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行找寻答案吧!
后室目前有许多种表现形式,除了纯故事、写景散文等将创作者明确划分在世界观上,以上层角度描绘情节之外,我们也存在一类特殊的写法,那便是以世界观下某一人物、团体,以其所知所视构成文章。
在其中,有一类写作形式以文档形式,试图透过多种客观信息建构出某类实体、事件或甚至于世界观,如仿拟维基百科、论坛、生存指南等。
他们在某方面上改变了读者的阅读方式——转被动为主动,比起被动地观赏剧情走向,他们需要自行去猜测、点击相关链接自主探索、拼凑出世界的原貌;而又因内容相对客观,故该类创作的真实意图或将隐藏得更加隐密,使信息流入读者心中的过程更加自然,阅读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本月,我们将以 Entity C-408 的采访为引,使用相似形式的作品 VIII - 衔尾 与 摩登女巫 并对其稍做点评,望其能抛砖引玉,唤来更多,更深层面的思想与讨论。
封面文章
提醒:
以下采访原先的定位为针对特定作者,特定作品的谈论,并不仅限于某种写作形式;意即,本文可能存在些许「跑题」的部分,但鉴于连贯性的问题,而对该文段予以保留并藏入折叠块中,供有意愿的读者点开阅读。
DecemberDecline,您创作了本次接招活动中较为特立独行的一篇文章 Entity C-408 “流金者” 呢。
死线冲锋辛苦了。
那么,您在收到第一棒,也就是来自 Hoah2333 那篇带有一点明日方舟气息的草稿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呢。
初见时,自身很高兴,因为一棒的稿子是篇几近完整的作品,不需具备某方面的专业知识即可扩写;而且,我自己也很欣赏本文的写作方式,除了方法创新,近乎无类似文章,它还颠覆了以往我们阅读作品的方式。关于"颠覆"的详细情况,我们后续谈及文章内容时将再进一步讨论(・ω・)虽说该文有如此优势,可对自身而言并不是个好消息,正因其几近完整完整,使自己很难在这份框架下作出更多的延伸;若是照自身初见时"那就照着这份设定再添加一点细节就好"的思路,那该作品的最终样貌便仅会是一篇类维基百科样式的文章。
原来如此,但是如果是维基百科样式的话,太多的文章反而可能会挡住第一棒的气息吧;这是有意而为之的吗?
如果是指"挡住气息"的话,自身并没有这样的想法;但如果是指这种奇特的写作手法,那这其实算是一棒的功劳,正是因为他使用如此特殊的格式,自己才会以这种方式呈现作品喔。
自身采用这种多链接多迭代的手法,主要是因为一棒稿的缘故,还有不甘于"仅是多写一点点后发布"的命运,毕竟自己还是希望能多整点站上少见甚至不曾出现的新东西。
而想到这种"新东西"的起源,是因为自己注意到其特殊的展现形式 — "类维基百科"。
在阅读一般的文章时,读者会期待作者如何安排情节,将信息呈现给我们看,在这种情况下,读者接收信息的方式较为被动;维基百科则不同,它不强迫读者点击里面的任何超链接,甚至也不要求读者必须看完全文,此时,读者若是想了解更多,就需要主动去寻找更多的相关资讯。
就如同网上搜寻、询问他人/物与访谈一般,来访者得到的资讯量多寡取决于自身的意愿,而如何得到特定资料,如何尽可能挖出资料库的全部内容,便得看他的寻访手段与技巧了(ゝω・)
原来如此,的确是非常好的接棒方式,顺便一说,流金者也是我在本次活动里最喜欢的那一篇作品了。
是什么导致您在最后几个迭代(根据 offset 数判断),使用 M.E.G. 的解职人员与速切玩家的巨魔们的站点这个比较偏冷门且没什么人知道的搞笑团体呢?
