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yrand */
:root{
--white-monochrome: 60, 60, 60; /* ALTERED */
--pale-gray-monochrome: 20, 20, 20; /* BG*/
--light-pale-gray-monochrome: 50, 50, 50;
--very-light-gray-monochrome: 60, 60, 60;
--light-gray-monochrome: 165, 160, 155;
--gray-monochrome: 35, 35, 35; /* sub header */
--dark-gray-monochrome: 15, 15, 15;
--black-monochrome: 0, 0, 0;
--border-monochrome: 40, 150, 150;
--visited-link: 40, 155, 155;
--pale-accent: 40, 255, 255; /* links that do exist */
--bright-accent: 40, 133, 133; /* button hover, text hover, sidemenu collapsible, submenu hover */
--medium-accent: 30, 30, 30; /* header */
--dark-accent: 80, 80, 80; /* 1st footer, header menu bg */
--alt-accent: 255, 20, 20; /* links that do not exist */
--text-monochrome: 255, 255, 255;
--visited-link-color: var(--visited-link);
--swatch-border-color: var(--border-monochrome);
--swatch-menubg-color: var(--gray-monochrome);
--swatch-menubg-light-color: var(--pale-gray-monochrome);
--swatch-menubg-medium-color: var(--light-gray-monochrome);
--swatch-menubg-medium-dark-color: var(--gray-monochrome);
--swatch-menubg-dark-color: var(--dark-gray-monochrome);
--swatch-menubg-black-color: var(--black-monochrome);
--swatch-menubg-hover-color: var(--black-monochrome);
--swatch-menutxt-dark-color: var(--text-monochrome);
--swatch-menutxt-light-color: var(--text-monochrome);
--swatch-menutxt-general-color: var(--swatch-menutxt-dark-color);
--ui-button-bg: var(--light-pale-gray-monochrome);
--ui-button-txt: var(--text-monochrome);
--ui-button-hover-bg: var(--gray-monochrome);
--ui-button-hover-txt: var(--text-monochrome);
--ui-button-hover-outline: var(--pale-accent);
/* codeblock */
--swatch-code-text-comment: 100 255 255;
--swatch-code-text-quotes: 178 255 255;
--swatch-code-text-string: 222 255 255;
--swatch-code-text-identifier: 16 255 255;
--swatch-code-text-reserved: 90 255 255;
/* footnotes hover */
--hoverblock-bg: var(--pale-gray-monochrome);
--hoverblock-txt: var(--text-monochrome);
--hoverblock-header-bg: var(--swatch-primary-darker);
--hoverblock-header-txt: var(--text-monochrome);
--hoverblock-footer-bg: var(--swatch-tertiary-color);
--hoverblock-footer-txt: var(--text-monochrome);
--swatch-text-dark: var(--text-monochrome);
