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ject C-175 - “星骸”
评分: +33+x

rD6tglQ9cu2CdH8.jpg

一颗“星骸”。

  • 物品编号:C-175
  • 发现时间:2021/7/18
  • 出现频率:中等
  • 主要分布:

物品星骸,主要分布在C层群的某些层级。列表如下:

描述

星骸在初发现时,总是表现为一颗灰暗的小球。它在离地面约1米的高处静静悬浮,同时永远在向某一方向高速自转。如果不是大雨将它溶解消散,它会永远不起眼地旋转下去。

星骸的直径一般不超过3厘米。极其微小的尺寸使得它极其难以被发现。

一旦星骸的自转被任何原因停止,它就会停止浮空,并进入可激发状态。这时,它可以被带走。

星骸的表面是带有一种金属光泽的黑色。它有一种滑腻感,与石墨的质感相似。

除了灼烧引燃之外,星骸的化学性质几乎就是惰性,硬度极大。由于它的反常硬度,至今没有能够切割开它的事例。它的密度大约为3.0g/cm3,正好介于金刚石与石墨之间。有一种理论认为,它应该是内核为金刚石、外层包裹着石墨的小球。

白矮星……中小质量恒星生命周期的终点……主要由碳原子构成,密度极大。它的内核已经被压缩为致密的“金属碳”……一旦恒星演化到这个阶段,那么它将会成为一颗宇宙的“纪念碑”,一颗恒星的“尸骸”,就像一颗微光向导永远埋葬在它的氙弹珠中。

——《前厅百科全书·自然·宇宙·恒星》

用途

星骸的主要用途是作为闪光弹或信号弹使用。欲触发星骸的发光,有两种方式。可以将其猛烈地掷向某处墙壁,也可以将其抛向高处(约6米即可)。在抛掷至离地6米之上后,星骸将会匀速上升至20米的高处。1星骸的结构似乎适于投掷,普通的流浪者很容易将其抛向目标地点。

投掷用途

火盐不同,星骸的燃烧是温和的一种规律性现象。爆发一般能够持续1分钟之久,这给指示标位提供了充足的时间。

第一阶段:逆坍缩

星骸被两种情况触发时,首先会发出热烈的白光。然后白光被掩盖,物品四周生成一些灼热的发光物质。这些物质就像星尘,逐渐旋转着向星骸靠拢;而在它聚集物质的同时,这些物质也会发光,发出橙红色的光。这个阶段结束的标志是一次剧烈的闪光。

值得注意的是,光球范围内的物体不会受到任何损伤,连灰烬也不会落下。光球的温度也极为接近常温,只有60摄氏度左右。

红巨星……巨大的红色恒星,温度较低……在灼烧完它的大部分氢与氦之后,热量再也不足以抗争引力……氦核在几分钟内剧烈转变为碳……氦闪之后,核心变为白矮星的样子……然后,它剧烈地沿赤道线向外抛出物质,也就是灼热的星云……而恒星则坍缩为一个小小的白矮星。

——《前厅百科全书·自然·宇宙·恒星》

第二阶段:逆膨胀

光球在5秒之后会逐渐收缩,褪去橙红的光色,转变为耀眼的黄白色光。光球的不同部位光强不同,这些区域随着光球快速自转。在此阶段中,光球边一些碎落的物块(特别是沙尘)被席卷起来,并以无规则的轨道围绕光球进行旋转。在旋转几圈之后,物块又将落下。

此阶段大约持续45秒的时间。此间,光球会持续在标记的地点发出闪光。光球的某些部分变暗,有些部分则变亮,没有规律。

进行氢核聚变的恒星,能够用能量对抗自身重力的恒星是主序星……生命周期中,很可能会有行星环绕它旋转。…….恒星黑子、耀斑等现象规律性出现。

——《前厅百科全书·自然·宇宙·恒星》

第三阶段:逆收缩

在光球燃烧完毕之后,它会沿一条水平赤道向外散射灼热的星云。它的光再度变为红橙色,最后逐渐消隐在渐渐变厚的星云中。生成的星云将会向上飘散而去。

如果此时点燃星云,会引发一次剧烈的气体爆炸。

星云就像后室中的物品,是氢与尘埃组成的物质……游离的氢原子反射着红光……有燃烧的潜质。聚拢,收缩,变为恒星……

——《前厅百科全书·自然·宇宙·恒星》

采集

由于本物品的石墨滑面可以反光,所以可以利用这种方式去收集星骸。目前流浪者通用的方式是在主产层级的夜晚用手电筒照往前方,并且仔细搜寻反射亮光的事物。注意:球面反光的特点是微弱而清晰。结合该物体的生成位置,应该在视野正前方搜索悬浮的微弱光点。某些时候也可以借着强烈的日光来搜寻小块的阴影,两种方式效率大概相当。

储存

星骸在被糖晶锭包裹时,不能被触发。但如果想要利用糖晶锭包裹,作出能够落地爆炸的炸弹,极为困难。由于星骸糖晶锭的硬度极大,想要利用重力砸碎它完全不可能。

若有糖晶锭,可以将星骸封存在糖晶锭中。需要使用时,可以溶解外壳。

若没有糖晶锭,也可以直接将物品放置于储物柜中。注意保持储物柜的稳定,不要让储物柜倾倒。注意避免任何撞击。

来源

某些理论认为,星骸就是压缩的星云。也有理论认为,星星的尸体造就了星骸

值得一提的是,后室中的物品星骸,就完美地展现了恒星的演化,虽然是逆向的。或许,星骸本来就是未来前厅宇宙之间的碳球,在无限界的热寂之中,面对凝冷漆黑的虚空,它们只得希望再重新燃烧一次。那星骸就是它们投下的愿望。——虽然这并无根据。

——《前厅百科全书·自然·宇宙·恒星》


除非特别注明,本页内容采用以下授权方式: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3.0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