,鳞粉散播永眠”。随后的5年内,死亡飞蛾不断在Level 5内繁生,使早期流浪者探索旅馆时常遭袭击,许多人丧命,但也逐渐了解其习性和弱点。

在1977年间,Level 5的主厅区域频繁出现死亡飞蛾袭击事件。当时的流浪者报告称,这些生物似乎能感知光源,甚至能嗅到人类视网膜的微弱电信号。1978年,旅馆原住民声称“奋力除蛾”封锁了Level 5的除Level 4外的入口,直至2001年M.E.G.诞生。

“祂们不是普通的飞蛾……祂们的翅膀上长着类似人脸的纹路,当你盯着看时,那些脸会对你笑。”

—— 《暗所巡礼》

1980年The Leaders成立后,关于死亡飞蛾的案件也越来越多。根据最旧数据库显示,当时受到死亡飞蛾攻击的流浪者数不胜数,而他们在不久后也都身的重病,无一例外。同年I.M.B.H.Level 3内建立了一个小型基地,该基地成立后的2个月内便遭遇了死亡飞蛾的六次攻击,后基地内大多数记录设施都被摧毁,迫使基地毁灭。

199█年初,E.P.B.正式成立。在The Leaders的邀请下,E.P.B.迅速启动了针对死亡飞蛾的专项研究计划。该项目在双方密切协作下,用了12个月便完成了死亡飞蛾生物学特征与行动的初步调查。200█年,E.P.B.██基地发生一起“飞蛾泄露”事件,导致16名研究人员出现集体癔症,最终基地被永久封闭。目前所有死亡飞蛾活体样本均被封存于的合成室内。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探索技术的进步和流浪者群体的不断壮大,关于死亡飞蛾的记录变得愈加详尽和频繁。2010年,E.P.B.在Level 5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探险,首次利用现代科技对死亡飞蛾的生态和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人员在旅馆走廊内安装了摄像头,成功记录了飞蛾的日常活动、捕食行为以及巢穴结构。这项研究揭示了死亡飞蛾在群体协作方面的惊人能力,以及祂们对特定环境信号的敏感反应。

2013年,M.E.G.在Level 3的基地遭遇了一次意外的死亡飞蛾入侵。由于基地内部灯光系统故障,飞蛾被吸引进入基地,并迅速对人员构成威胁。尽管最终通过紧急措施成功驱散了飞蛾,但事件导致多名研究人员受伤,并促使M.E.G.全面升级了对死亡飞蛾的应对策略。此后,M.E.G.在所有基地和重要设施中安装了特殊的次声波干扰装置,以防止再次入侵。

2015年,一位名为“ShadowRunner”9的流浪者在Level 8的探索中,意外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死亡飞蛾巢穴——这个巢穴位于一个废弃的矿洞深处,内部结构复杂,充满了飞蛾的茧和幼虫。通过观察和分析巢穴,ShadowRunner推测死亡飞蛾的繁殖速度可能比之前估计的更快,且祂们在巢穴内的分工更加明确。后来这项研究工作转交给了M.E.G.与E.P.B.。

2020年,E.P.B.环境资源部在Level 5的一次长期监测项目中,首次成功捕捉到了死亡飞蛾的交配过程。研究人员通过高分辨率的红外摄像头记录了雌性飞蛾释放信息素吸引雄性,以及雄性飞蛾之间的激烈竞争。随后的2022年,E.P.B.在Level 2的一次勘测中,又意外发现了一种变异的死亡飞蛾。这种变异体的翅膀上出现了与普通飞蛾不同的鳞粉图案,且其攻击性更强,对光线的反应也更加敏感。初步研究表明,这可能是由于该区域长期受到某种未知辐射的影响,导致死亡飞蛾的基因发生了变异。

2023年,一位名为“Echo”的流浪者在Level 8中幸被死亡飞蛾叮咬,并在随后的几天内出现了严重的生理反应。Echo的病情报告引起了M.E.G.的注意——正常死亡飞蛾绝不可能使流浪者出现如此严重的症状。但造成此反应的原因仍然未探明。


附录


record-entity-4-image-4

窗外正下着淅淅沥沥的雨,那雨水如同无数细小的手指,在冰冷的玻璃上不断地抓挠,发出细碎而急促的声响。

我无助地盯着天花板上那道蜿蜒曲折的裂缝,它在昏暗的灯光下若隐若现,仿佛也在随着我微弱的呼吸而起伏波动。

被单下的身躯已经轻得像蜕下的空壳一般,毫无生气,唯有腹部却沉甸甸的,仿佛藏着什么不可言说的秘密。每当闪电如利剑般划破夜空,我都能清晰地看见自己青灰色的皮肤下,有什么在缓慢而有力地蠕动,那是‌死亡飞蛾‌的鳞粉,它们大概正在我的血管里肆意地开花,吞噬着我的生命。

床头柜上的水杯静静地映着灰蒙蒙的天光,水面随着远处传来的阵阵闷雷而微微震颤。我努力地想伸出手去触碰那杯水,但胳膊只是无力地抽搐了一下,就像是被蛛网紧紧黏住的飞虫,无法挣脱束缚。

墙上的日历还停留在我被咬伤的那一天,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凝固了。雨水从窗缝中悄然渗进来,无情地侵蚀着纸张,把日期洇成了一片模糊的蓝色泪痕,那是岁月的痕迹,也是生命的哀歌。

