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ject C-125 - “维多利亚黄杏”
统合物品分类系统
物品编号:C-125
位置:Level C-194、Level C-███
安全性:无害
用途:
食用
状态:
已灭绝?

黄杏1

由德里·埃尔斯博士绘制的维多利亚黄杏果实的画像

黄杏2

由德里·埃尔斯博士绘制的维多利亚黄杏花朵的画像

植物学描述

维多利亚黄杏Armeniaca postdomibustory),是从属于: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蔷薇目,蔷薇亚目,蔷薇科,李亚科,杏属,维多利亚黄杏。在Level C-194基因仓库中使用的编号为BIII-001-EW1。现较为常见的退化种使用的编号为BIII-001-DEG-DD2

维多利亚黄杏是在后室内发现的一种杏属植物,绝大多数特性与前厅的杏3相似:维多利亚黄杏是一种落叶乔木,地生。其植株自然生长最高不会超过两米,枝条柔细,轻微触碰即可导致折断。

维多利亚黄杏两年才会进入花期,花期长度约7个月,花期期间温度必需恒定在23.75℃,否则其花朵将枯萎。就温度达到了理想状态,其花依旧十分娇弱,蜜蜂在传粉是的动作力度过大同样会导致其枯萎。当花期结束,果树将会开始结果,但因营养分配原因,其1/3的果实将停留在花柱头阶段,1/3的果实因营养不充分而导致果体发青,味道苦涩无比,其取出的种子生长的果树也无法结出合格的果实,最后1/3的果实才是充分吸收营养的合格黄杏。完全成熟的果实还需要均匀的被温度不能超过25℃的阳光照射3天,才能另其内部的糖分完全释放。能够达到上述条件的地方目前已知只有Level C-194与Level C-132

虽然理论上在无限大小的后室内,找到新的植株不是难事,但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新的维多利亚黄杏遗存的果实乃至种子。

物品描述

当我第一次见到这种杏果的时候,我就立刻察觉到,它可能是我们破解杏仁水的重要信息之一。多么漂亮的光泽,多么完美的颜色,与那浓厚的杏仁香气。但谁能想到一切发生的都是那么的快,在不加节制的情况下,它永远的在后室的历史中消失了……

——德里·埃尔斯《后室植物录》第一栏目:维多利亚黄杏

黄杏3

果实尺寸与普通人类对比

以下内容均来自维多利亚黄杏灭绝前的部分数据,无法保证其可靠性。

维多利亚黄杏通常指其完全成熟的果实,果实的果肉十分甘甜并且富含果汁。果实会散发出一股可以刺激荷尔蒙的气体,其会另受到影响的流浪者食欲增加。绝大部分食用过维多利亚黄杏的流浪者都提到,他们尝到了杏仁水的味道。

食用维多利亚黄杏被证实会受到杏仁水的各种正面的效果,且不会受到那些众所周知的副作用。不过,每一颗果实的效果似乎是一瓶标准杏仁水4的5-10倍。其果核的软仁(即杏仁),会散发出更加浓郁的味道。将维多利亚黄杏的杏仁碾碎并于纯净水以1:10的比例调和,得到的溶液可以基本视为一瓶标准杏仁水。

除果实外,维多利亚黄杏的树汁组分中含有较高浓度的杏仁水,可供流浪者饮用。树汁中含有少量活性物质(推测主要为酚类和醇类),这些物质不仅赋予了树汁独特的清香气味,也十分有利于流浪者的健康,可用于治疗某些难以治愈的疾病。然而,鉴于这些物质对较高浓度氧气与酸性气体敏感,且热不稳定性显著,目前尚未成功分离得到纯品。

发现

维多利亚黄杏最初被M.E.G.与E.P.B.联合探索队在Level C-194内发现,并由经过讨论后由M.E.G.植物学家德里·埃尔斯命名。据其回忆,这个名字来源于前厅中一家生产杏仁饮料的公司5

但研究还未开始,便由于看管不利导致大量得知Level C-194信息的流浪者冲入层级内部,并开始疯狂抢食,最终导致维多利亚黄杏灭绝。

但根据流浪者间传闻在一些野外环境的层级内,有时会发现一些野生的维多利亚黄杏,但目前还未被证实。

近期,有流浪者报告称在Level C-194.1内发现了维多利亚黄杏的退化种6,其味道更偏向酸味,个头缩小,也没有了浓厚的杏仁水的味道及功效。与普通类似。

幸运的是,随着Level C-132的发现,维多利亚黄杏目前被认为的最后植株被发现,目前M.E.G.与E.P.B.联合将该层级封锁,并设立研究点进行研究。

效果及演变

食用维多利亚黄杏在任何时候都会带来类似于饮用浓缩过的杏仁水产生的正面效果。然而,经过档案记载的比对,随着时间的更迭,其效果发生了一些令人费解的改变。

最早的报道中,食用一颗维多利亚黄杏仅会产生最普通的杏仁水具有的正面效果,诸如治愈部分疾病与中和异常影响,细微的不同是它能够提供比等质量杏仁水更多的营养。然而,维多利亚黄杏似乎无法驯服通常可用杏仁水驯服的实体,如死亡飞蛾。在这一阶段,维多利亚黄杏的口感被描述为“甜美可口,浓醇馥郁”。

