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室中文月刊二〇二四年十二月刊

前言

要闻:线下活动火热举办中!


2024.12

如火如荼!

各位读者好,我是本次月刊的编写人之一rukatyanrukatyan,适逢期末之际,月刊编辑部也传来一片咕咕之声!

但可喜可贺的是,由EllovEllov牵头,后室中文官方运营组支持下,我们成功在沈阳举办的LLL动漫游戏嘉年华No.3上搭建了后室的展区,并进行了站点宣称、周边售卖的工作!

后续是否会有更多线下展区?请诸位敬请期待,若有消息,小编一定第一时间通报!


编写者:rukatyanrukatyan

封面文章

后室中文月刊二〇二四年十二月刊

本期封面:

2024.12-1

Level 320
BoringTalking

昏暗幽巷
semilogo 后室中文月刊编辑部 2024.12.16

Level 320 : 变迁与历史,情感与纠葛

作为Level 2的重写者,BoringTalking的文章总是充满争议的,对于原先简洁文章经过不遗余力的细化,使得重写后的Level 2略显冗长,读起来也略显枯燥,使得这篇文章被认为一定程度丧失了原来的韵味

Level 320则显然不同,首先,整篇文章分为了多线,男女主之间的情感纠葛、层级本身的历史变迁、层级的装修与重生以及最后的再度衰败,这些故事线彼此交错,推动着整个故事的发展,每一部分的设置都有其意义所在,你能在很多处看到前文的细节在后文再度出现,这种小惊喜的设置是极为巧妙的。

同时,本文对于层级的消亡和演变,以及后室人为了过往的回忆复现记忆中的层级而进行的工作展现也极有创意,对于中文站的整体理念来说,这样的后室设定也颇为有新意。在此,我也想简单谈谈中文站与英文站的理念之差,事实上,自此英文站广泛的重写潮以来,我就有对于每一篇重写进行关注,也试图分析重写者的思路与理念,在我看来,英文站中对于后室的整体理解似乎已经发生了转变,原来的九大层十分强调后室的神秘、不可知属性,并且有在刻意地弱化在后室中的重要程度,而当下的英文站则似乎有在放弃这一原先的理解,无论是先前重写的L8还是这次的L320,我们都能看到,人类都是这些层级中绝对的主角。

这样的设定思路转变在中文站是相对少见的,因此站点内一些成员在阅读英文站的文章时可能会有些困惑、不适应,我想读者们有时可以尝试换一个思路/设定,重读一下这些文章,或许会有截然不同的理解。

当然,我并不认为L320在故事情节以及文章规划的层面是完美的,它仍然有长文的通病—冗长以至于读者容易失去兴趣。BoringTalking是一位擅长通过对话推进情节的作者,这一点在她自然的对话描写中可见一斑,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通读全文不难发现,几乎整篇文章的剧情核心都集中在对话里面,每一段的对话都很长,其中出现的人物也随着剧情的推进越来越多,这使得读者想要看明白剧情中复杂的情感纠葛并不容易;另外全文中大量的对话交替出现,并且几乎都是故事主线中逐渐推进的情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不到缓解与放松,而故事本身又是一个偏老套的爱情故事后室版,这很容易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丧失兴趣。

从与读者交互的角度而言,若想克服长文的这种通病,在主线之外适当设置一些有趣的支线情节是有必要的,可为读者提供有趣的故事以放松,并在适当的时候将读者再度从支线拉回主线,继续主线剧情,这就和电影/电视剧中切换视角的分镜一般,若能运用恰当,能为长文锦上添花。不过可惜的是,笔者本人手上暂时没有很好的素材来为这一手法进行阐释,若后面有机会再细细解释(省流:咕了)。


编写者:rukatyanrukatyan
责任编辑:rukatyanrukatyan

2024.12-3

牛逼。满分10分我可以给到9.5分:我的结论是,这是一篇无比优秀的作品,甚至可以说是2024下半年我心目中仅次于Level 8的优秀之作。

就像《艾尔登法环》和《暗喻幻想》可以说是两家游戏的厂家的集大成之作,我可以说年底的这篇Level 320就是BoringTalking的集大成之作。它是一篇十分帅气的年终总结。从选材到每个迭代里的每个细节,都透露着浓浓的BoringTalking味。

