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室中文月刊二〇二五年二月刊

前言


若您无法顺利加载本页面,请考虑以 无障碍模式 观看。

%E4%BA%8C%E6%9C%88%E5%88%8A_%E5%BC%80%E5%A4%B4

我们需要更深入一点……


后室目前有许多种表现形式,除了纯故事、写景散文等将创作者明确划分在世界观上,以上层角度描绘情节之外,我们也存在一类特殊的写法,那便是以世界观下某一人物、团体,以其所知所视构成文章。

在其中,有一类写作形式以文档形式,试图透过多种客观信息建构出某类实体、事件或甚至于世界观,如仿拟维基百科、论坛、生存指南等。

他们在某方面上改变了读者的阅读方式——转被动为主动,比起被动地观赏剧情走向,他们需要自行去猜测、点击相关链接自主探索、拼凑出世界的原貌;而又因内容相对客观,故该类创作的真实意图或将隐藏得更加隐密,使信息流入读者心中的过程更加自然,阅读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本月,我们将以 Entity C-408 的采访为引,使用相似形式的作品 VIII - 衔尾摩登女巫 并对其稍做点评,望其能抛砖引玉,唤来更多,更深层面的思想与讨论。

封面文章

Entity C-408:曲折离奇的互联网兔子洞

后室中文月刊二〇二五年二月刊

本期封面:

%E4%BA%8C%E6%9C%88%E5%88%8A_%E5%B0%81%E9%9D%A2

Entity C-408
hoah2333 & DecemberDecline

流金者
semilogo 后室中文月刊编辑部 2025.2.16

你是否曾在百科上意外找到一个有趣的条目,而又情不自禁地点下其他链接探索?笔者经历过许多次,自一场冲动开始,如自由行,或如开放式世界游戏内四处奔走,那附有随机性,充斥不确定,藏匿于蓝字之下的东西,正等待你的像素手指点击发掘;你不停地深入、深入、深入、深入…直到双眼往右下方一瞥,才发现,那如漩涡一般的页面们正缓慢地吞噬掉你的时间。

“兔子洞效应”,或许你听闻过这个字词。

落入陷阱往往自诱饵开始,它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链接、一段视频,它们很不经意地 — 向你展露着不完整的自己,暗示在隐隐勾勒线条的布料之下还藏着什么东西,让你对此怦然心动,决定揭起布的一端,探身入洞;但当你进入之后,才发现这曲折蜿蜒,分支又分支的洞穴系统使你昏头转向,但却又不由自主地深入其中无法自拔。

期间,无止尽的知识会开始强硬地冲刷脑袋,因为好奇心远远快于吸收的速度;顺便一提,维基百科中从极小质数到《DokiDoki! 光之美少女》之间只需要点四次左键,而在 Entity C-408 中,从实体条目到喜提监督P 的封禁结局也是点四次左键;以创作者的角度来看,"自主探索"是继可以自由切换,插入话题的"论坛式"写法外,另一个可以把所有乱七八糟的资讯全部塞在一块的好选择。

当时采访所产生的时间点在接招活动后不久,也幸于其距创作时日相去不远,仍能记得多数的创作过程;而如今,越过 2024,在 2025 的冬末再度回望,虽能察觉笔者于信息分布,围绕重心的偏移和不妥之处,但无论如何,自身认为它在某方面影响了创作者对于想法呈现方式的考量,也可见到人们也正试图朝着这个方向摸索。

而这便是笔者在本月选择主题的原因之一。


编写者:DecemberDeclineDecemberDecline
责任编辑:LiurdLiurd

提醒:

以下采访原先的定位为针对特定作者,特定作品的谈论,并不仅限于某种写作形式;意即,本文可能存在些许「跑题」的部分,但鉴于连贯性的问题,而对该文段予以保留并藏入折叠块中,供有意愿的读者点开阅读。

cakelord114514
在写出维基样式的过程中,您获得了怎么样的感悟呢?您觉得这种模式的文章对于后室的读者来说会不会成为一种流行的写法,如果有模仿者,您会做出什么样的建议呢。
DecemberDecline
很难说感悟,以心得来说比较合适nah。对于类维基百科写法的感受就如同上文,这种颠覆是接收资讯方式的逆反,从坐等信息到主动搜寻,如此方式让自身想到最初从B站视频一路找到本站点的时候,一切都是自愿的看,而不是像作业一样有种为了完成其他事情而不得不做的感觉,这是自身目前在站上近乎所有的"设定"与"文章系列"所无法感受到的。

自身目前不太确定这是因为我自己对题材本身的理解较少导致"必须要看很多"的挫败感或是其他的什么,若是以后真的有机会的话,自身想尝试写一个设定/系列,一份从哪里看都没有阻碍、读者愿意一篇一篇继续往下搜寻的宏大作品,正如同自身意图在"流金者"中做到的,使用足够优秀的钩子吸引读者继续查找、继续搜寻,最终完整发觉小小文本之下巨大的世界。

自身也是第一次写作这种类维基百科形式的作品,说起建议的话实在无法给出什么很有用,能应用在所有此类文章的技巧,只能分享一点当时创作时的小巧思。

读者可能会发现有两篇文档"声带","发声方式"出现的很奇怪,他本身并没有什么作用,看起来只是为写而写。确实它们没有什么存在的必要,之所以写它们,是因为自身希望读者能确实点进所有链接来查看文档的其他部分,在这种情况下,我自己会希望,第一,尽量避免"点击后没有任何反馈"的链接,自身不希望因为这些假链接给予读者"链接没有用"的暗示;第二,链接内容不可以跳离自身建立的世界观之外,本人在近期写作时会尽量不在正文中加上超链接,在评文时有时也会建议作者慎重考虑;因为这类链接会打断读者的阅读体验,就像读一本书,读到一半跑去看第二本,第三本书一样,这对我自己而言会让读者分心,难以继续沉浸在原文的氛围中,让阅读体验变差。所以自身在提及其于事物时(如亚夸虫和余钱),并不会加上它们的文档链接。

还有另一点是关于阅读引导的,为什么自身要在文档末尾加上"回到主页面"的小插件,首先是为了提醒那些习惯忽略文中超链接的读者"这份作品不只有这个页面,还有其他迭代",再来,除了"回到主页面"的字样外,部分页面也会多出其他的链接指示,比如"我的冤种历史"中的底部有"闲聊区"的指示,这是考虑到读者可能会忽略该页面最上方的"闲聊区"链接,导致少读了后续五个页面,而又为了避免读者没有点进noca介绍页,自身也在其他的页面做出指示,就怕读者没看完www

但引导这件事,自身感觉可以再做得更好,因为这边还是收到有人完全一个链接都不点,也不看页面底部方块的提示;引导跟暗示算是我自己不擅长的部份之一,就像是在肺腐之言中虽然看上去有两个角色,但实际上只有一个活人存在,而另一人只是那个人投射出的幻影,但自身对它的提示太少了,几乎只有一段"你尝试回忆起他的种种,细品他所阐述的故事,你才赫然发觉,他用的是你的声音… 比起他人讯问,这一切更像是自问自答。"导致好像没什么人注意到这件事情
(´⊙ω⊙`)

总之,对于这种"把资讯藏起来"的写作方式,"如何偷偷告诉读者/吸引读者继续往深处挖"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cakelord114514
很能同感呢,毕竟我在读一些很长的,连带着一堆超链接的文的时候都会常常中途退出。一切都是自愿的看这一部分我自己是有感受到的,而且每篇迭代的长度都适中,所以是一次很美妙的体验。
真心希望以后会越来越多的此类文章,当然,一切还是要看作者们的愿景。

文章推荐与评析

%E4%BA%8C%E6%9C%88%E5%88%8A_VIII%20-%20%E8%A1%94%E5%B0%BE

或许我们应该再试一次……

VIII - 衔尾

当你切入后室时,你自以为脱离了现实——是这样吗?有没有可能,这光怪陆离的世界才是所谓的真相?