该论坛虽说并未转正,写得人也少,但是它具备一种不可代替的性质。首先论坛可以用相对更加口语化的形式来表达信息,这是使用纯文本形式无法做到的;再来论坛本身的风格比起M.E.G.闲聊区、夜行者论坛,它无论是背后团体、现有文章与外观样式都给自身一种不太拘谨的感觉;最后,我想写点监督者P,同人文瘾犯了。
原来如此,作为巨魔论坛的作者我也很感谢您在文中使用这个 GOI,以后我也会继续完善的。
那么回到维基样式的话题上。
在写出维基样式的过程中,您获得了怎么样的感悟呢?您觉得这种模式的文章对于后室的读者来说会不会成为一种流行的写法,如果有模仿者,您会做出什么样的建议呢。
很难说感悟,以心得来说比较合适nah。对于类维基百科写法的感受就如同上文,这种颠覆是接收资讯方式的逆反,从坐等信息到主动搜寻,如此方式让自身想到最初从B站视频一路找到本站点的时候,一切都是自愿的看,而不是像作业一样有种为了完成其他事情而不得不做的感觉,这是自身目前在站上近乎所有的"设定"与"文章系列"所无法感受到的。
自身目前不太确定这是因为我自己对题材本身的理解较少导致"必须要看很多"的挫败感或是其他的什么,若是以后真的有机会的话,自身想尝试写一个设定/系列,一份从哪里看都没有阻碍、读者愿意一篇一篇继续往下搜寻的宏大作品,正如同自身意图在"流金者"中做到的,使用足够优秀的钩子吸引读者继续查找、继续搜寻,最终完整发觉小小文本之下巨大的世界。
自身也是第一次写作这种类维基百科形式的作品,说起建议的话实在无法给出什么很有用,能应用在所有此类文章的技巧,只能分享一点当时创作时的小巧思。
读者可能会发现有两篇文档"声带","发声方式"出现的很奇怪,他本身并没有什么作用,看起来只是为写而写。确实它们没有什么存在的必要,之所以写它们,是因为自身希望读者能确实点进所有链接来查看文档的其他部分,在这种情况下,我自己会希望,第一,尽量避免"点击后没有任何反馈"的链接,自身不希望因为这些假链接给予读者"链接没有用"的暗示;第二,链接内容不可以跳离自身建立的世界观之外,本人在近期写作时会尽量不在正文中加上超链接,在评文时有时也会建议作者慎重考虑;因为这类链接会打断读者的阅读体验,就像读一本书,读到一半跑去看第二本,第三本书一样,这对我自己而言会让读者分心,难以继续沉浸在原文的氛围中,让阅读体验变差。所以自身在提及其于事物时(如亚夸虫和余钱),并不会加上它们的文档链接。
还有另一点是关于阅读引导的,为什么自身要在文档末尾加上"回到主页面"的小插件,首先是为了提醒那些习惯忽略文中超链接的读者"这份作品不只有这个页面,还有其他迭代",再来,除了"回到主页面"的字样外,部分页面也会多出其他的链接指示,比如"我的冤种历史"中的底部有"闲聊区"的指示,这是考虑到读者可能会忽略该页面最上方的"闲聊区"链接,导致少读了后续五个页面,而又为了避免读者没有点进noca介绍页,自身也在其他的页面做出指示,就怕读者没看完www
但引导这件事,自身感觉可以再做得更好,因为这边还是收到有人完全一个链接都不点,也不看页面底部方块的提示;引导跟暗示算是我自己不擅长的部份之一,就像是在肺腐之言中虽然看上去有两个角色,但实际上只有一个活人存在,而另一人只是那个人投射出的幻影,但自身对它的提示太少了,几乎只有一段"你尝试回忆起他的种种,细品他所阐述的故事,你才赫然发觉,他用的是你的声音… 比起他人讯问,这一切更像是自问自答。"导致好像没什么人注意到这件事情
(´⊙ω⊙`)
总之,对于这种"把资讯藏起来"的写作方式,"如何偷偷告诉读者/吸引读者继续往深处挖"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很能同感呢,毕竟我在读一些很长的,连带着一堆超链接的文的时候都会常常中途退出。一切都是自愿的看这一部分我自己是有感受到的,而且每篇迭代的长度都适中,所以是一次很美妙的体验。
真心希望以后会越来越多的此类文章,当然,一切还是要看作者们的愿景。
您在写本文的闲聊区部分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呢,一切都看起来较为自然,而且欢快呢。对于对话部分的撰写,您对大家有什么特别的建议吗?
试着带入你要写的角色定位,糙汉就糙汉,研究员就研究员,别老加粗口
外服倒是有喜欢偶尔加入其他语言的内容但是我觉得同等替换成方言是不易于阅读的
至少靠嫩娘在百度翻译不出来是什么意思
对话的部分…感觉这个问题问Floxk更加妥当一些,他的对话是自身目前看过最轻松有趣且自然的
(`・ω・´)
若是要让自身提建议的话,首先是多观察平时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形式,可从故事、小说、电影、QQ群、论坛、评论区等地方去取材,注意你的写作方式,比如,人面对面的谈话多少与网络上的对谈不同;而根据人们之间的谈话环境与熟悉程度,他们所选择的语气、用词与谈论走向都会有点不太一样,这便需要透过很大量的阅读才能达成。
还有一点,我自己会建议人们平时不要只说一句很短的回应、发表情包或是复制黏贴一些梗公式,试图认真思考并与他人交流,这些行为除了锻炼本人的思想速度与深度外,我们下意识所写的对话其实多少会复制你自己的说话逻辑,若是本身语言破碎思维不通,那写出来的对谈就会相对更加不明所以,缺乏话题的推进力。
是呢,很多人在写速切玩家的论坛的时候,喜欢去用一些偏向网络化的语句,这使得里面的很多人物都变得较为同质化,尽管我理解速切玩家本身就带有足够的网络气息。
如果是两个没有特别特征的,比如说两个普通的流浪者进行对话,如何进行区分化呢?