--swatch-text-light: var(--text-monochrome);
}
#main-content {
--ui-icon-color: var(--ui-button-bg);
--ui-icon-bg: var(--ui-button-bg);
--ui-icon-hover-color: var(--ui-button-hover-bg);
--ui-icon-hover-bg: var(--ui-button-hover-bg);
/* Editor Buttons */
--editor-icon-color: var(--text-monochrome);
--editor-icon-hover-color: var(--black-monochrome);
--editor-icon-hover-bg: var(--text-monochrome);
--editor-icon-submenu-bg: var(--black-monochrome);
/* footnotes */
--footnotes-footer-bg-color: var(--gray-monochrome);
--footnotes-footer-colorbar-color: var(--very-light-gray-monochrome);
--footnotes-footer-title-bg-color: var(--very-light-gray-monochrome);
--footnotes-footer-title-text-color: var(--swatch-text-secondary-color);
--footnotes-footer-num-color: var(--pale-accent);
--footnotes-footer-num-hover-color: var(--bright-accent);
--footnotes-footer-text-color: var(--swatch-text-general);
}
#main-content {
--ui-icon-color: var(--swatch-text-secondary-color);
}
#side-bar {
--sidebar-bg-color: var(--swatch-secondary-color);
}
#main-content::after {
height: 13rem;
border-radius: 0 0.6rem 0.6rem 0;
background-color: rgb(var(--gray-monochrome));
top: calc(50vh - 6.5rem);
background-image: url("http://nuliminal-test.wikidot.com/local--files/component:theme/sidebar-arrows.svg");
}
.lightstyled-quote {
background-color:rgb(var(--bright-accent));
color:rgb(var(--text-monochrome));
border-left: 0.5rem solid rgba(var(--dark-gray-monochrome));
padding: 0.1rem 1rem;
margin: 0.5rem 0 0.5rem 0.25rem;
box-shadow: 0.05rem 0.1rem 0.3rem rgba(0,0,0,.25);
}
.darkstyled-quote {
background-color:rgb(var(--dark-gray-monochrome));
border-left: 0.5rem solid rgba(var(--bright-accent));
color:rgb(var(--text-monochrome));
padding: 0.1rem 1rem;
margin: 0.5rem 0 0.5rem 0.25rem;
box-shadow: 0.05rem 0.1rem 0.3rem rgba(0,0,0,.25);
}
.darkstyled-quote a{
color: rgb(var(--swatch-menubg-medium-color));
}
.lightblock {
background-color:rgb(var(--bright-accent));
color:rgb(var(--text-monochrome));
padding: 0.01rem 1rem;
margin: 0.5rem 0 0.5rem 0.25rem;
box-shadow: 0 0.2rem 0.3rem rgba(0,0,0,.25);
}
.darkblock {
background-color:rgb(var(--dark-gray-monochrome));
color:rgb(var(--text-monochrome));
padding: 0.01rem 1rem;
margin: 0.5rem 0 0.5rem 0.25rem;