《VIII - 衔尾》系以游戏和循环为核心所开展的信息组合体,它的信息更为零碎,或什至是,“情节几乎不连贯”。就如主页为一名“衔尾”的游戏道具,自其左右箭头点去是其余二物;前述提及的“反转现实”出现在迭代五,与循环呼应的刷新/重置在迭代六,而最终,在找寻所有数字后于控制台提交解答,将引领读者进入隐藏房间;你是一团沉沦的意识重现于房内,或许也正站在肉身之后,而你可以选择回来,或“回来”——重返现实,创造现实,或溺于游戏之中,继续永无止尽的旅程。

本文的故事多浅显易懂,同时可看出作者在其中所展示点子的巧妙,可如此的处理既可归为展现优势,也可算是藏拙;他放弃了长叙事,放弃去孕育一头巨象供身为盲人的读者自行拼凑,而这便可能使读者对内文的选择和安排感到困惑;读者可以说,这些东西的存在令人费解,它又不同于那两篇文章,不真正塑造一个待人发掘的世界,反而是“他们就存在于那儿”。

无疑,这本身对部分读者而言有些违反了既有的判断——“同一作品内的信息会指向一个主题”,即为,“作者的创作意义,想表达什么样的主题”;而关于这点,笔者也曾于去年十二月刊,谈及 Level C-1986 时表示过,我们似乎在探索一部作品中,会不自觉地问起主题,而在这类疑问暂时无法获得解答时,将可能对其感到不解,甚至反感;但,笔者想请读者们思索,作品的存在是否真的需要基于一或多个主张?

虽说笔者本人还是更偏向于有明确主题的作品,但有时侯,阅读这些跳脱于固有标竿判断的文章,有时也能体会到截然不同,令人愉悦的探寻旅程。


推荐者:DecemberDeclineDecemberDecline
责任编辑:LiurdLiurd

computer-in-the-field.jpg

用户已离线

摩登女巫

本篇作品同样是将资讯拆开来,散佈于多篇迭代之中;先以单篇论坛为起,透过人物档案使读者对主角产生初步理解,再论及其相关资讯,清洗运动、后代之刃,逐渐引领各位于脑中建立主角形象。

和现实中的“猎巫”相映,“Roseta”被认定为后室之子,并遭受众人的审判。审判源于惩戒邪恶的渴求,而邪恶的认知源于对不明力量的恐惧,也源于排除异己的认知;那些大型组织,应可引风的巨人们不会说话,不会搅和“无关”之事,眼望他人用不知是否可靠的特征判人应生应亡。

因此,畏怯的人们聚集成愤怒的群体,将一个又一个“邪佞之物”赐以死罪,循环往复,不见休止之时。

这让笔者想起了一部名为“No, I am not a human”的游戏,在那之中,玩家需要透过电视上播报的特征判定门外人的真实身分,以此保全屋内住客和自身的性命。然而,随着游戏进行,玩家将开时疑惑于"辨别特征"的可靠性;带泥的指甲可因其从地底爬出,也可归咎于埋葬尸体的辛勤,红肿的眼究竟为浑然天成,或是在疲倦和难过下而哭出?更甚,杀人的可为人,无意存活的也可为感染者,人与伪人之间的善恶边界模糊不清,那在这时刻,又该如何去相信?

我们在阅读过往的"猎巫"历史时,总不免认为当时人实在愚昧;但当相似的事件,以不同面貌再现于作品时,却发觉自身也在重蹈覆辙——玩过游戏的读者,是否也曾误杀无辜之人,或是迷茫于不知正误的"判断条件"中?