可以取巧去从说话习惯下手
比如一个喜欢打句号一个不喜欢(仅适用于聊天室),一个“聪明一点”的人说话会更简洁
一个笨一点的人说话会说的更多,信息密度更小
人话就是废话多
其实一切都可以用“带入”来解决,但注意不要矫枉过正
去给两个聊二十句话的流浪者来写生平未免有点
我的取巧方式是,把要写的人带入自己看过的已知角色
比如我要写个战争狂聪明张飞,我会带入末日铁拳的说话方式
想象一下你所看过的角色会在这个场景说什么做什么
让故事自己进行下去而不是用你偶尔会断线的不怎么靠谱的大脑来硬挤
比如我要提潘多拉的第二迭代的讲故事环节,我最开始是想写一个背景音给你讲童谣,但随后想到,这样一个不谙世事的实体是不是也会有点幼稚?于是就变成了一个想讲故事的“巨婴”讲到最后把自己搞破防的情节
哦 以及当时我主观意识是想写感情戏的但是最后明面上没写出来
变成了两个实体间复杂的伴生关系
这一转变完全是在写到一半想到的并且往后让故事朝着混沌无序的方向直接发展下去的,你没必要完全控制自己的故事
相信灵感的力量
嗯,我们稍微来讨论下流金者本身的背景吧,可以看出巨陆入室的页面应该是跟明日方舟里的背景相关吧?能详细讲讲这篇页面的写作背景跟页面对于世界观具体想要达成的目标吗?
那准备好
本文阅读时间:10分钟
本身从"一棒作品根源"下手,试图去猜测一棒究竟期望成品会往什么方向走。
当时自身推测该篇文章有可能是基于明日方舟而起的点子,所以,我自己花了一些时间去查阅关于明日方舟的相关资讯,并首先考虑使用作者"余钱"的视角,用相对主观的角度来展现流金者的样貌。
但在这边出现了一个问题:自身不知道该写什么。由于我自己将该文章的目的定为"介绍流金者",并没有仔细思考起承转合中的转与合应该要是什么样子,导致自身的文章一直卡在起与承上。
各位可以透过流金(消歧义)-> 余钱文集中的第八章来查看这个只写了一丁点的内容,自身的"起"是作者余钱走到流金者居住区,然后透过一位流金者与他的互动来延续故事,最终戛然而止,没有剧情、没有推进、没有吸引力,这部分是自身对作品感到遗憾的地方之一。
回到写作历程,在两版起头的尝试皆失败后,自己便放弃原先"完成该篇作品"的尝试,先去完善文章的其余条目。 "作者角度"展现的形式已知窒碍难行,自身便思考使用另一种角度描写 — poi,这里便是自身开始感到有趣的地方了。身为写/画过40+篇后室同人的爱好者(不包含公开于pro站跟中站的),比起其余部分,写它的时候自己明确感受到一种源源不断的活力,没有先前那么重的作业感。
根据一棒作者,本身早先的想法是,希望文章能尽可能关联到他的作品,所以自身打算从Level C-1666里面的三位程序员下手,挑其中一个出来赋予其"流金者"的身分后,利用巨魔论坛的形式抛出流金者的部分设定。
原先论坛只打算写一个快照页面,但后来觉得,在一串故事中交代过多设定会使全文有种"为了达成什么目标"的刻意感,比如在快照(主页底端noca -> 脚注链接或我的冤种历史)之中,若是noca在交代自己一对多殴打的时候详述"流金者身上矿石浓度减少将导致自身返祖",那这样会导致情节脱离主线"翡翠原计画始末" ,使整体剧情节奏崩盘。
而后,自身便暂先回到其余条目上。 "声带"、"发声方式"、"流金矿石",这几项又让自己感受到起初写作时的氛围,因为这些条目原先的目标很简单,就是为了填充其余的伪链接,而如此缺乏整活空间的内容,写起来的感觉就像是在改写维基百科一样,实在是缺乏写下去的动力。
在写到"发声方式"段落时,自身突然想到"我的冤种历史"页面中"程序内充斥拜神代码"的部分,而这又让我自己联想到Phenomenon C-114,也就是当初写得一棒。大体来说,其世界观设定是"一切皆代码",跟Level C-101的设定差不多。自身尝试将这个世界观套进本文中,也就出现了"发声方式"的最后两段,"神的声音"与"系统声音"。
之后,第一次开始学习多页迭代时,自身害怕发布时不小心出了什么差错,使迭代链接失效,所以这边加了一个设定"后室受到不明攻击导致资料需要重新上传",这或许可以用来解释到时候链接失效的原因;而基于这个设定加上前面需要交代流金者机制,自身继续完成闲聊区中其他帖子的部分。
各位能根据主页底端noca -> 脚注链接或我的冤种历史-> 闲聊区查看内容(当然有其它条路线可以进来),第一与第三个讨论串主要在说流金者的部分机制,补充余钱文集- "流金" 中关于佣兵团的事件,第二第四则是在继续告诉读者"这个世界存在神"与后室代码论;这边特别提一下一位叫做"信教信一送一"的帐户,虽然它看起来像是跟candyland一样的耍宝角色。但它起初宣传教义的话语其实是,这个世界观的本质。
巨陆入室事件是不得已的妥协,是我自己最不满意的部分。它原本的呈现方式应该是M.E.G.或是其他访问者去询问noca,透过访谈纪录的形式去呈现流金者从别的地方集体进入后室的原因与过程;可是自身当时实在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思考如何好好处理这次采访,也害怕在采访过程中突然发觉到设定的矛盾/荒谬之处,所以后面还是放弃了这个部分,这点真的很可惜。