那么作为BoringTalking的M.E.O.D.系列的老粉丝,我可以说她曾经在几乎每一篇文章中的优点都在这篇文章中得到了提炼。BoringTalking的文字风格,可以用漫长来形容。光从纸面上看,她的文章动辄一二万字。这也让中文社区中她常因”长而无物“而受到批评。

事实上,她陈列信息的写作方式已经成为了某种习惯,之前的部分文章中,BT的确有加入过多的无用信息的手癖,就像Level 370中贫瘠的文档中,很大一部分内容被现实里有关台球的信息占满。以及另一篇长文中介绍门口安全标识颜色的”事迹“常常令人诟病。

然而,在Level 320中,BT终于向我们证明了——BT克服了她的手癖。在这篇文章中,她把这些”细节“优化为了真正意义上充实了结构与真实性的细节。曾经她在介绍门口安全标识颜色时,为了避免阈限版式下黄色不方便展示,特意为黄色字体垫了一层黑色背景。从这点上看,我就已经注意到她的事无巨细。

而在这篇文章中,她挖掘的细节充实了每一段对话,几乎每个对话都有令人感到巧妙的设计精美的小巧思。而对于层级阶段与报告阶段,更是她的统治区。翻修后的Level 320,加入了大量对于游乐设施的描写。我可以说它们对于文章都是有着重要作用的,并非所谓的无用描写。而到了博室的报告,则是BT的另一个统治区。我说过她的写作特点是”事无巨细“,这点在她写的报告体上显现出来,完美塑造了一段世界观的同时,大大加强了文章的翔实感。

而光是翔实并不算足够,BT真正让我弥足珍惜的是,她同样有着将幻想之事描绘得如同真实的能力。

M.E.O.D.设定,是拟态设定中后室的一部编年史。曾经入坑时,我看了The Leaders的层级——而当时我便吃惊于BT平稳,可以说”稳如老狗“的设定塑造能力,将一段发生在一个画地为牢的世界里产生的纷争描述的如此真实,就像历史读物一般津津有味。后来的Level 370,则将视角转向了普通人的冒险,完美展现了后室中一个普通人真实的生活。

或许有人说,后室不适合真实。而我想说这就是BT。这就是她选择的题材,她走向了一条路的极致。

而如今的Level 320,则将The Leaders与Level 370的优点集为一体。即有时代变迁的宏大落幕,也有小人物漩涡中的翻滚。而在此之外,更令人惊讶的则是——她对后室装修公司的神级塑造,可以说到了让这个组织重获新生的水平。

曾经的后室装修公司是一个臭底边团体。如果有人想写一个可以改造层级的东西,他宁愿会给U.E.C.也不会选后室装修公司。而它的版式如今被使用,更多是因为好看的缘故。就连现实清新剂也没能作为对标现实稳定锚的必需品打下一片天地。而BT在这篇文章里笔下的后室装修公司,可以说是脱胎换骨。

她运用了无比的想象力。人们如何移山填海?在翻修部,我们把层级固定在蓝色通道里,我们把高山用抓手放在景观之中,我们把天空盒装载在浮岛之外。我们挑战了后室,只不过是用这种方式。她让我意识到,她之所以能写出一个统合后室所有团体的M.E.O.D.,是有她的底子在的,本文中后室装修公司的那段可以说是在炫技,她的脑洞与文笔结合,”翻修“了一个有着巨大潜力的团体。

同时,在剧情方面,这篇文章也弥合上了BT的文章里一条贯穿许久的主线——我在这里暂且不剧透,感兴趣的人自然可以点进文章里的超链接去看一看这条贯穿三代人的故事。

而说到剧情,我不得不再夸一下BT的设定。M.E.O.D.是一个跨越时代的故事,这篇文章中的时代感自然是非常之强,这点在文章中的报刊阶段显现十分明显——不过,它最终回到了属于个人的故事上。

然而,它不仅仅停留在讲了一个小人物的故事,而是将他们真正升华成了真正的有性格的人。女主角,姐姐与记者,甚至男友的塑造都十分立体且足够,作为后室的第二代人,BT用他们向我们展现了她眼中的后室。真正的后室的生活如何。

而在最后的迭代,文章迎来了升华。而这次的升华,比Level 370要更加自然,圆润,更加优美。她将视野放向如今我们,更尤其是EN站如今面对的创作难题,却只是用一个十分自然地过渡点出了它——有些东西并不需要翻新。有些东西并不需要复活。它们只是它们,蓝渊寻遗便已足够。