比起 Entity C-408,本篇作品更加聚焦于主角身边的信息,基本上,大多迭代内的信息皆有所关连,从理解主角的现在开始,逐渐追溯到身份、过往、再回到现代进入结局,可见作者对于信息探索的深度有所考量;除此之外,其文档描写详尽,对世界观的展现而言更加完整,很好地发挥多迭代交代信息的潜力。


推荐者:DecemberDeclineDecemberDecline
责任编辑:LiurdLiurd

以上,笔者提供了两篇使用迭代藏入信息的文章,虽其有所优势,但是世上无完美之物,这类撰作方式十分容易产生一个问题:读者不知道迭代的存在。

笔者曾遇见一人表示他对于精品选择的不解,而其原因之一,便是没有意识到链接也是作品的一部分。

诚然,在后室中文维基中,大多文内的链接指向的是不同的独立作品,在多数情况下做为补充材料的角色,而将其归为补充的后果便是,它们在某些情况下不需要读者去阅读它;点击链接,除了会让当前的叙事被中断,它也代表着读者需要摄入更多的「前置作业」,让阅读成本提升,故有部分读者习惯于忽略链接,只读正文。

笔者在撰写 Entity C-408 时也曾思考过读者引导的问题,究竟如何才能使其留意红字之下的别有洞天。

当时的解决方法为,在首页面底端设计一个订选页面的假组件,试图提醒读者本页为主页,意味着后续仍有它物可查;而在摩登女巫中,作者只让一个 ID 有链接,或许也是一类引导的形式。

然而,结果可能不是特别成功。

继前文所提,有些读者还是无法激发其主动探索的欲望,或是无法从引导中得出「需要点这里」的暗示;目前这类「自主探索」文章的发展仍有极大的部分尚未开拓,甚至尚未知晓,但笔者相信,若是有更多写手愿意朝该方面钻研,这类问题指不定能在某日得到更为优秀的解答。

月度推荐

特此声明,本栏目中所提到的媒体和引用的图片,若非特别注明,原作者均保留所有权利。

《我的暑假》特别篇 8月32日-?日 我们全都不做人了

%E4%BA%8C%E6%9C%88%E5%88%8A_%E6%88%91%E7%9A%84%E6%9A%91%E5%81%87

作者:软泥妹;
类型:游戏杂谈/实况视频;

关键词:错误感、游戏 BUG、互联网都市传说;

“我的暑假”是一部 2000 年的作品,于 2013 年的时候由 up主“软泥妹”录制其 8 月 32 日的游戏 bug 视频并上传至哔哩哔哩网站。

在本视频中,消失的 npc、时有时无的背景音乐、诡异的上楼过场动画、逐渐崩坏的日记页面和建模,这种自然而然的错误,现今那些“模拟恐怖”视频几乎难以模彷——毕竟人工的痕迹总是难以抚平。

但比起视频内容,其余部分更是值得玩味:为何推荐这位 up主的视频,那便得提及一些场外因素了。

在视频末尾,up主表示“我们下一部视频见”,这稀松平常的结语,却是本频道的最后一句台词。

在这之后,频道便再无更新,一年又一年的用户在此聚集,18 年的考古 17 年的,19 年又挖出 18 年的评论,如此绵延不断的回望、问候使这里成为了承载着 b站历史的要地;他们在这里四处寻找着 up主的踪迹,翻遍各大社交平台、寻毕收藏夹,关注列表、用了许多方法试图弄明白他之后的去处,而在这之中,甚至有一传说横然而生——up主是不是也跟主角一样,困在永远不会结束的夏日呢?近夏末的发布时间、没有兑现的"下次见"承诺、几乎没有线索的后续来踪,使这应为胡言的阴谋论成为一种可能。

部分作者期望能让读者将自己的作品信以为真,但在真正遇见那以无数巧合而生的事件时,不免让人感慨之中无可複製的绝妙之处;现今再度回望视频本身,自成一套的恐怖推测在 13 年至 25 年,近 12 年的光阴之下仍旧能在不同长度的 uid 用户中道出,在这简单的游戏 bug 视频之下,竟记载着无数用户在日月推移下留存的脚印,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推送机制上被拍上用户的屏幕——你感受到过往正在追逐着自己。