box-shadow: 0 0.2rem 0.3rem rgba(0,0,0,.25);
}
.dark-borderblock {
background-color:rgb(var(--dark-gray-monochrome));
color:rgb(255, 255, 255);
padding: 0.01rem 1rem;
margin: 0.5rem 0 0.5rem 0.25rem;
box-shadow: 0 0.2rem 0.3rem rgba(0,0,0,.25);
border: solid 0.3rem rgb(var(--bright-accent));
}
.light-borderblock {
background-color:rgb(var(--bright-accent));
color:rgb(var(--text-monochrome));
padding: 0.01rem 1rem;
margin: 0.5rem 0 0.5rem 0.25rem;
box-shadow: 0 0.2rem 0.3rem rgba(0,0,0,.25);
border: solid 0.3rem rgb(var(--dark-gray-monochrome));
}
.border-logoblock{
padding: 0.01rem 1rem;
box-shadow: 0 0.2rem 0.3rem rgba(0,0,0,.25);
color:rgb(255, 255, 255);
margin: 0.5rem 0 0.5rem 0.25rem;
display: block;
position: relative;
background-color: rgb(var(--dark-gray-monochrome));
border: solid 0.3rem rgb(var(--bright-accent));
}
.border-logoblock::after{
content: "";
float: center;
border: solid 2px #0000;
background: url(http://backrooms-wiki.wikidot.com/local--files/component:theme/logo.svg) center/25% no-repeat;
opacity: 0.25;
top: 0;
left: 0;
bottom: 0;
right: 0;
position: absolute;
z-index: 1;
}
.logoblock{
padding: 0.01rem 1rem;
color:rgb(255, 255, 255);
box-shadow: 0 0.2rem 0.3rem rgba(0,0,0,.25);
margin: 0.5rem 0 0.5rem 0.25rem;
display: block;
position: relative;
background-color: rgb(var(--dark-gray-monochrome));
}
.logoblock::after{
content: "";
float: center;
border: solid 2px #0000;
background: url(http://backrooms-wiki.wikidot.com/local--files/component:theme/logo.svg) center/25% no-repeat;
opacity: 0.25;
top: 0;
left: 0;
bottom: 0;
right: 0;
position: absolute;
z-index: 1;
}
.titleblock {
background-color: rgb(var(--dark-gray-monochrome));
color:rgb(var(--text-monochrome));
padding: 0.5rem 1rem 0.10rem;
margin: 1.5rem 0rem 0.5rem 0rem;
box-shadow: 0 0.2rem 0.3rem rgba(0,0,0,.5);
border: solid rgb(var(--bright-accent)) 2px;
}
.titlebox{
color: rgb(var(--text-monochrome));
position: relative;
top: -1.6rem;
background-color: rgb(var(--bright-accent));
padding: 0.25rem 1rem;
line-height: 0.1rem;
}
.borderblock {
background-color:rgb(var(--dark-gray-monochrome));
color:rgb(255, 255, 255);
padding: 0.01rem 1rem;
margin: 0.5rem 0 0.5rem 0.25rem;
box-shadow: 0 0.2rem 0.3rem rgba(0,0,0,.25);
border: solid 0.3rem rgb(var(--bright-accent));