这边目前对于它的构思是这样的,泰拉基于移动城市的技术开发了可移动的海上的陆块,并将感染者(流金者)驱逐至陆块上;某日,陆块在流金者的睡梦中突然自主移动,往世界边缘行驶,最终落入后室。余钱文集 - "流金" 中,被围绕在城镇中心的巨大东西正是损毁的陆块。但这样的设定,因为我对于明日方舟世界的理解还不够透彻,感觉这么明写一定会遭受他人的质疑,所以自身对它有点没信心,这也可能是自己在写作过程中将这个页面拖延至最后才下笔的原因。
在发布之前,自身回头查看闲聊区页面,突然发觉它的怪异之处— 本身只写了四个讨论串,这并不符合一个成熟,有一定规模的暂点应有的数量;虽然可以用前面所提的"全后室资料库受到波及",以"这个站点也受到影响,正在恢复中"来作为理由,但这样并不合理。可以查看闲聊帖"大当机?"的部分,自己已经让reyTorta931说"两分钟后会恢复站点"的话,虽然没有显示所有人发帖时间,但理论上读者从点进闲聊区到阅读完所有讨论串,早就不只经过两分钟了,这样看上去很不合理。
自身后来往meta的地方去想,读者是如何看到这些应当来自后室的文章?然后我自己便想到一种可以观测后室的物品,暂名为"后室观测器",它能够观测后室的部分样貌,而现在由于后室本身的不稳定,reyTorta931必须停止观测器以防止影响站点的恢复。这又能回去解释后室大波动的事情,过多来自其他世界的干扰与侵入影响了后室的稳定,使后室产生大崩溃,而它又能再与巨陆入室事件产生关连,因为该事件便是"其他世界侵入"的其中之一,它间接导致了本次的崩溃事件发生。
这一切,老实说我也不知道它们到底是如何跑出来的,自己只感受到在某个瞬间,一切就突然从脑中跑出,并组成了一个荒谬但具有说服力的设定;这甚至不能说灵光一闪,而是像宿命一样,来自某个世界的意识体告诉自己必须这么写的感觉,真的很神奇。
总之最后文章便这么发布出去了,有点遗憾的是,页面开头,为了解释上叙迭代错误而发想的下叙大波动事件并没有发挥自身期许的作用,因为迭代(在主页面发布之后)没有出问题
ꉂꉂ(˃ᗜ˂๑)
“这一切,老实说我也不知道它们到底是如何跑出来的,自己只感受到在某个瞬间,一切就突然从脑中跑出,并组成了一个荒谬但具有说服力的设定;这甚至不能说灵光一闪,而是像宿命一样,来自某个世界的意识体告诉自己必须这么写的感觉,真的很神奇。” yeah
太对了
无意识创作在没有系统经验的情况下比有意识创作效率更高以及,更好看
又要聊到我的后室观了
“现实的碎片”,由此人类无意识的一切事物在这里的都是合理的,进而无意识创作就与整个站点甚至后室这个概念浑然天成
no result but related with reality
的确能感到在 Noca 身上的用心程度是比 "流金者" 本身比重大一点的呢,我其实本来打算问一下您觉得本篇文章最核心的部分到底应该是流金者还是 Noca,现在看来是不用问了。那么换个问题,您对于这个现象,是感到比较懊恼,是需要改进的部分,还是觉得这么做其实就已经足够了,因为 Noca 本来就是自己更想要重点标注的部分。
说实话,在写作的当下自身还没有定义好这个现象"具体"是什么,自身在下笔前期中期后期,对于现象的设定都不一样。
想过的,设定最完整的现象就是"七巧版(现在改成简笔图)化"。后室本身其实由代码组成,而负责管理这台电脑的管理者某次在上小黄网的时候不小心中了病毒,使这台电脑遭受一巨大炫彩蟑螂的袭击,而这只会旋转变色播放巨大声funky town音乐(就是旋转鸡块的配乐)的蟑螂占用电脑大量的运行空间,导致所有的后室人/物都变成简笔画的样貌(差不多就是糕主配图的样子)。
而这个现象严重影响后室的样貌,全域断网、层级出入口产生故障,甚至连人蹲下擦屁股都有可能进入加载画面,就是如此恐怖的现象使资料库发生故障、大量资料与页面发生丢失。
另一种现象,也就是自身后来主要采用的思路就是如上次回覆所述的"多方侵入/观测使后室陷入不稳定最终崩溃",除了表面上的资料库故障外,它背后其实是后室系统的强制停机与重启,虽说以人来看这些资料库/世界是"一瞬间消失/故障/初始化",但实际上这次停机花费了很长很长一段时间重启与加载。有趣的一点是,在这段期间前厅与后室的通道关起来了,所以在此期间不会有任何人掉到后室去。
我自己如果扩写这个部分,将能顺势多写一些"巨陆事件发生对后室的影响",或是再多加几个不同世界坠入后室的crossover还有不同前厅对于"后室"的描述等等等等
无论是第一还是第二种或是其余没有提及的思路,自身对现象在流金者的表现没什么特殊的感受,毕竟以这样来看这篇文章所提及的现象只是作为一种新文预告,即便它表现的不够完整也没关系,不如说,它必须要不完整,才不会使好好的流金者文章歪成什么多重宇宙、后室历史大世纪或是奇异搞笑的殴打彩虹蟑螂故事。
期望展现方式:类绘本+漫画形式
大致剧情:
现象文、巨大彩虹蟑螂袭击、烦躁且不cc的音乐回荡全后室、五个生物出马找蟑螂、遇见M.E.G.,M.E.G.将蟑螂围起来后每天观察记录、制定策略、经过漫长审核被否决、继续观察、循环、那五个东西冲进去把M.E.G.揍一顿后用(不能公开的方式)把蟑螂爆了,故事结束可喜可贺
计画:等缘分跟灵感告诉我怎么下笔
目前进度:0
预期达成时间:咕
说起来,您为了这篇 “流金者” 的保密,特地的制作了一个假页面,其中描述的是我,但是 Rede 神明.
