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ject C-140 - “超能效电池”
  • 评分: +45+x

统合物品分类系统
物品编号:C-140
位置:拥有科技产品的层级
安全性:安全
用途:
改善性能&机能
状态:
较少量;可获得
zbPrXq.jpg

一块未含有任何文字的“超能效电池”

描述

超能效电池的外观类似前厅中常见的小型蓄电池,一面印有“Property”或“Charge”标志,另一面则印有电路板的图案。

超能效电池的结构除去常见的正极,隔膜,负极,有机电解液,电池外壳外,还包含一块“核心”与各类稀有元件,其中包括:含硅、硒的三极管,含钽的电容,含纯铜的电感类元件。且元件中所有的铝制品,均掺杂着金元素。这也导致其材料利用率高,可以很好地发挥电池的最大效益。

“核心”的结构为PU硬泡1与PA662材质构成的环状传动装置,及一颗散发热量的球状光源组成。其中光球为主能源,其产生的能量带动滑块于导轨滑动并做功。推测此部件为电池性质的主要来源。

“核心”似乎不受常规重力影响,尝试将“核心”放置于其他区域将会导致其浮空,且向周围释放高压电流,直至能源消耗殆尽。

用途

超能效电池最基本的用途是将其当作蓄电池来给电器补充电量,由于有较大的电能存储量,将其当做随身能源站也也许是个不错的主意。不过需注意的是,由于内部并未安装电池保护板,所以在使用时务必小心,同时也要注意切勿长时间触摸电池的正负极处,否则可能会导致触电反应。

似乎是“核心”所导致,正常的超能效电池会为非智能类物品的各个方面3带来提升;除此之外超能效电池所发出的电波还会使人身体得到增益效果,例如理智上的恢复、力量上的提升。

对于已应用4过的超能效电池,其将无法进行二次应用。仅可作为能量储存设备使用。且此时的电池外观将会与先前有所差异,若电池未应用,其应当包含一层呈深蓝色的PPS5工程塑料外壳;反之,若此外壳未体现出任意颜色或已脱落,则表明该电池已应用。

想要打开带有“增益”的用电模式,使用者需要先将电池正极旁的开关启动,然后将它靠近距离物品大约一厘米处,那么它便会自动吸附至物体表面并使物品与电池形成回路,如果想要为人体提供增益,将其贴在人体上的任何部位都将起到增益效果,取下时只要稍微用力就可拿下。在粘贴完成后,电池上将会显示电量,以及功率大小。

释放的功率大小分为“LOW”“MID”“HIG”“ERR”四个阶级,每个阶级代表不同的能耗及提升。

  • LOW:可为物品提高大约70%的性能并有少概率产生双倍的物质,对人体起微弱的增益,电池耗能低,一般持续约一小时。
  • MID:为物品提高大约80%的性能并有少概率产生三倍的物质,对人体起不强的增益,电池耗能中等,一般持续四十分钟。
  • HIG:为物品提高大约85%的性能并有少概率产生四倍的物质,对人体起较强的增益,电池耗能高,一般持续十五至二十分钟。

注意,当转换至最右的“ERR”阶级时,将会提供极高的升力值,但目前此阶级还未研究完全,若非专业人员,切勿随意转换至此阶级。

如果一个物品,其本身的性质已达到阈值——即一种数值或者效果已经到达极端,无法再僭越的情况。例如安全睡袋,其本身已经提供了“安全”之性质,因此不可能存在“更安全”的作用效果,那么在此种情况下,超能效电池将不会在“变得更安全”这一方面对其产生任何作用。

超能效电池在无法将自身所有电力起效在物体上以达成效果时,那么它将从物体最缺乏的性能处开始起效,例如一台老式电机的电力十分微弱,那么超能效电池在起效时将注重“电力”的补充,在电力补充至充足时才会加强电机的性能。

由于超能效电池非同一般的性质,目前,包括E.P.B.在内的一些组织在不断的收购电池及其相关材料,原因不清。不过据相关报告推测可得,他们已研发出人工制造的超能效电池,但效果并不理想。事实上,迫于舆论压力,他们曾在近期的演讲中承认此前合法取得过B.F.P.F.所制造的半成品及蓝图。但真实性仍有待考证。

发现

最初于Level C-345B.F.P.F.采集样本时发现。后来我们发现该物品数量并不多,且大多数电池中的电力较少,很少有电池处于满载6的状态。

附录

此篇附录记叙了B.F.P.F.三名留守在Level C-345的成员发现超能效电池的记录,他们在发现它后不久便撤离了。


除非特别注明,本页内容采用以下授权方式: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3.0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