}
.darkblock a {
color: rgb(var(--swatch-menubg-medium-color));
}
如何使用:
[[include :backrooms-wiki-cn:component:level-class
|class=等级
]]
class 处的可用参数包括以下内容,支持简繁体及英文输入。
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
0 |
1 |
2 |
3 |
4 |
5 |
0 |
1 |
2 |
3 |
4 |
5 |
0 |
1 |
2 |
3 |
4 |
5 |
unknown |
未知 |
未知 |
habitable |
宜居 |
宜居 |
deadzone |
死区 |
死區 |
pending |
等待分级 |
等待分級 |
n/a |
不适用 |
不適用 |
amended |
修正 |
修正 |
omega |
终结 |
終結 |
该组件支持简繁切换,如下方代码所示:
[[include :backrooms-wiki-cn:component:level-class
|lang=cn/tr
|class=等级
]]
在
lang 处选择语言,cn 表示简体中文,tr 表示繁体中文,不填默认选择简体中文。
自定义等级
[[include :backrooms-wiki-cn:component:level-class
|lang=cn/tr
|class=等级名字
|color=#000000(带有井号的十六进制色号代码。)
|image=链接(至图片的链接。)
|one=在这
|two=随便
|three=放文字
]]
使用 CSS 进行自定义:
你可以使用 CSS 进行额外的自定义,将代码放入到 [[module css]] 中或者是放入到页面的版式内都可以。在这一组件中,不要把 [[module css]] 放在 [[include]] 里面,把它放在那个的下面或者是页面的顶部或底部。
将这些代码放入到你的页面/版式中以编辑所有的颜色,因为组件的 |color= 部分仅能控制背景:
[[module css]]
.sd-container {
/* 字体 */
--sd-font: Poppins, Noto Sans SC, Noto Serif SC;
/* 边框 */
--sd-border: var(--gray-monochrome); /* 大多数等级 */
--sd-border-secondary: 0, 0, 0; /* 不适用 */
--sd-border-deadzone: 20, 0, 0; /* 死区 */
/* 标志 */
--sd-symbol: var(--sd-border) !important; /* 大多数标志 */
--sd-symbol-secondary: 255, 255, 255; /* 4 级以上的是白色 */
/* 文本 */
--sd-bullets: var(--sd-border) !important; /* 点句符文本颜色 */
--sd-text: var(--swatch-text-secondary-color); /* 顶部框文本颜色 */
/* 等级颜色 */
--class-0: 247, 227, 117;
--class-1: 247, 227, 117;
--class-1: 255, 201, 14;
--class-2: 245, 156, 0;
--class-3: 249, 90, 0;
--class-4: 254, 23, 1;
--class-5: 175, 6, 6;
--class-unknown: 38, 38, 38;
--class-habitable: 26, 128, 111;
--class-deadzone: 44, 13, 12;
--class-pending: 182, 182, 182;
--class-n-a: 38, 38, 38;
--class-amended: 185, 135, 212;
--class-omega: 25, 46, 255;
}
[[/module]]
旧版颜色:
如果你不喜欢新版的样式,想要用回旧版的红色边框色,只需要在你的页面中与组件一同引入下方的代码:
[[module css]]
.sd-container {
--sd-border: 90, 29, 27;
--sd-image: 90, 29, 27;
--sd-symbol: 90, 29, 27;
}
[[/module]]
Level C -1601是一个导管架式钻井平台,位于一片未能找到边界和其他陆地的海域上。这里是一个大型海上机械综合体结构,通过将钢桩腿打入海底的方式进行固定,以大直径钢管构成的钢质桁架支撑主体结构,桩与导管之间的环形空隙用水泥填充连成一体,平台设于导管架顶部,包括生产处理设施、钻进设备、储存区和生活楼等区域均位于平台上,始终高于潮汐、海浪和盛冰期的冰层。
钻井平台所处海域地形单调平缓,桩脚固定处是周围数公里内的海底高点,地势呈四周朝平台倾斜势,以泥沙和软泥质构成的海底在远离平台后愈加平坦,气温随之降低,水况也愈加湍急。盛冰期以外的时节可捕获大量鳀鱼和鲱鱼。尽管该层级内淡水资源缺乏、食物来源单调且生存空间逼仄,但仍有不超过50人在钻井平台上长期生活,其主要活动区域在工作区生活楼之间。