然后在流金者的结尾,您透过 Noca 的视角透露出了 Reytorta931 (也是我) 有可能是某种宗教崇拜中的神明。
您觉得这两篇可以有什么联系吗。
那篇假文档的灵感来源是自身以前写过的Object C-214 - "小蛋糕芯片",蛋糕芯片逐渐屏蔽被寄生者的外界感官,最后逐渐被芯片主导自身思想…看起来跟这篇文档没什么关系,但正是这个作品让自己想到意识提取->神明服务器的设定。先说一下自身原本预期的假文章(也就是REDE的成品),内容大概是后室即将陷入末日(差不多就像清空电脑的资源回收桶),而M.E.G.让流浪者透过特定仪式成为糕主信徒,并利用神的机制使自身身躯成蜡(或是蛋糕)、意识传送至神的地方继续生活。而,在前面关于信仰机制的介绍后,安排另一个视角来描写宜居地满是人像的奇异状况,最终让该视角找到神的本体,并一起迎接末日的到来。
而在本文中,最开始最开始的想法是这一整个时间线发生在糕神服务器上,因为外界的频繁访问导致服务器不稳定,最终被迫重启,而糕自己的论坛的恢复速度肯定是最快的www但现在来说,自身并不是很喜欢这样的想法,主要是照这样的设定继续发展的话你最后会…会死。
幸好当时没有写很多关于这部分的设定,让自身有很多后续的解释与调整空间,所以要说现在神的设定是什么,自己只能说,是神,其他的还需要再多思考一下
(๑•́ ₃ •̀๑)
本期封面:
Entity C-408
hoah2333 & DecemberDecline
流金者

后室中文月刊编辑部 2025.2.16
Entity C-408:曲折离奇的互联网兔子洞
你是否曾在百科上意外找到一个有趣的条目,而又情不自禁地点下其他链接探索?笔者经历过许多次,自一场冲动开始,如自由行,或如开放式世界游戏内四处奔走,那附有随机性,充斥不确定,藏匿于蓝字之下的东西,正等待你的像素手指点击发掘;你不停地深入、深入、深入、深入…直到双眼往右下方一瞥,才发现,那如漩涡一般的页面们正缓慢地吞噬掉你的时间。
“兔子洞效应”,或许你听闻过这个字词。
落入陷阱往往自诱饵开始,它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链接、一段视频,它们很不经意地 — 向你展露着不完整的自己,暗示在隐隐勾勒线条的布料之下还藏着什么东西,让你对此怦然心动,决定揭起布的一端,探身入洞;但当你进入之后,才发现这曲折蜿蜒,分支又分支的洞穴系统使你昏头转向,但却又不由自主地深入其中无法自拔。
期间,无止尽的知识会开始强硬地冲刷脑袋,因为好奇心远远快于吸收的速度;顺便一提,维基百科中从极小质数到《DokiDoki! 光之美少女》之间只需要点四次左键,而在 Entity C-408 中,从实体条目到喜提监督P 的封禁结局也是点四次左键;以创作者的角度来看,"自主探索"是继可以自由切换,插入话题的"论坛式"写法外,另一个可以把所有乱七八糟的资讯全部塞在一块的好选择。
当时采访所产生的时间点在接招活动后不久,也幸于其距创作时日相去不远,仍能记得多数的创作过程;而如今,越过 2024,在 2025 的冬末再度回望,虽能察觉笔者于信息分布,围绕重心的偏移和不妥之处,但无论如何,自身认为它在某方面影响了创作者对于想法呈现方式的考量,也可见到人们也正试图朝着这个方向摸索。
而这便是笔者在本月选择主题的原因之一。
文章推荐与评析
VIII - 衔尾
原文链接
当你切入后室时,你自以为脱离了现实——是这样吗?有没有可能,这光怪陆离的世界才是所谓的真相?