推荐者:DecemberDeclineDecemberDecline
责任编辑:LiurdLiurd


《The Ningen》

%E5%AE%81%E6%A0%B9

作者:M4NTICOR3
类型:伪档案/纪录片、模拟恐怖;

关键词:迫使转化 进化分歧 同源;

问古何面貌?同源却扬镳。

与《纪念碑志异》系列制作者相同,《The Ningen(“人間”)》 是 M4NTICOR3 的又一力作。这部以“宁根”这一 UMA3 为基础创作的影片结合了 1989 年多国联合徒步穿越南极的真实事件,以及 2chan 所流传的南极不明生物的传闻,半真半假的要素为本片营造出了一种独属于伪档案/纪录片的不安感。

南极洲因为其环境与地理位置,至今仍存在大量谜团,是一个绝佳的怪谈产出地。

而深海、远洋所能造成的压迫感和孤独感,又无形中为气氛的营造推波助澜。

当一个怪物和我们有同样的祖先,并且很可能已经在我们身边时,不禁令人毛骨悚然。

大量的暗示,以及与人类的同源性,非人感导致的恐惧使得本片除了运镜因素,虽然没有任何 Jumpscare 要素,却做到了让观众细思恐极。让人怀疑:究竟是谁在研究?

为了防止剧透,更多的细节就不便透露了。相信本片必定不会让喜爱模拟恐怖爱好者或是渴望获得实体档案撰写创意的写手失望而归。

以下为 YouTube 链接:


推荐者:WhiteBlade VIKCWhiteBlade VIKC
责任编辑:LiurdLiurd

其它栏目

月刊小剧场 - 偷尝禁果

「神命令他说,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意吃,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

好像过了很久,数不清究竟是第几回的五到七分钟,白夜伏在地面,望着眼前数不清的果树枝干;它们自草中直起,挺立到某个时段后遽然爆绽出数十个枝条,接着,它们的子嗣 — 鲜甜的果实便从中诞生出来了。

那人将手臂收回身边,弯着,将所剩不多的精力唤回至上身,耸耸肩膀,撑着身子缓慢爬起;他扶着树干,一点一点挪着双腿行走,满地的种子和果皮被践于足下,将所余不多的汁液榨出,润湿了他的脚底。

「你去哪里?」

身后的漂流瓶躺在果实残骸中,瓶口传出风呼呼的声音。

「不去哪。」

「但你越走越远了。」

「那怎么样。」

「我生来是助你的,」瓶子说着,「你走了,我便消散了。」

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许只是厌倦了相同的刺激,又加上在无止尽的平和幸福中逐渐催生了「意识」,而在意识的存在之下,「思索」又随之诞生 — 所以才会开始对以往依赖的习惯产生怀疑,从而想要跳离当下的作为。

他其实并不晓得该去哪里,想的只有逃离,所以才会逆着瓶子的方向去走;但好巧不巧,在他要抵达的方向,恰好有一棵树将阻挡去路,迫使他停下来,并思考。

而正是脱离本能的思考,让狡猾的蛇得以趁虚而入。


蛇并非赤身露体,它是用鳞片包裹肉身的造物;它蜿蜒着走,绕过流淌在地面的种子果汁,将路面上的草压得弯弯曲曲。

这些残渣是污秽,它心想,那是用手褪下遮掩肉身的衣物,而满地的狼藉正隐射着人儿不知节制的纵欲;那是混乱的、贪婪的、「不好」的 — 它不明白为何上神要基于不完美的自己,塑成愚昧的不洁之物。

它曾挥着羽翼走上云阶批判神的作为,然而,所得到的下场便是化为低等于人的动物,被神的自恋造物命名为「蛇」。

于是,对造物满怀愤恨的它,歪扭地缠上树梢,朝树下的人开口:

「神岂是真说,不许你们吃园中所有树上的果子吗?」

那人看不出鳞片遮掩身子背后的涵义,也不知蛇对神而言是不好的,便应答了蛇,「并非,园子中的果子,我们都可以吃,但唯有分别善恶树上的不可吃,也不可摸。」

而蛇对人说:「因为神知道,你们吃了之后眼睛便明亮了,能如神般之善恶,能如神般思索,能如神般自由。」

他抬头望着,眯起双眼,似是在思索 — 但又能思索什么,不过只是回想起神的指令而已,并且也只是照本宣科地回覆蛇,「神说了……」。

「神又说了甚?」蛇大叫,「你岂乐于在食性之间,享受毫无意义的永恒?」

蛇见着那愚昧的空壳气愤不已,张口便咬下了树果,冲下又绕上他的脖子,尖牙戳破遮掩的果皮,汁液润湿了他的唇。

瞬间,他的双眼便明亮了起来,终于知晓蛇是不好的;但同时,他又觉蛇是领他知晓何为善恶,似又是好的,于是,他再次阅读着神给予的指令,感到极深的不解。

而此今,他才发觉自身是赤身露体的,便急忙摘了无花果树的叶子遮掩,取了藤蔓穿过叶面,围成遮身的裙;又觉那思绪明朗起来是极好的,又托了蛇摘下果实,走回瓶的地方。

瓶子说:「神已说过,认识善恶树上的果子不可吃。」

「但它使我有了智慧,是什好的;而你既然是助我的,那便助我吃了它罢。」

瓶子望了果子,里面乘水的小帆朝瓶口靠了过来,人儿用指甲尖划破了果皮,汁水从指上淌下;他俯下身子,将些微黏腻的手指探入瓶,将口给填满。

帆缺了风的灌入,闷在其中难以喘息,它摇晃着用帆尖的一点触碰液体,原先差些沾黏在指上,但待思虑变得清晰,就有意朝后退了开。

它知晓,用规范劝诱自身叛逆上神是不好的,但同时,又觉人是教它区别好坏的。

「我可不愿再助你了。」


天起了凉风,神在园中行走。那人和瓶听见神的声音,就躲藏在无花果树后,避开神的面。

神呼唤着,对树林说:「你在哪里?」

人本打算噤声的,但又知晓,在神的领地之中,他们终究无处可藏,便将瓶藏在树叶之下,站了出来。他说:「我有愧于你,因为我做了不应当的事,无法赤身露体面对你。」

「谁道你赤身露体?莫非你吃了那树上的果子吗?」

那人说:「因为我见了那果子是可喜的,我就吃了。」

神对人说:「你既做了这可耻事,就必受诅咒。我必驱逐你,你必在荒土终身劳苦,换取吃食。」

瓶从树叶下喊:「莫非吃了果子,同你一般的生灵便需要受诅?」

神善妒,也畏惧足以抗衡祂的生命。神又拉着身上的衣摆,给自己赤裸的双臂添了披风遮掩;他明白,在智慧降临之时,就是欲望膨胀的开始,他们将不再是平和地度过毫无变化的循环,而是得破了那永恒的壳。

神便打发人出伊甸园去,寻找他想行走的道路。

于是把他赶出去了,又在伊甸园降了大火,让树果焚为灰烬,随风飘扬。

在灰烬降落的地方,会在汗水之下重新滋长,不久,人将会在耕种中受苦,却又在收获果实的时刻感到喜悦。

瓶原先是跟着人走的,但它在漫长的等待下感到恐慌。它不愿助人,不愿遵循神在创造时给予的设定,但又思考着自身为何而存在。

最后,它在一次太阳升起时对人说:「将我放在远离草和土的地方。」

人儿持着他四处去找,终于找到离陆地最远的地方,他在海的边缘将瓶放下,而此时正是太阳碰到地平线的时候。

瓶的水在碰到浪潮时,里面的帆在灌入的海水中翻倒,人便拾了一块软木,将瓶口封了起来。

瓶说:「我将随海流旅行。」最终,他们在月亮照耀世间时真正别离,,已经看不见对方的身影。


编写者:DecemberDeclineDecemberDecline
责任编辑:LiurdLiurd




评分: +64+x
注意:本页面中所提到的媒体和引用的图片,若非特别注明,原作者均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