BoringTalking其实一向善于创造,善于添砖加瓦而不是复活。Level 8珠玉在前,面对炙手可热的Level 0重写的难题,”有些东西并不需要复活“——是否也是她为这个烫手山芋做出的答案呢。不管如何,这篇文章是BT的原创作品的又一高峰,如果保持这样的状态与心态,日后的Level 0重写还是值得期待的。


精选评论 from Be the worthyBe the worthy
责任编辑:rukatyanrukatyan

文章推荐与评析

Phenomenon C-108 - "视域伸缩"

原文链接


MOSHED-2022-8-15-12-47-9.jpg

Level C-2的普遍景观,拍摄者推测受到了Phenomenon C-108的影响。

以多种方式描述现象的各个方面,除了开头的描述外,该文使用数个范例来呈现现象的“外在”,并透过理论来让设定更加有说服力;粗略来看,可大致了解现象的状况,而若要深究,后续的理论与推测便能满足这类希望获知更多内容的读者。这类写法同时兼顾了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无论是仅求大体,还是意图深入探究的人们,都能在文本中找到满足自身需求的资讯与乐趣。

若各位对这类形式感兴趣,也可以参考看看Level C-1045,该篇的顺序和本文有些不同:先客观描述层级性质,提供案例,最后再去细描它的机制。各位可以将它与本文做比对,思考看看要如何安排信息,才能让读者对内容产生兴趣,并愿意持续深究表象之下的机制与原理。


推荐者:DecemberDeclineDecemberDecline
责任编辑:rukatyanrukatyan

Level C-1986 - “造物主的面具”

原文链接


the_other_image_17

如果将阅读的重点放在「作者主要想表达什么」而寻求结论的话,那Level C-1986可能会是一篇凝滞且费解的文章;但若是转换心态,去思考,去否决,去怀疑内容对于「你」的质疑,或许便会发现你并非一无所得。

随着Cartle与「那个东西」的交谈,思绪便也跟着双方的互动而牵扯,他对于剧场的批评似乎有理,但另一端的反驳却又让人感到不安;在阅读中,我们好像在尝试去寻求作者内心的真相,但当作者亲口反驳时,先前铿锵有力的言词却又怯懦地散碎一地,就如同Cartle一般。

在这群拆散开来的字句当中徘徊,迷茫,我们可能会看见祂尝试展现出的事实,也可能疑惑于作者在终局试图表达出的结论;「它其实在表达什么」,「我认为它没有一个解答」,「这就是单纯的某种把戏」,种种思想背后所隐含的或许是对于「赢」的渴望,想要在这份思想的旅途中寻得一个无可撼动的高地,想要脱离作者直指的,批评家的心里影射。

无论是寻找文章重心、思考作者偏好或是试图找出作者没有提及的观点,我们似乎希望能在一场博弈中取得最优的解;但其实阅读并不与语文测验等同,观点相异正常不过,多方解析各有千秋;不用畏惧于布幕后方对解读的预知和否定,作者发话的思想听与不听,批评家的言论从与不从,有些时候,它们的存在并不是让我们择一作解,而仅仅是存在着而已。

这就是推荐文章的原因:它让我开始思考。


推荐者:DecemberDeclineDecemberDecline
责任编辑:rukatyanrukatyan

本月原创回顾

在编辑部推荐了本月的优秀文章之后,本刊亦通过 ListPages 提供了一个相对便捷的渠道以供读者回顾本月的全部原创文章。不过由于篇幅问题,本栏目将默认折叠,请单击下方的“展开”按钮来开启这个便捷的本月回顾通道!

