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一直下。
外面的一切都变成了灰白色的。
雨一直下……
一直就没有停过。
现象编号 C-160
等级 6
分类:区域性灾害现象
区域:尚未确认
形式:灾害性种族灭绝
描述
Phenomenon C-160,即我们口中所称现象忘川覆雨。最早曾被认为是REDE实体中的一类,但在研究过后,认为忘川覆雨缺乏实体性,因此被重分类为“现象”。
忘川覆雨表现为剧烈的,覆盖整个层级的降雨,在极端条件下甚至会覆盖多个层级。现象不仅仅发生在开阔性层级的室外,也可能发生在室内——一般而言,发生在室内层级的忘川覆雨事件,较室外事件更具有毁灭性。
雨落之前——先兆事件
一般而言,在忘川覆雨发生之前,先兆事件将会率先发生。其特征如下:
- 天空的两侧突然变得黯淡
- 出现不明的黑色条状物质,形似裂缝
- 开始出现大量的絮状灰色云

前兆事件,摄于█████。
随后,絮状云将会发生剧烈的演化现象:絮状云会周期性扩大,延伸,断裂,随后再次消失。但总体趋势向更大的体积发展。而黑色条状物质则开始扩大,延伸。不论观察者的位置如何变化,黑色条状物质将永远位于观测者能看到的天空的两侧。
一段时间后,更多的絮状云将从裂隙中极快的蔓延而出,随即,开始快速生长,如同寄生植物一般将裂隙作为自己的蔓延轨迹,快速扩散成为一条完整的线,连接天空与大地。两条线的扩散速度不一定相同,但是它们完全扩散开来并在观测者的视野中抵达与其垂直的地平线的时间一定相同。线完全成形之后,天空整体都将极快的黯淡下来,直接暴露在天空下的一切发光物体都将立刻熄灭。
线段完全成形之后,它们将开始横向扩散,一般而言,观测者所能看到的与雨线平行的地平线将先被覆盖。之后,在先兆事件中出现的积雨云将离开它们的形成位置,以极快的移速与雨线一同向观测者正上方的天空凝聚。由于这一阶段又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其被认为是忘川覆雨事件正式发生之前的最后一次也是最佳的逃生机会。
雨降之时——事件发生
天空被完全覆盖后,层级地表将彻底陷入黑暗中。伴随着一阵呼啸之声,层级的所有出入口将失效。片刻之后,大雨开始倾盆而下。直接暴露在雨中的一切事物,其体表色彩将以极快的速度被雨水冲刷殆尽1,而滴落的雨水将得到它所溶解的色彩,并立刻融入地面。这些色彩的消融往往是不可逆的,一旦被溶解在雨中便不可能再度恢复原本的色彩。除去黑,白,灰三色,雨水将一刻不停的冲刷并溶解一切色彩——但这仅仅只是这场雨的开始。不久之后,异常效应将在雨水中完全显现,而那时才代表忘川覆雨事件的正式开始。
忆溶于水
这一效应仅仅作用于生物之上。在雨中被淋溶而失去色彩的生物,会在不等的时间内2,开始失去自己的记忆。依据被溶解的色彩的面积大小,面积越大,记忆损失便越多。当一场忘川覆雨事件发生中途出现了已开始被其影响的生物,那么任何仍然暴露在雨中的生物,其记忆将随着它遭受的降水而流失,融入地面中。这些伤害不可逆转,记忆也不可能找回——因为它们已成为了万千雨滴中的一颗。
絮雨未止——事件末期
这一情景的出现标志着忘川覆雨已进入尾声。被遮挡的光照将会开始缓慢恢复,能见度逐渐回升。降雨的猛烈程度开始大幅降低。表现为天空中不断涌动的大量絮状物质的活动范围开始缩小。收缩过程并非逆向的扩散过程。实际上,因为大量因事件而产生的积雨云,收缩过程几乎是无法被观测的。尝试去放飞无人机越过云层查看其状态的尝试永远在穿过云层时遭遇大量絮状物质,随后便立刻失联。无人机的残骸往往不会再度出现。但曾有在一次忘川覆雨事件的途中发现了部分随降雨而落下的残骸。
直到忘川覆雨事件结束之前,天空中的异常降雨现象将大大削弱,其危害性质亦将逐渐减弱直至消失。但失去了异常性质的积雨云们仍然会继续带来降水。在异常降雨效应消失之后,先前失效的出入口将部分恢复。但另一部分出入口将可能永不恢复。理论而言,忘川覆雨的影响甚至可以使得一个层级变为绝路——不可进,不可出。但似乎在事件之后总是会有新的出入口诞生,取代旧的失效出入口。
在忘川覆雨事件之后,所有暴露在室外的物体均在其光学性质上变为了灰白色,即使剥去表面部分,内部依旧灰白。同时色彩无法再附着在它们上,颜料也会在这些褪色后的物体上快速干涸并消解。
完全褪色后的生命无法再继续存活,它们大多在雨停之后的一小时至一天之内死去。这对某些层级的生态系统带来的是种族灭绝性的打击。
但每当忘川覆雨发生的时候,总是能够在层级的某处听见,曾被认为是REDE实体的黑色缝隙中的不明之物,发出恒久的呜咽声。
行为准则
应当:
- 如果可能,逃离层级,决不再回头。
- 避免一切暴露在雨中的行为。
- 倘若已不可避免的暴露在雨中,请尽一切可能保证自己不被完全淋湿。
不应:
- 试图冒雨出行。
- 不要试着利用切出道具穿过雨幕,这会导致忘川覆雨现象扩散至其他层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