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C-1870
评分: +21+x



你将择路向何方?



生存难度:

等级 0

  • 无限-重复
  • 发散空间
  • 非常规重力

发散段-描述

Level C-1870,一个鲜有探险者触及的万象界1奇点,该奇点的发散性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不可观测之特质——在其实体呈现于流浪者眼前时,其中的桥面将以阶段性收束的方式向下一个桥接点发散;而在一般状况下,当流浪者在藉由该层级进行切行时本层级仅存在着唯二可确定可观测的两条通路——入口与出口。早在真正的公共数据库由“引领者”(The Leaders)建立之前,失落的大厅协会便已将其归纳为“切行”这一现象在万象界的具象化,一个将无限重复之躯体发散于序列空间内混乱序列2的切行通路。

发散段-环境

Level C-1870,白色而纤尘未染的桥路于此肆意奔驰,不曾收敛。那些宽约五步,厚一食指的纯白色模板桥梁之间,以某种微妙的形式保持着无暇的空间平行,不论跨过哪个发散段皆无相交的可能。

pale-bridge-2

Level C-1870一隅。

环顾周遭,唯有如宇宙一般在不断膨胀延伸,且呈苍白色大理石质地的果壳。随脚步临近,便可发现其在不断向探险者喷吐原可以一言蔽之的大理石气味——肆意放射着氡辐射的石粉味儿、雨后新泥中的放线菌气味、雷鸣过后松林中所释放的清新臭氧味……无数种轻佻地拨动回忆的气味自那苍白之桥上发散出来;侧耳细听,方才切入时的死寂已被白噪声所爆破,那种扰人心神,颇为狂躁的声音传入耳畔之际,嘈杂的声波便在不同相位间交织为无数场景的氛围音——未曾选择的路。

旋即,这些不断发散的感觉如连绵大雨般清洗掉了探险者知觉上敏感的突触;继而,那第六感官捕获到了这片空间的时间规律——时间于此凝滞,对外界而言仅消须臾的切行被发散为这里的无限永恒,单单一个时间上的奇异点,即同发散级数一般被展开成了笼罩着亿万段彼此间仅有一墙、一门之隔的时间领域。

当视线拨开重重单调白色桥梁所结的阴翳,一堵素白的大理石墙面便会作为亿万段发散段的临时隔断如期出现。其吊诡之处在于,一些无法穿透门扇的苍白之桥要么是因为角度问题,要么是方向所迫终结在了硕大无朋的素白大理石墙面前,失落的大厅协会的学者们联想Level C-1870切行具象化的性质将其归结为“无果之路”——一条发散途径的终结……不过不必为旅路的一时中断而心惊肉跳,Level C-1870的各个苍白之桥间具有各自的重力范围,仅需纵身一跃,便可抵达接续旅途的彼端。当然,倘若于其间失足,探险者就会陷入无止境的坠落当中——对于其而言,外界切行的一瞬已然等同永恒;而不愿回头,试图冲破无果之路的探险者也将得偿所愿——以 切!行的方式离开本层级并承受相应的风险与损伤。

发散段-混乱序列地位

pale-bridge-1

弥足珍贵的生命跃动的每一刻中,你会将其投向哪条路?

对于失落的大厅协会而言,Level C-1870无疑是一个挑战着其记录手段的悖论,其诡谲不定的可观测性,薛定谔之盲匣般捉摸不透的时间尺度令其无论是从历史还是地理的角度也无法将其清晰而生动的描述在任何知识媒体上。当然,依然有不少失落的大厅协会学者妄图用一己之词将Level C-1870收敛在自己的混乱序列记录中,于是后世的学者们选择用更为取巧的办法——即仅记录其原初的形态,以求它能在失落的大厅协会档案中谋得一席之地。最早使用这种方法对其进行记录的手稿如是描写了桥之间的作用:

《猫眼石记》摘录:
由各种原色混成的单调白桥于此间肆意驰骋。我赞叹这单色画上的那些模板竟能够仿若白光,贯射,并发散为通往无数色彩斑斓之层级的桥梁。它是真正的,万象界的奇点。在细嗅这疑似大理石气味的环境气氛后,一个奇特的假说从脑海里喷发出的数个想法中脱颖而出——对应着“切行”(Noclip)这一现象在万象界之化身的桥之间,是否并非直接了断地把我们在切行过程中高速移动在这些桥面上的过程具象化,而是映射着我们抉择道路所产生的犹豫踌躇,选择时的摇摆不定?