月度推荐

特此声明,本栏目中所提到的媒体和引用的图片,如非特别注明,原作者均保留所有权利。

本月专题 - Motorama:“清澈的迷茫”


《One Moment》,本编最喜欢的一首歌(被打)

主要成员:Vladislav Parshin、Irene Parshina、Mikhail Nikulin 等;
类型:后朋克/新浪潮(有争议)、独立摇滚、噪响流行;

关键词:英语后朋克、俄罗斯乐队、积极;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后朋克”一词似乎往往和“阴暗”“忧郁”“绝望”这类消极的词汇沾边,自然也就和“阳光”“积极”之类的东西拉开了距离——Mochat Doma 这样的后朋乐队也体现了这一特点。但本期“月度推荐”所推荐的俄罗斯乐队 Motorama 却以其轻快的曲风闻名,几乎可以称作后朋克音乐中的“异端”。(也因此有人主张将其笼统地归入“新浪潮”而非后朋克)

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就让我们开始播放《One Moment》,一同开始深入了解这个乐队。

“Motorama 的确是俄罗斯后朋克音乐场景中的异类,从创作、专辑录制到世界巡演无一不实践着一支 DIY 乐队的生活态度。”

——Uncut1

2005 年,Motorama 由主唱 Vladislav Parshin 和前贝斯手(于 2007 年离队,现任贝斯手为 Vlad 的妻子 Irene Parshina)创立,乐队名取自上世纪 90 年代的美国同名独立电影《Motorama》,讲述了一个小男孩为收集“Motorama”系列彩票而窃车上路的荒诞故事——当然,电影于乐队之间的联系我们便不得而知了。也许是因为这支乐队的故乡,顿河畔罗斯托夫以俄罗斯人的标准而言是一座温和、宜居、同时也“无趣而令人沮丧”的城市。可能是对一日复一日的重复、循环的工作的厌倦促使了他们组建了一支乐队,在这座自己的城市中“做一点事情”。

《Horse》,乐队处女作 EP 的代表曲目。

2008 年,Motorama 发布了自己的首张 EP《Horse》,并在次年发布 EP《Bear》后收获了一定的社会关注和对于“与 Joy Division 过于相似”的怀疑和指责。(尤其是主唱 Vlad 与该乐队主唱 Ian Kevin Curtis 的声音十分相近)乐队认为这一现象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公众对于其它对他们影响深厚的乐队(例如 The Wake)知之甚少而致。

2010 年,Motorama 发行了首张正式专辑《Alps》,源于乐队对于阿尔卑斯山的喜爱与此前乐队的欧洲行的启发。

从《Alps》开始,Motorama 走出了偶像 Joy Division 的阴影,使用了相较之前两张 EP 显得更加明快的风格创作,也借此发展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顺利脱离了“抄袭指控”。之后,乐队在同年以“У​т​р​о”的名义开始尝试使用母语创作并发行专辑。(然后他们一直截至现在创建了总计三个小号)

《To The South》,乐队本时期代表作品之一。

2011 年起,乐队开始国际巡演,在次年春天参与爱沙尼亚塔林音乐周时与 Talitres2 签约。同年发行了乐队的第二张正式专辑《Calendar》,进一步以其更加积极的风格与 Joy Division 拉开了距离。

2013 年,乐队发行单曲《Eyes》,首次将视角从自然山川转向了城市人文,也成为了乐队的风格第二次转变和拓展的标志。这首本编个人推荐配合 MV 食用,它在诸多对于乐队成员具有重要意义的地点和元素——顿河、七十年代的经典苏式居民楼、水坝、货船…——取景,再搭配细碎剪辑形式的迷乱色彩,也许诉说了在火灾中丧生的少女的悲剧,也许借此意象表达着面对迷茫时的“无路可逃”。

scetoff-Uzyne0xagrE-unsplash.jpg

顿河畔罗斯托夫,Motorama 的故乡。3

2015 年,第三张正式专辑《Poverty》发行,乐队将视角极大拓展,并在一些曲目中将键盘凸显出来。(然后又被评论和 The Door 乐队相提并论了,乐.jpg)值得一提的是,乐队从这张专辑和次年的专辑《Dialogues》起,开始尝试使用更激进、尖锐的歌词,而非先前普遍、单纯的带有忧郁、回忆等色彩的填词。不过,从《Heavy Waves》一类的曲目中,我们依然可以找到从前那个热爱自然、天真纯净的 Motorama。


《Lonliness》和《Second Part》,后者的非洲鼓相当富有热情。

这一时期的 Motorama 堪称创作力旺盛,先先后后尝试了多种不同风格:先前提到的键盘运用,还有低保真混响带来的梦幻氛围等等,甚至还有在 2018 发行的第五张专辑《Many Nights》中对合成音乐和非洲乐器的运用。

同年,Motorama 选择了离开 Talitres,建立厂牌 I'm Home(虽然这个厂牌旗下乐队除了他们自己之外都是自己的小号,本质上只有一支乐队,大乐.jpg),寻求更自由的发展。

