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室电台
主播有约
本档节目在后室电台台长Ralph的大力支持下创办,并通过了后室电台节目局Backrooms Radio Show Bureau, BRSB的考核,得以为全体使用M.E.G.数据库的流浪者和工作人员播出。目前每档节目一经播出,其文字稿就将在全数据库范围以CC BY-SA 3.0协议释出,使您不需要长耳朵也能了解到后室访谈的最新资讯。谁是您最喜欢的主播?您希望后室电台招募谁来做主播?赶快来IntVoRBR官方网站为您喜欢的明星流浪者投上一票吧!
电台特点的歌!1
小刘
现在是后室协调时上午七点整。各位观众早上好,欢迎收听后室电台早间档“朝闻后室”。
现在开始播报后室要闻:
- 今日E.P.B.发言人表示,将对各个分部进行年终总结,同期全体调休一日并发放年终奖。
- 后室电台深夜档取得高收听率,节目组计划扩编。
- E.P.B.六角阁事业编制岗位计划扩编,众多M.E.G.临时员工计划跳槽。
- [已编辑,涉密临时取消]
- ……2
……
咳咳……3总台消息,今天我们特别安排了一场由E.P.B.赞助的访谈。我们有幸邀请森栗蛍小姐来到了我们的直播现场。森栗蛍小姐,我们准备开始吧。虽然不合礼貌,但为了采访方便是否可以使用昵称称呼您呢?
森栗蛍
好的,请叫我森森4,下面开始吧~
小刘
好的,先请森森介绍一下自己吧。
小刘
今天还邀请了一位同样来自E.P.B.的特邀嘉宾——四方月6小姐。下面请她进行一段自我介绍。
流鸽(四方月)
Hello,大家好,我是E.P.B.生化科学部的四方月~
我和森栗小姐的关系呢,算是一起旅行的朋友吧,我和她在旅行时相逢,因为兴趣相投而走在一起,深入交流后才发现原来是同事,于是以后便经常联络。
这次来陪同她来参与这次访谈,十分荣幸,大家有什么想问的我们都会乐意解答哦。
小刘
感谢森森和流鸽的精彩介绍。
请问森森小姐,您的M.E.G./E.P.B.档案库用户名7有着怎样的含义呢?
森森
这一点在我的个人档案信息里略有提及。我的档案库用户名Meauzeek Zampona和圈名“森栗蛍”其实是两个不同源的名字。
Meauzeek Zampona这个名称来源于我已弃用的一个黑历史昵称“歅龠”(音同“音乐”):“Meauzeek”读音类似“Music”(音乐);而“Zampona”原写作“Zampoña”,西班牙语中意为“排箫”(“排箫”又称“龠”)。总之思路非常清奇。事实上原本考虑过用“Ed George”(也即我的QQ昵称“埃德·乔治”)当作用户名,无奈该名称已被占用,便一气之下选择了一个100%不会重名的“怪异”名称(逃
至于“森栗蛍”(Morikuri Hotaru8)这个名字则是在某个起名网站9上选出来的。“森栗”是一个非常稀有的姓氏(仅有约60人)。“蛍”顾名思义,意为萤火。幽冥岑寂森林深处,如花含苞之萤火虫10。黑暗森林中萤火虫的意象也与鲁迅先生“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这句名言暗合。
小刘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那么,森森是如何接触到档案写作11并一步步获得今日的成绩的,有怎样的契机呢?