——肖恩·蒙德斯(Sean Mendes)

发散枝-失落的大厅协会记录

《佚名者书Ch.870》:
也许是千百年前,失落一族的掌故们曾对彼时尚还游历在万象界各隅的失落的大厅协会的学者前辈们说:他们的祭司能够通过某些神异的手段察觉到某些活动在所谓“切行空间”的人。同现在的大多数人一样对此嗤之以鼻——切行这种仅消须臾的事缘何会发生在一个完全目不能见,体肤亦不得察的空间中?如同人们寻找着“以太”这一捉摸不定的参照系一般,少之又少的支持者们设计出不胜枚举的观测实验,意图找出能使我们在后室各层级间冲破障壁并抵达彼端的物质载体。

显然,他们失败了。

对于愈想要观测并记录它的人,其形迹就愈难以捉摸;对于愈想要化其为动,切行无阻的人,其灵动便愈是逸散,最终坐落为永恒单调,却无止境发散的桥之间——这便是我切入的方法。

我又该如何去比喻这浩瀚无垠,埋葬着无数人之踌躇与思量的桥梁之海?我认为它是“切行”这一发生在人脑海之意图的二相性干涉——不愿前行之人,所见即为两条干涉缝,那是催促着其动身冒险的“入口”与“出口”;盲目冒进之人,所见则为无数光纹,当多彩眩目的前路陈于其眼前时,茫然而后求索的心态将把他拽回正轨,思考着自己的旅路,是否曾遗落了什么美好之物?

随着我在这些白色模板上渐行渐远,恍惚而无意识间,我已纵深越过了几百座,上千座,乃至万亿座苍白之桥,各种本应在至少片刻的踌躇间的抉择化为了无意识的催动。我好奇地抵抗着这样的催动,转而停留在原地回顾方才的来路——单调重复,一片死寂的苍白之桥的空间内,原先令人狂躁的白噪声裂变成了各种挑拨记忆却依旧略显耳生的声调——孩童饥饿的啼哭声、初学者嘈杂而时常卡壳的钢琴声、在码头拉纤的号子声,各种与我曾经所属生活不曾相干的氛围音填满了各个桥梁所述的重力球壳;与此同时,相对应的带着奶香的燕麦粥气味、木质地板的刺鼻清漆气味、被礁石割开的伤口散发出的铁腥味儿种种气味……开始争抢我鼻腔上的受体。

此刻,那些木讷非常的白色模板也变得灵动起来。它的重力领域如同雪景球一般,逸散着因我往日所做选择而与我形同陌路的人生场景。人生的两点,被人们收束在一片汪洋,两块陆地间的此岸彼岸,抑或是如电子般穿梭过的人生黑匣的输入输出端口,具象化在了我的眼前。

我穷尽失落的大厅协会的学者前辈所授,浩如星汉的知识中,穷竭词汇也无法囊括此种胜景于词汇之中。眺望着周遭困陷在重力果壳中的歧路,我幡然领悟:那些实质上是自我意识映射出的过往人生中未选择的路的桥梁,正以tree(3)3那种极简而难有止境的规则游戏向前扩展。在心中渴求欣赏不同人生的念头升起,探访后室其余千千万万的相位的念头松动时,带着某种测不准性质的桥之间又将施展自己的恶作剧——“收敛”起了尚在阶段性发散的的空间。

至此,前方道路空余徒然的一条直插阴天的白色模板——即为我最后落脚之处,唯一一个重力范围内尚未呈现出果壳场景的桥梁上,无数过往再熟悉不过的吉光片羽骤然在我身后闪现。待我正欲扑向或多或少褪色为苍白的回忆时,那些更为皎白的门扇高速移动起来,将身后的空气、气味、回音悉数压缩到身后所经之路打开的门口处——宛若一个风洞,一股强劲而抵抗不得的气流将我推向阴天彼端。

湿润的阴天气息弥散出水珠,汇聚成海蓝色的天花板,凄厉呼啸的阴云抽离了正在碰撞摩擦的云核,铺织出雾霭的地垫。迎面的那股清冷、新生的臭氧气味消融了我对过往未曾做过的选择、做错了的选择、做对了的选择,由此发散出的无穷人生的不舍。

过往所为,皆成人生;意识发散,映射万象。

是时候了,纵使所经历的这条路,那些桥再如何有瑕,我仍将投身万界,让弥足珍贵的生命的每一刻不枉费这万象美景。

pale-bridge-4

发散枝-干涉缝

干涉缝I——入口

当你迷醉于游历万象界,记录其中地质抑或是人文信息时,你的意识将在某次切行中被强制映射为Level C-1870所在的桥之间。

干涉缝O——出口

当你困陷于凝滞时间内,欣赏着歧路人生与未经历的旅途而停滞不前时,你的意识将强制收敛为单一模板,形成夹杂在水天之间的风洞通路。

发散枝-干涉纹

对于Level C-1870的出口究竟通向何方,至今尚没有明确的简单统计学规律。不过某一时期的失落的大厅协会的人员提出了“单缝衍射”模型,声称将万象界内的层级根据层级密钥定位系统(LPS)排列后,内部密度最高的层级即为中心圆,其余圆环随密度递减向外排列,此处的切行可能便将呈正态分布;也有人认为这一说法过于牵强,认为切出所在层级仅是随机在探险者于桥之间中遇见过的门牌所对应的层级中择一而已,这些说法不一而足,皆呈发散。


除非特别注明,本页内容采用以下授权方式: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3.0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