《VIII - 衔尾》系以游戏和循环为核心所开展的信息组合体,它的信息更为零碎,或什至是,“情节几乎不连贯”。就如主页为一名“衔尾”的游戏道具,自其左右箭头点去是其余二物;前述提及的“反转现实”出现在迭代五,与循环呼应的刷新/重置在迭代六,而最终,在找寻所有数字后于控制台提交解答,将引领读者进入隐藏房间;你是一团沉沦的意识重现于房内,或许也正站在肉身之后,而你可以选择回来,或“回来”——重返现实,创造现实,或溺于游戏之中,继续永无止尽的旅程。
本文的故事多浅显易懂,同时可看出作者在其中所展示点子的巧妙,可如此的处理既可归为展现优势,也可算是藏拙;他放弃了长叙事,放弃去孕育一头巨象供身为盲人的读者自行拼凑,而这便可能使读者对内文的选择和安排感到困惑;读者可以说,这些东西的存在令人费解,它又不同于那两篇文章,不真正塑造一个待人发掘的世界,反而是“他们就存在于那儿”。
无疑,这本身对部分读者而言有些违反了既有的判断——“同一作品内的信息会指向一个主题”,即为,“作者的创作意义,想表达什么样的主题”;而关于这点,笔者也曾于去年十二月刊,谈及 Level C-1986 时表示过,我们似乎在探索一部作品中,会不自觉地问起主题,而在这类疑问暂时无法获得解答时,将可能对其感到不解,甚至反感;但,笔者想请读者们思索,作品的存在是否真的需要基于一或多个主张?
虽说笔者本人还是更偏向于有明确主题的作品,但有时侯,阅读这些跳脱于固有标竿判断的文章,有时也能体会到截然不同,令人愉悦的探寻旅程。
摩登女巫
原文链接
本篇作品同样是将资讯拆开来,散佈于多篇迭代之中;先以单篇论坛为起,透过人物档案使读者对主角产生初步理解,再论及其相关资讯,清洗运动、后代之刃,逐渐引领各位于脑中建立主角形象。
和现实中的“猎巫”相映,“Roseta”被认定为后室之子,并遭受众人的审判。审判源于惩戒邪恶的渴求,而邪恶的认知源于对不明力量的恐惧,也源于排除异己的认知;那些大型组织,应可引风的巨人们不会说话,不会搅和“无关”之事,眼望他人用不知是否可靠的特征判人应生应亡。
因此,畏怯的人们聚集成愤怒的群体,将一个又一个“邪佞之物”赐以死罪,循环往复,不见休止之时。
这让笔者想起了一部名为“No, I am not a human”的游戏,在那之中,玩家需要透过电视上播报的特征判定门外人的真实身分,以此保全屋内住客和自身的性命。然而,随着游戏进行,玩家将开时疑惑于"辨别特征"的可靠性;带泥的指甲可因其从地底爬出,也可归咎于埋葬尸体的辛勤,红肿的眼究竟为浑然天成,或是在疲倦和难过下而哭出?更甚,杀人的可为人,无意存活的也可为感染者,人与伪人之间的善恶边界模糊不清,那在这时刻,又该如何去相信?
我们在阅读过往的"猎巫"历史时,总不免认为当时人实在愚昧;但当相似的事件,以不同面貌再现于作品时,却发觉自身也在重蹈覆辙——玩过游戏的读者,是否也曾误杀无辜之人,或是迷茫于不知正误的"判断条件"中?
比起 Entity C-408,本篇作品更加聚焦于主角身边的信息,基本上,大多迭代内的信息皆有所关连,从理解主角的现在开始,逐渐追溯到身份、过往、再回到现代进入结局,可见作者对于信息探索的深度有所考量;除此之外,其文档描写详尽,对世界观的展现而言更加完整,很好地发挥多迭代交代信息的潜力。
以上,笔者提供了两篇使用迭代藏入信息的文章,虽其有所优势,但是世上无完美之物,这类撰作方式十分容易产生一个问题:读者不知道迭代的存在。
笔者曾遇见一人表示他对于精品选择的不解,而其原因之一,便是没有意识到链接也是作品的一部分。
诚然,在后室中文维基中,大多文内的链接指向的是不同的独立作品,在多数情况下做为补充材料的角色,而将其归为补充的后果便是,它们在某些情况下不需要读者去阅读它;点击链接,除了会让当前的叙事被中断,它也代表着读者需要摄入更多的「前置作业」,让阅读成本提升,故有部分读者习惯于忽略链接,只读正文。