当地原住民平时在生活区进行日常起居饮食和社交活动,但总是在天亮前草草进食鱼干作为早饭后前往工作区,人们会操控钻机进行原油采集活动,钻头经由架设好的井架深入地下,泥浆泵不断循环钻井液以冷却钻头,并将岩石碎屑带回地面,井塔内的钻杆循环往复得上升下降,但负责地下钻探的测量与记录的设备早已失效,大量裸露的电线和泥浆管道破损漏液,原本维持钻机稳定的井塔因生锈松动而失去维持钻机稳定的能力,致使整个钻井设备在启动期间不断发出不寻常的响动和渐强的震颤。
经过初步探查与前期勘探报告可知,在钻井作业区域下方是一个巨大的洞穴系统,其内部填满该钻井设备一直以来采集的原油,不时会从井口处渗漏,经常导致一段时间内泄露海域内无活物生存。
此前曾有直接导致15艘出航的渔船经过泄露区域后全员失踪的案例,因而工作区始终与生活区相隔开来。循环管线的胶管不断从泥浆池和沉降池间反复抽吸,原油则经过另一条管道引流至储存仓内,但由于常年磨损而硬化开裂,从缝隙中不断渗出透明的黏稠液体,很明显并非常规意义上的原油或其他石油资源,味道上有股轻微的腐败气息,形似炎症时在创口渗出的组织液。
渗液滴漏凝结在钢结构桁架和泥浆系统表面变得污臭灰褐,但已完全焊死并用水泥封闭,钻杆与钻铤布满划痕,钻塔久置破败,外壳覆盖多层地衣和苔藓,绞车运作时不断发出嘎啦嘎啦的声音,滚筒与吊车绳索均系反复更换过的老旧设备。
从最先凝固的管道缺口处延伸出若干由组织液和一种灰褐色浆液混合而成的网络,结构之间相差不大,但也延伸至整个平台范围,导致大多数设备控制室和操控界面已无法到达,或被浆液与苔藓组成的混合物覆盖。
在连通两个区域之间的廊道内摆放着一个被磨损锈蚀的PDC钻头和两根被替换下来的导管,集装箱宿舍旁是裸露的混凝土立柱和导管帽。在宿舍尽头有一扇通往平台下的舱门,由水泥和腻子完全封堵。
附录 - 泄露事件
在B单元被重新启用的第一周,有新入住的民众报告在熄灯后总有窸窸窣窣的声音隔着墙壁传来,寻找声源仅能发现大量被空置的单间和因混凝土结构老化而发出的响动。
类似于空化后起泡破裂的急促声在空旷的房间里回响始终无法抑制,仍难以排除其是否来自经过宿舍天花板的原油胶管发生泄露的原因。
曾多次安排工程师经过天花格栅对管线进行排查,但从未在沿途管线中发现任何缺损和原油物质渗漏的迹象,居民间一直认为这个声音来自地下,乃至更深处。
此现象一直持续到半年后新的一批外来者移居至此为止。
所有外来者居住在新扩建的B单元右翼,与旧廊道相连。由于本地缺乏可用建材,故使居住者在这一临时搭建的设施内需要大部分与工程机器共处一室,其中包括连接储存仓的胶管和用水泥封堵的通风口。全员入住后的当天夜里,在新宿舍楼方向传出巨大的响声,第一批人员赶到现场时发现位于走廊尽头第二间房内的管道发生泄露,大量透明原油喷出充满房间,靠近门口处的原油首先凝结成快,致使当时在场人员无法立即进入房间内查看情况。
在救援人员从门口和窗户两侧清理出进入房间的通道后,发现泄露导致地板被蚀穿,未发现幸存者的踪迹。
管道缺口处被凝固的灰褐色浆状物完全堵塞,在表面不断冒出热蒸汽,并翻涌出新鲜的原油,不断遭遇冷空气而凝滞结块。操作员姜羽涅尝试清理房间内的泄露痕迹时,在地板和墙壁上发现了挣扎流下的带血抓痕和咬痕,部分血迹新鲜,还有很多带有陈旧肉屑的新鲜痕迹覆盖在血液上。
安全员陈楮实关闭了阀门,但高温蒸汽熔解了附近的管线和胶管,不断有新的缺口产生,粘液经由新缺口失压。现场人员注意到有某些活物在管道内往返蠕动,并试图远离缺口位置。在该实体略过部分缺口时,有现场人员报告看到其拥有类似于毛发的结构贴合在顶端,并且其形状类人,不断发出如同啜泣般的声音。
所有现场人员已集中撤离至工作区,在靠近仓库的地上发现了前往宿舍楼的赭石色粘稠拖痕,其中有多个拖痕一直延伸到平台下的脚架,并在栏杆处结束。10个制储罐已完全泄露。不时有人报告称在新宿舍楼方向仍在传出响动。
大量原油从舱门附近的节点产生,从新宿舍楼墙体裂开的窄缝中滴溅淌下,从倒塌的柱体和地基上逐渐扩张的裂隙中有黑色的泉水涌出,液面不断起伏翻涌,其中似乎有活物在尝试跃出水面。在场人员立即启用闭式泡沫喷淋灭火装置,从喷口中喷出大量氟蛋白泡沫盖住溢出的原油,泡沫在液面破裂成膜,并迅速使其冷却凝结至所有缺损管道的创面,扩张得以抑制。移居者在事后报告称,在凝固的原油中似乎看到人影或类人生物的形状,但在原住民集体清理完楼外的原油和灭火泡沫后宣称并无此事。
此前尝试再次定居的流浪者均在事故后陆续撤出,在向原住民询问是否一起离开该层级生活时,得到所有人都想继续留下的答复。事后询问发现有10个人在泄露中丧生。至此,移居计划已被叫停,生活楼被废止。
附录 - 泄露后的异常事件
自上次事故后,流浪者居民已撤离。现场除剩余幸存的原住民外还有3个留在此处待命的探险者总署调查员,负责对事故发生和该层级的宜居性进行调查评估。
滞留层级的调查员需在生活楼内继续搜寻幸存者,并向总署传回一则请求援助的申请。在进一步确认该层级安全性前,援助申请未获通过。
由于此前从该层级返回的人员均在精神和生理结构上存在各异的变化,故而对是否继续开发该层级的提案仍在审议中。在此期间,从该层级出口出设立疾控站以收容和隔离所有离层人员。
调查员陆续传回该层级内发生异常事件的报告,其中包括该层级被总署发现以前的口供记录。由于此前从该层级返回的人员均在精神和生理结构上存在各异的变化。