我看向了挂在墙上的病情报告。

病情报告


姓名:Echo

检测日期:25 Apr 2023

现病史

患者于7日前在Level 8受到死亡飞蛾叮咬。叮咬初期,仅在局部出现轻微红肿表现,因症状较轻未引起患者重视。48小时之后,症状呈逐渐加重趋势,患者出现持续性腹部压迫感,同时伴有消化功能异常。在近3日期间,患者出现进食困难的状况,体重亦显著下降,皮肤颜色呈现异常的青灰色,通过触诊可感知腹腔内存在不规则硬结。

检查详情

  • 患者体温处于偏低状态,为35.8°C ;脉搏表现为细弱,频率为52次/分;呼吸浅慢,频率为10次/分。
  • 腹部情况:腹壁呈现紧张状态,叩诊表现为浊音,未闻及明显的肠鸣音,触诊可触及多处不规则硬块,初步怀疑为内脏纤维化或异常增生。
  • 血液分析:白细胞计数显著降低,数值为2.1×10⁹/L;血红蛋白水平下降,为8.5 g/dL ;血钾水平异常升高,达到6.2 mmol/L。
  • 生化指标:肝肾功能出现受损情况谷丙转氨酶ALT为280 U/L ,血肌酐Cr为2.4 mg/dL;乳酸脱氢酶LDH显著升高,数值为1200 U/L。

建议

  • 少量食用蛾冻,以防发生意外。
  • 每日多饮用2~3瓶杏仁水
  • 居家休息,减少外出次数,尤其是前往飞蛾聚集地。

报告医师:███,霓虹医院专业医师
日期:202█年0█月██日


或许医师说的是对的,我已无力回天。

我轻轻地闭上眼睛,任由黑暗将我吞噬。待我入眠后,我仿佛能清楚地感受到自己已然死亡。



ENTITY 4 : 落幕


作为一个E.P.B.干员,我从未设想过自己会以这种方式离开组织。

记得在我入职宣誓的那一天,我紧握着银色徽章,站在Level C-404实验室内昏暗的应急灯光下,和三十七名同届学员的声音一起回荡在实验室中:“见微知著,集思广‘意’。”五年零四个月又十六天后,这誓言仿佛一座玻璃穹顶,在我心中破碎成无数无法重组的碎片。

自从我踏入E.P.B.的第一天起,这里便成为了我一生的归宿。在Level 11的培训基地,白曦博士教会了我们如何识别实体的行为模式;在Level 4的档案室,林德曼教授向我展示了他收集的七百二十三种实体样本;而在Level 10的谷仓,我们的葳蕤实验室曾围坐在草堆旁,分享杏仁水,讨论如何改进防护装备。这些回忆如今如同锋利的玻璃碎片,每次想起都深深刺痛我的心。

那个改变一切的日子始于一次例行任务。

……

灾难几乎在瞬间爆发——首先是刺耳的撕裂声,随后整面墙体似乎“复活”了。那并不是墙,而是成千上万的飞蛾用拟态鳞粉制造的视觉幻象。声波装置因过载冒出青烟,防护网像蛛丝一样轻易被撕裂。我永远无法忘记凯娜帝安最后的表情:当第三只飞蛾撞击时,她的防护面罩出现了裂缝,而当第七只停在她额头上时,那些鳞粉构成的人脸开始与她的真实面容交融……

我们勉强带回了三具尸体——如果那些被鳞粉重组了超过40%生物组织的残骸还算得上尸体的话。基地的心理评估师告诉我,幸存的两名队员需要进行长期的记忆消除治疗,因为每当夜幕降临,他们就会听到翅膀振动声中夹杂着凯娜帝安的求救声。

record-entity-4-image-6

我站在家门口的树下,对着天空发着呆——可能是在想什么,也可能只是情绪在暗中发泄。

自然的,我拿起了手机。

林,怎么搞的?一个飞蛾你说你给我放跑了?

博士…我不是故意的…

现在道歉有什么用,凯娜和其他干员的事你能解决吗?我怎么跟其他人交代?

博士……

先别给我发消息了,我再去实验室一趟


08:42

白曦博士,我不想干了

吃错药了?

你的事还没解决完呢,而且你想走哪去

我闯祸了……我留在这只是个祸害罢了

死人的事很正常的,别想不开,况且凯娜的亲人也没怪你

你走葳蕤实验室就没啥人了

我想好了。我想离开EPB,去湖边转转

……湖边?你是说

在离职之前,我会全力以赴完成工作交接的。如果需要我的协助我也会积极提供支持。感谢组织和博士您对我的信任与培养,希望来世还有机会与公司合作

等等

我久违地发出了那条消息,待发送出去后便合上了手机。

随后,我缓缓地向前迈出了一步。头顶的天空中,一片片枫叶随着微风的轻拂,缓缓地飘落了下来。这些枫叶有的红如燃烧的火焰,烧焦了我的心,还在空中交织、旋转,最终轻轻地落在了宽阔的地面上。而我,毅然决然,甩掉了手中一直攥着的项目文件。那些文件原本被我紧紧地抓在手里,纸张的边缘都已经被手指捏出了褶皱。文件在空中翻飞了几下,被风卷起,散落在了枫叶铺成的地毯上,仿佛也成了道路的一部分。而我,再没有回头去捡它们,只是继续朝着远方走去,走向那无尽的远方……




white

除非特别注明,本页内容采用以下授权方式: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3.0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