笔者在撰写 Entity C-408 时也曾思考过读者引导的问题,究竟如何才能使其留意红字之下的别有洞天。
当时的解决方法为,在首页面底端设计一个订选页面的假组件,试图提醒读者本页为主页,意味着后续仍有它物可查;而在摩登女巫中,作者只让一个 ID 有链接,或许也是一类引导的形式。
然而,结果可能不是特别成功。
继前文所提,有些读者还是无法激发其主动探索的欲望,或是无法从引导中得出「需要点这里」的暗示;目前这类「自主探索」文章的发展仍有极大的部分尚未开拓,甚至尚未知晓,但笔者相信,若是有更多写手愿意朝该方面钻研,这类问题指不定能在某日得到更为优秀的解答。
月度推荐
特此声明,本栏目中所提到的媒体和引用的图片,如非特别注明,原作者均保留所有权利。
视频推荐 - 《我的暑假》
《我的暑假》特别篇 8月32日-?日 我们全都不做人了
作者:软泥妹;
类型:游戏杂谈/实况视频;
关键词:错误感、游戏 BUG、互联网都市传说;
“我的暑假”是一部 2000 年的作品,于 2013 年的时候由 up主“软泥妹”录制其 8 月 32 日的游戏 bug 视频并上传至哔哩哔哩网站。
在本视频中,消失的 npc、时有时无的背景音乐、诡异的上楼过场动画、逐渐崩坏的日记页面和建模,这种自然而然的错误,现今那些“模拟恐怖”视频几乎难以模彷——毕竟人工的痕迹总是难以抚平。
但比起视频内容,其余部分更是值得玩味:为何推荐这位 up主的视频,那便得提及一些场外因素了。
在视频末尾,up主表示“我们下一部视频见”,这稀松平常的结语,却是本频道的最后一句台词。
在这之后,频道便再无更新,一年又一年的用户在此聚集,18 年的考古 17 年的,19 年又挖出 18 年的评论,如此绵延不断的回望、问候使这里成为了承载着 b站历史的要地;他们在这里四处寻找着 up主的踪迹,翻遍各大社交平台、寻毕收藏夹,关注列表、用了许多方法试图弄明白他之后的去处,而在这之中,甚至有一传说横然而生——up主是不是也跟主角一样,困在永远不会结束的夏日呢?近夏末的发布时间、没有兑现的"下次见"承诺、几乎没有线索的后续来踪,使这应为胡言的阴谋论成为一种可能。
部分作者期望能让读者将自己的作品信以为真,但在真正遇见那以无数巧合而生的事件时,不免让人感慨之中无可複製的绝妙之处;现今再度回望视频本身,自成一套的恐怖推测在 13 年至 25 年,近 12 年的光阴之下仍旧能在不同长度的 uid 用户中道出,在这简单的游戏 bug 视频之下,竟记载着无数用户在日月推移下留存的脚印,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推送机制上被拍上用户的屏幕——你感受到过往正在追逐着自己。
视频推荐 - 《The Ningen》
原片制作者:M4NTICOR3;
类型:伪档案/纪录片、模拟恐怖;
关键词:迫使转化 进化分歧 同源;
问古何面貌?同源却扬镳。
与《纪念碑志异》系列制作者相同,《The Ningen(“人間”)》 是 M4NTICOR3 的又一力作。这部以“宁根”这一 UMA 为基础创作的影片结合了 1989 年多国联合徒步穿越南极的真实事件,以及 2chan 所流传的南极不明生物的传闻,半真半假的要素为本片营造出了一种独属于伪档案/纪录片的不安感。
南极洲因为其环境与地理位置,至今仍存在大量谜团,是一个绝佳的怪谈产出地。
而深海、远洋所能造成的压迫感和孤独感,又无形中为气氛的营造推波助澜。
当一个怪物和我们有同样的祖先,并且很可能已经在我们身边时,不禁令人毛骨悚然。
大量的暗示,以及与人类的同源性,非人感导致的恐惧使得本片除了运镜因素,虽然没有任何 Jumpscare 要素,却做到了让观众细思恐极。让人怀疑:究竟是谁在研究?