- 尸体变化情况:一般表现为曾徒手接触过原油的对象其双手均有表皮手套样剥离,身体多处有二氧化碳中毒迹象,四肢与面部浮肿,部分在脊柱关节处有挥鞭样损伤或颈部有伸展创,严重者头部与躯干仅有组织间桥连接。
从层级内带回的尸体中接触过原油的对象均呈拳斗姿态,带有外眼角皱褶,或自溶或发展为巨人观,干瘪龟裂的原油覆盖在外层表现出类似尸蜡般的痕迹,而被原油完全吞没的尸体在挖出后发现已发展为泥炭鞣尸。
- 幸存者情况:对其中幸存者进行询问发现他们记忆中的原油渗漏一致转变为了火灾,其认为自己是从火灾现场被救出的。部分患者罹患硬脑膜外热血肿,在医疗终结时间后发生死于家中,手臂上有试切创或身上各处有造作伤。多已排除他杀。
死者生前总是声称在房间各处角落或窗外有人影徘徊,其浑身沾满焦油样物质,并且身体残缺,总是躲在一旁注视死者。基地、前哨与社区中的其他流浪者并未发现此情况,确信这是沾染原油的副现象。
- 生活区:在清理事故现场时,发现大量因高温原油接触而焚烧的家具残骸,并且使用拖车将焊死在墙上的床架和窗框移开后,发现若干躲在墙角和床下的死者,口鼻被封堵,已完全尸蜡化。搜救人员曾在走廊末端的几个房间内听到来自地下的声音,向原住居民询问此情况时被否认,或是询问被忽视。
靠外的墙体较少被直接焚烧,因而保留了大量徒手向上攀爬的爪印,其中多个拖痕已延伸至窗内和楼顶。部分房门和舱门有尝试暴力移除的痕迹,排水格栅被从内向外得撞开一个洞口,管道内已被原油阻塞。
在9个房间内的床铺上发现一个焦油样的人形痕迹,并且无挣扎痕迹。调查员经走访确认这些痕迹在事故前都不存在,其中部分房间此前从未打开过保持反锁状态。与之相对的是,这些房间内似乎并无久置不用的痕迹,反而经常有家具挪动的灰尘印记和人员走动的脚印,桌椅等区域还有擦拭水痕,表明其经常清洁。
事故发生后第一周的周日,所有调查员的暂时住所内均发现一则写有“你上一次死去是什么时候?”的字条,向原住民询问相关情况只会被否认或未发现类似情况的答复。字条会在一天后消失。
- 工作区:操作员经常在控制室内发现此前丢失的工具整齐排放在桌上,有时工作期间口渴准备返回地面饮水时在脚边发现水瓶。地面上溅落的油渍经常在第二天消失不见,残缺的水泥柱用腻子填充缺口,渠道引流的阻塞物总在一段时间后自行消失,亦或是有新的排水格栅安装。竹制脚手架被钢结构桁架代替,沉降池底部内不会产生沉淀物,亦或是沉淀物在现场人员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移走。
在操作室楼梯处经常会走到一半缺少踏步,剃度轻微扭曲。有时走在廊道上会迎面撞上墙体,即使该对象沿直线行走也会撞在无阻挡左右墙面上。经常有人在经过拐角后发现已原路返回。若刚刚完成作业从工作区走在必经通道上,则会随机触发走廊内的灭火装置和警报,但刻意诱发和启动警报装置这不会响应。
调查员不时能看到陌生的人影站在视野边缘,但细看下又消失无踪。这些人影大多并不完整,其多数缺少下肢或头部,并呈站姿浮在空中,这些人形的面容与死者相似。偶尔走在室内时会感受到来自天花板的注视感,有甚者在快速扭头时可发现紧忙远离视野的身影,其以爬行状伏在墙上,形态似人披头散发。
若尝试接近这类人影,则会在所在位置留下一处焦油样的液体,差别于钻井平台一直以来采集的原油更加黏稠滑腻,且夹杂着少量不明来源的肉块。数周后,该位置将会凹陷沉入地下。
- 仓库:所有泄露的储存罐已重新焊接修复,并有来自钻机的胶管输入原油。更进一步探索遭到拒绝。
附录 - 切行尝试
下述出入口方式系在调查员驻留钻井平台期间所报告。
出口:
- 经由工作区的地下导管帽检查通道可开启通往舱室。
- 以游泳或驾驶船舶的方式驶出海域,待钻井平台消失在视野中可到达一片浅海。
- 从原油罐车的泵口钻入可能会在溪隔未退潮时的南岸出现。
- 经未在使用的油气集输管道可在一处有亮光的分支末端落入腐泉深潭。
- 更多有待验证。
入口:
- 经由淡水湖一片长满蓝藻和焦油沉淀的区域可到达塔架最近的采油点上方海域。
- 在洪灾中被卷入地下裂隙可能会从平台下方的裂隙喷出,但可能会撞入原油摊。
- 溺入卫生间的水箱可能会经由抽水口卷入平台桩脚周围的涡流中。
- 沿着已凝固的焦油结块通道可进入下方的海底油井溢流,但经此方式切行无法保证躯体的完整性。
- 钻入底舱油箱时可能随受腐蚀的地板一同落入油气集输管道中。
- 在一间泛起焦油样泡沫的房间里全身浸没在泡沫中,则会掉进原油储罐里。
大多数出入口均有原住民提供,以上是部分经验证核实的出入口方式。确信生活于此的原住民非常明确了解如何离开这一层级,且以他们一贯的出行方式也可以非常轻易地离开,但不知为何所有原住民皆继续留在这一贫瘠且缺乏淡水的区域生活。
附录 - 相关个人访谈
备注:尽管当地社区对探险者总署介入其日常运营和维护工作并不支持,但在泄漏事故发生后默许了调查员参与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陈楮实是社区内资历较年轻的负责设备维修保养管理和排查日常隐患等工作的安全员,其职位继承自其父亲——在泄露事件前因出海捕捞遭遇海底原油泄露而失踪。他是相对不排斥探险者总署在当地活动的人员之一,故以此为突破口向其询问相关事宜。访问由调查员商苡仁实施并记录。
[记录开始]
问:你有好些了吗?