《The Tower》,本专辑第一首歌。

2021 年,乐队发行专辑《Before The Road》,专辑中有像《Azure Height》这首写给尼古拉·费奥多罗夫4的歌曲(这首歌的贝斯是主力,力荐)一般探讨了诸如神秘主义、生命神圣性等更加深邃的主题的曲目,也有像《The Tower》当中借助卡特尔尼彻斯基公寓5“高于教堂的尖塔”和”钢筋丛林中的滨水小屋“的意象表达着乐队的理想与艺术情操的作品。(这首的 MV 具体表达什么本编不太清楚,但他们肯定玩无人机玩得很开心)

Seven_sisters_31631.jpg

卡特尔尼彻斯基公寓,一度成为全欧洲最高的摩天大楼,在建成之初分配给了艺术家和科学家。6

对于 Motorama 乐队而言,主唱 Vlad 毫无疑问是灵魂人物——这位出身顿河的才子从小就从古典音乐到流行音乐、从人文社科到历史哲学涉猎广泛,曾经在问及《Ghost》一曲中的”鬼魂“到底所指何人时,一向话少的 Vlad 半开玩笑半认真地一连串报了 13 个人名,个个都是文艺、哲学领域的大家——暂不提”色彩交融在银山之巅“是否真的指 Vlad 有自信将 13 位大家融会贯通,一口气报出来这么十三个名字也不算容易了。无论如何,Vlad 的英语和文化功底允许了他在歌词中添加更加深邃的内容,等待灵魂相近的人的发掘。

最后再说回对于乐队的创作评判最重要的编排、乐器使用和唱功上。我们前面提过,Motorama 堪称”异端“的明亮色彩很大程度就体现在了这些元素上——听过 Molchat Doma 的听众一定对他们干得能擦桌子上的水、浊得能当染缸的吉他和贝斯印象深刻(没听过?去听《Клетка》你就知道我什么意思了),Motorama 就清澈不少,也没有东欧后朋惯有的低沉嗓音、拉满的电子音还有杂乱的鼓点——或者单指 Molchat Doma 吧(并非否定),毕竟 Corn Wave、Ploho 和 Перемотка 这些同样算得上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乐队其实也没这么极端,甚至他们的歌反而和 Motorama 更像一点,而国内听众基本从 Molchat Doma 开始接触后朋居多——自然就带来了与其相比更加新奇的体验。当然,Motorama 相比这里提到的各个乐队都要更清澈明亮一些——他们的曲风整体音调都要高出那么一截来,甚至能感受到一丝的欢欣在其中。(果然还是顿河畔罗斯托夫太宜居了,超级乐.jpg)

不过不管怎么说,后朋克再积极也是后朋克,在清澈、明快的曲调下掩藏不住的是深沉的悲伤色彩——尽管后来的曲目不像 EP 当中那么直白,歌词的字里行间和贝斯厚重的音墙背后却仍有一抹消极的笔触。本编曾经在某处看到过对这种色彩的形象比喻:

”就像坐在沿海奔驰的列车上望着日薄西山,却不知道列车开往何方。“

清澈的天空下对前路的疑虑被冲刷淡化,却从未消失——这便是标题所言之”清澈的迷茫“了。如果你对前路感到疑惑,不想那么急着向前,那就坐下来在通往南方(To The South)的道路前方(Before The Road),享受这一瞬(One Moment)。78


推荐者:LiurdLiurd
责任编辑:LiurdLiurd

其它栏目

月刊小剧场 - 编辑部集体鸽化现象


一只身着蓝黑色斗篷的白鸽缓缓降落在一颗巨大的蘑菇上

rukatyan:家里什么时候长了新的蘑菇?咕咕?

Liurd:……(孩子们那不是我)

rukatyan:不管了,炖了给报社其他人喝咕咕!

Liurd:??????

某蠢鸽显然没注意到一个阴暗潮湿的小角落有另一只巨大的蘑菇在疯狂摇摆

若干天后

rukatyan:(惊醒)报社里面怎么这么多鸽子!咕咕咕!

Liurd:……(谁让你炖了“期末菇/咕”呢~)


编写者:rukatyanrukatyan
责任编辑:LiurdLiurd

注意:本页面中所提到的媒体和引用的图片,若非特别注明,原作者均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