为了防止剧透,更多的细节就不便透露了。相信本片必定不会让喜爱模拟恐怖爱好者或是渴望获得实体档案撰写创意的写手失望而归。
以下为 YouTube 链接:
以下为哔哩哔哩搬运链接:
其它栏目
月刊小剧场 - 偷尝禁果
「神命令他说,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意吃,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
好像过了很久,数不清究竟是第几回的五到七分钟,白夜伏在地面,望着眼前数不清的果树枝干;它们自草中直起,挺立到某个时段后遽然爆绽出数十个枝条,接着,它们的子嗣 — 鲜甜的果实便从中诞生出来了。
那人将手臂收回身边,弯着,将所剩不多的精力唤回至上身,耸耸肩膀,撑着身子缓慢爬起;他扶着树干,一点一点挪着双腿行走,满地的种子和果皮被践于足下,将所余不多的汁液榨出,润湿了他的脚底。
「你去哪里?」
身后的漂流瓶躺在果实残骸中,瓶口传出风呼呼的声音。
「不去哪。」
「但你越走越远了。」
「那怎么样。」
「我生来是助你的,」瓶子说着,「你走了,我便消散了。」
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许只是厌倦了相同的刺激,又加上在无止尽的平和幸福中逐渐催生了「意识」,而在意识的存在之下,「思索」又随之诞生 — 所以才会开始对以往依赖的习惯产生怀疑,从而想要跳离当下的作为。
他其实并不晓得该去哪里,想的只有逃离,所以才会逆着瓶子的方向去走;但好巧不巧,在他要抵达的方向,恰好有一棵树将阻挡去路,迫使他停下来,并思考。
而正是脱离本能的思考,让狡猾的蛇得以趁虚而入。
蛇并非赤身露体,它是用鳞片包裹肉身的造物;它蜿蜒着走,绕过流淌在地面的种子果汁,将路面上的草压得弯弯曲曲。
这些残渣是污秽,它心想,那是用手褪下遮掩肉身的衣物,而满地的狼藉正隐射着人儿不知节制的纵欲;那是混乱的、贪婪的、「不好」的 — 它不明白为何上神要基于不完美的自己,塑成愚昧的不洁之物。
它曾挥着羽翼走上云阶批判神的作为,然而,所得到的下场便是化为低等于人的动物,被神的自恋造物命名为「蛇」。
于是,对造物满怀愤恨的它,歪扭地缠上树梢,朝树下的人开口:
「神岂是真说,不许你们吃园中所有树上的果子吗?」
那人看不出鳞片遮掩身子背后的涵义,也不知蛇对神而言是不好的,便应答了蛇,「并非,园子中的果子,我们都可以吃,但唯有分别善恶树上的不可吃,也不可摸。」
而蛇对人说:「因为神知道,你们吃了之后眼睛便明亮了,能如神般之善恶,能如神般思索,能如神般自由。」
他抬头望着,眯起双眼,似是在思索 — 但又能思索什么,不过只是回想起神的指令而已,并且也只是照本宣科地回覆蛇,「神说了……」。
「神又说了甚?」蛇大叫,「你岂乐于在食性之间,享受毫无意义的永恒?」
蛇见着那愚昧的空壳气愤不已,张口便咬下了树果,冲下又绕上他的脖子,尖牙戳破遮掩的果皮,汁液润湿了他的唇。
瞬间,他的双眼便明亮了起来,终于知晓蛇是不好的;但同时,他又觉蛇是领他知晓何为善恶,似又是好的,于是,他再次阅读着神给予的指令,感到极深的不解。
而此今,他才发觉自身是赤身露体的,便急忙摘了无花果树的叶子遮掩,取了藤蔓穿过叶面,围成遮身的裙;又觉那思绪明朗起来是极好的,又托了蛇摘下果实,走回瓶的地方。
瓶子说:「神已说过,认识善恶树上的果子不可吃。」
「但它使我有了智慧,是什好的;而你既然是助我的,那便助我吃了它罢。」
瓶子望了果子,里面乘水的小帆朝瓶口靠了过来,人儿用指甲尖划破了果皮,汁水从指上淌下;他俯下身子,将些微黏腻的手指探入瓶,将口给填满。
帆缺了风的灌入,闷在其中难以喘息,它摇晃着用帆尖的一点触碰液体,原先差些沾黏在指上,但待思虑变得清晰,就有意朝后退了开。
它知晓,用规范劝诱自身叛逆上神是不好的,但同时,又觉人是教它区别好坏的。
「我可不愿再助你了。」
天起了凉风,神在园中行走。那人和瓶听见神的声音,就躲藏在无花果树后,避开神的面。
神呼唤着,对树林说:「你在哪里?」
人本打算噤声的,但又知晓,在神的领地之中,他们终究无处可藏,便将瓶藏在树叶之下,站了出来。他说:「我有愧于你,因为我做了不应当的事,无法赤身露体面对你。」
「谁道你赤身露体?莫非你吃了那树上的果子吗?」
那人说:「因为我见了那果子是可喜的,我就吃了。」
神对人说:「你既做了这可耻事,就必受诅咒。我必驱逐你,你必在荒土终身劳苦,换取吃食。」
瓶从树叶下喊:「莫非吃了果子,同你一般的生灵便需要受诅?」
神善妒,也畏惧足以抗衡祂的生命。神又拉着身上的衣摆,给自己赤裸的双臂添了披风遮掩;他明白,在智慧降临之时,就是欲望膨胀的开始,他们将不再是平和地度过毫无变化的循环,而是得破了那永恒的壳。
神便打发人出伊甸园去,寻找他想行走的道路。
于是把他赶出去了,又在伊甸园降了大火,让树果焚为灰烬,随风飘扬。
在灰烬降落的地方,会在汗水之下重新滋长,不久,人将会在耕种中受苦,却又在收获果实的时刻感到喜悦。
瓶原先是跟着人走的,但它在漫长的等待下感到恐慌。它不愿助人,不愿遵循神在创造时给予的设定,但又思考着自身为何而存在。
最后,它在一次太阳升起时对人说:「将我放在远离草和土的地方。」
人儿持着他四处去找,终于找到离陆地最远的地方,他在海的边缘将瓶放下,而此时正是太阳碰到地平线的时候。
瓶的水在碰到浪潮时,里面的帆在灌入的海水中翻倒,人便拾了一块软木,将瓶口封了起来。
瓶说:「我将随海流旅行。」最终,他们在月亮照耀世间时真正别离,瓶 和 人,已经看不见对方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