在某个时间节点过后,维多利亚黄杏的功效性大幅增强,例如对疾病的治疗效果显著增益(包括心理疾病)、营养值进一步提升,以及流浪者食用后会产生强烈的兴奋感与快感,且被认为没有成瘾性。根据亲历者描述,其口感“酸甜可口,促人生津”。据猜测,以上效果类似多种颜色杏仁水正面效果的集合。只可惜不久后,维多利亚黄杏的原生种就宣告灭绝。

若干时间之后,根据部分来自Level C-194.1人员的措辞,维多利亚黄杏被“重新发现”,但功效几乎完全丧失,仅保有少量营养,与普通水果并无二致。其口感被描述为“口感酸涩,难以下咽”。

对于上述现象的解释众说纷纭。以下列举几种目前主流的说法:

自然演变说

该种观点认为以上变化是维多利亚黄杏适应环境,自然演变的结果。譬如,果实变酸的原因可解释为:Level C-194原本土地肥沃、日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果实糖分积累;而在Level C-194.1重新发现的种则因该地多雨少阳、昼夜温差较小,且植被奇多,种间竞争激烈,争夺营养现象严重,导致杏果中糖分与营养物质缺失,口感变酸,功效减退。

基因改造说

该种观点认为以上变化归因于某神秘团体对维多利亚黄杏实施了基因改造。他们人为修改了该物种的基因,并一手策划了“灭绝”事件。然而,目前该种说法并没有足够的证据和理论支撑。

时之神格

[相关内容已删除]


相关材料

关于成立植物学部的事宜(节选)

M.E.G.植物学家德里·埃尔斯

随着人类在后室探索逐渐深入,愈来愈多的珍奇物种逐渐映入人们的眼帘。在Level C-194被发现后,M.E.G.E.P.B.一道致力于层级内物种的保护与开发,尤以占据主要地位的植物类见长。维多利亚黄杏的经历启示我们,对层级中心基因仓库Gene Stockroom7展开必要保护与合理的研究刻不容缓。因此,在E.P.B.环境资源部的协助下,M.E.G.成立了植物学部。

本部门在Level C-132建立总研究所,并在Level C-194Level 4998等植物物种占据重要地位的层级设立分研究室。旨在更好地探寻、研究、保护、开发、利用后室中的植物物种/实体。相信在以M.E.G.为首的多个团体的共同努力下,维多利亚黄杏灭绝的悲剧能不再发生。

在我本人与另一位研究员阿什利·布兰切特(Ashley Blanchet9的牵头下,学部征调了M.E.G.部分优秀的生物学专家,同时吸引了数名E.P.B.生化科学部外派干员驻留。随着学部的日益发展壮大,后室的珍稀植物也将揭开神秘的面纱,更好地得到保护、造福人类。


黄杏、基因仓库与光栅:考据和猜想(节选)

E.P.B.环境资源部干员宛楠昕

Level C-194被发现之日起,层级中心的基因仓库Gene Stockroom)便因其诸多特殊性质,成为了人们关注与研究的焦点。原本,层级中的数十种物种与维多利亚黄杏一同遭人为毁坏。而维多利亚黄杏与御膳果在基因仓库中的种子样本也一并被损毁。日后,人们将基因仓库中的种子作为引种源,陆续成功“复活”了许多物种。E.P.B.也正式接管基因仓库,并制订了其专有的BIII10编号系统。

随着时间推移以及Level C-194.1的发现,有流浪者称在该层级中寻找到了少量维多利亚黄杏的退化种,这种说法随后得到了E.P.B.科研人员的证实。人们试图将该物种重新引种至Level C-194,却迟迟未获成功。与维多利亚黄杏有相似经历的御膳果也遭遇了类似的情况。人们开始意识到基因仓库对于Level C-194及其附属层级中物种的重要意义。

长久以来,该现象未能得到一个完满的解释,直到光栅理论的出现。相关研究表明,Level C-194中心基因仓库很可能起到了所谓“光源”的作用,但形成的“实像”的影响范围仅限于本层级。“光源”发射某些“粒子”,这些“粒子”包含了上述物种生长发育的全部信息,从而使得这些物种能够在层级中生长。至于该层级的子层级(如Level C-194.1)与极少数其他层级(如Level C-175),上述物种也能在其中生长,目前给出的理论阐释是:这些层级充当了所谓“镜面”,其本身并非“光源”,却能够起反射作用。当“光源”明亮时,“镜面”中的“虚像”从外观上与“实像”别无二致,也即这些层级中的物种在基因仓库中的种源正常时也能正常生长。一旦“光源”熄灭(表现为基因仓库中的种源遭到破坏),“虚像”自然也会受到牵连,根据“镜面”距离“光源”的相对位置远近,具体可表现为物种退化(Level C-194.1)乃至灭绝(Level C-175)。

至于为何维多利亚黄杏的正常种(BIII-001-E)在灭绝事件发生后依然能够在Level C-132中得以保留,一种解释是:作为上述理论中“光源”的对应,Level C-132在光栅系统中充当了“感光底片”的角色,区别于“镜面”,其能将“光源”发射的信息以影印的方式保留下来,从而在“光源”熄灭之后仍然能发挥正常功效。然而上述解释仅为一种猜测,目前尚未有统一的定论。也许,尝试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充满“不科学”的后室,本来就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评分: +29+x

除非特别注明,本页内容采用以下授权方式: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3.0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