答:好多了,比起那些房间完全住不了人的来说。
问:我们有人看到你在晚上不断朝渔船上搬东西。
答:我明白了……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可以直接说。
问:能给我讲讲你们一直以来采集的那些油气吗?
答:哦,我不确定这能不能…… 怎么说呢,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不太想去提到这个东西…… 它是我们一开始在此定居的理由,但发展到现在已经不再是了…… 抱歉,我可能思绪有些混乱,你知道我在这个地方土生土长…… 呃,是的,那些东西是石油原油。
问:你们为什么要采集那些东西?
答:因为那是资源,那是重要的原料,是宝贵的资产。 用途极多,是制作各种化工品的原料,可以加工成燃料油、润滑油、沥青以及液化气……
问:但你们从来真的没用到过它们,也从来没有来回收原油的油船。自我们发现这个地方到现在,你们只是一直操作者机器不断从地底采集原油,然后把它们封在罐子里,仅此而已。
答:对,这就是我们生活在这里的原因。
问:能展开说说吗?
答:打我记事起,这些机器就一刻不停地采集原油,反而我们没有操作时机器自己收集得更快,与其说我们是操作员,倒不如说我们只是尽可能地延缓它的采集速度。 罐子已经不够用了,仓库里13个罐子,在我出生前就已经满了12个,剩余最后一个早晚也会满,到时候我们无处可去。 泄漏是必然的。
我们这个社区一直这样闷头干,日复一日地重复这无用功。 不是没劝,劝过了。 为什么我们不离开这个地方? 为什么不去别处谋出路? 为什么我们要一辈子待在这个破人工岛上,一辈子起早贪黑在这里不断采集源源不绝的原油,把它们装在迟早会满溢出来的罐子里,罐子填满那天位于高位的原油会倾斜而下,直到把我们整个社区淹没。 我不明白,起码最开始时我不明白。
问:也就是你们生活在这里的理由?
答:你没发现吗,社区在这次泄露中死了10个人,而大部分罐子都空了。 每当罐子快要填满时,原油就会从事先设计好的渠道涌进社区,我们中的大部分人会被淹没,但总是会留下一小部分。 这部分人会重建社区,继续繁衍生息,然后接着工作。 循环往复,原油会得到控制。
问:你们知道原油完全不受控制而泄露的后果吗?
答:不知道,我父亲也不知道。 我只知道这种事情很久以前发生过,很久很久以前。 这个地方是一直这样存在着的,轰鸣的钻机,源源不断抽吸的胶管,原油直接被倾泻在甲板上,覆盖整个平台。 一直滴漏滴漏在海面上,石油浮在表面,占满目之所及的所有海域。 溢出的原油侵染了其他层级,石油爬满所有物体的表面,吞下每一个生物,你可以想象类似于癌症一般的情景,癌细胞增殖失控并且分化异常,不断浸润周围层级。 直到不知多久以前,一群人尝试找到这个源头,并就此在平台上定居。
这只是则寓言,但也是我们从小到大一直听到的说法。 我不能确保它的准确性,但可以肯定的是现在原油的量相比我小时候已经少了很多。
问:这也是你们拒绝我们的撤离邀请,选择继续留在这里的理由。好吧,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你们这么排斥我们。
答:我这辈子一眼望得到头,也不会有什么变化。 这个问题有希望在我们这一代人解决,不需要你们插手,这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你还有什么要问的吗?
问:对了,那些我们一直以来在社区各个角落看到的人影。浑身沾满原油,身体也不完整的人形。你对此有什么头绪吗?
答:你们看到了?
问:嗯? 是。
答:他们是我们的家人,是我们的一员。假如那天我不慎掉进了原油里,等我爬出来后,就会剩下这副模样。你没发现吗? 他们的面容很熟悉,其中不少肯定你们还见过面搭过话。 为了确保我们哪怕在死后也依旧能履行自己的责任,他们总会提醒其他还活着的人:你上一次死去是什么时候? 也许在昨天,也许是明天,但这一天总会到来。
[记录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