森森
我今天能在这里实在是受宠若惊,承蒙错爱(
我在初中时期尝试自己写过一些东西(但是效果不尽如人意)。上高中以后,我的语文老师为了锻炼我们的思维和培养写作能力,每周会布置一些有关趣味性话题的周记写作。也正是在这样的练习积累下我进一步爱上了写作。我很感谢我的语文老师。
至于如何来到后室进行档案写作,则是因为种种机缘巧合。2021年末我开始在B站上接触到一些怪核、梦核视频,并在22年1月刷到了Kane Pixel先生的后室短片。后室世界观神奇的魅力深深吸引着我。加之时近高考,后室这种紧张刺激、危机四伏的氛围感极大地刺激了我麻木的神经。于是在2月3日,我终于在B站发布了自己的第一篇档案(现在的Level C-83)。也正是这篇不成熟的档案让我结识了一些重要的伙伴,其中就不可不提晨风(vallerback)。在晨风的帮助下,这篇文档后来被搬运至M.E.G.官方数据库12。一个月后,另一篇文档(Level C-5)也被搬运并意外地得到了不错的反向。在晨风、老吴(
CaroyalKKaia)等前辈的鼓励和建议下,我加入了中文维基,并有了第一篇亲手发布的层级——Level C-24。
大家的鼓励和喜爱让我有了创作的信心和动力,我便尝试着创作更多的档案。在写作过程中时常有困难与坎坷,多亏各路大佬们的无私帮助与建议指导,我方才得以翻越重峦,取得一点小小的成绩。而这并不足以窃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小刘
森森一直是许多后室档案管理员13崇拜与学习的模范。本人的出类拔萃与写作的生花妙笔令人深深折服。她写就的档案曾在档案评比14中获得三连冠的傲人成绩。
请问森森关于档案写作有怎样的宝贵经验呢,愿意与听众们分享一下吗?
森森
其实我也没什么好的经验()如果一定要说点什么,我尝试着模仿某些文案,概括成“四多”:多读、多问、多思、多写。(装腔作势)
- 多读:多读书,多看文。肚子里有了墨水,才能写出东西。从模仿和借鉴开始,再逐步创新。
- 多问: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虚心向他人请教,别人的意见常常能帮助自己攻克难题。
- 多思:勤于思考,有自己的心得与见解,不要人云亦云。也包括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灵感,想出点子。
- 多写:实践出真知。铺垫够了,还需多练习,方可真正得到提高。
以上四点仅仅是一些个人心得,欢迎补充(
三连冠只能说承蒙厚爱了()况且也并非我个人的功劳,离不开晨风、鸟鸟(HOMESICK)、螺丝等佬们的参与和帮助……(咖波磕头.gif)
小刘
多谢森森小姐的支持与配合,接下来开始对森森小姐的作品进行访谈。
阅读须知
以下内容涉及具体作品的内容和评价,建议读者阅读完对应作品之后再阅读相应的访谈,以免剧透。读者可以通过下面的目录直接跳转到自己想要看的作品的访谈,稍后读完所有此受访者作品后再继续读完其他内容。
-
-
-
-
-
-
-
-
-
-
-
-
小刘
这篇档案最初并没有在档案库被收录15。请问森森是如何产生这样独特的写作灵感的呢?
森森
那段时间正值高三二诊16,繁重的学习任务让我感到有些许吃力,精神紧张。在那样的压力下,写文成为了我一种发泄的途径。Level C-5和我在隔壁的另一篇文章《脊人》都是那个时期、那种精神状态下的产物,只是走了不同的路线。在一个周末的晚上,我久久不能入眠,偶然间拿起手机,翻看久违的阈限空间视频。在半梦半醒中,我开始尝试创作一个新的层级。于是,一篇梦呓般的档案就诞生了。全文有着一种怪诞、疯狂、不可名状之感,但我写得很开心。
起初我并没有对这篇“胡言乱语”的文档报有很大期望,只是抱着水专栏的心态将它发布到了B站上面。后来在晨风的询问下,他将这篇文章搬运到了中文维基并做了修改润色,删除了一些不当元素17,并在结尾加上了点睛之笔——“运变”的生存难度。出人意料的是,这篇文档居然收获了不错的反响,这使我受宠若惊,也增强了我继续写作的信心。
小刘
层级内的配图与排版是点睛之笔,森森对于配图的选择与排版设计有怎样的意见呢?
森森
配图可以说是“无意插柳”了。前面提到过,当我开始接触阈限空间相关视频后,我便尝试着在生活中拍摄一些自认为比较“有内味”的照片。而C-5的第一张配图就是我在路过一个地下通道时抓拍的18。后面的配图,也只是简单地通过手机滤镜调试,达到的效果反倒比较符合这类题材的作品。图文结合紧密也很重要,我写这篇的时候基本处在一个“看图写话”的状态,这种状态并不适合所有写作,但倘若想激发灵感,也不妨一试。
排版方面,事实上这篇的排版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晨风……而且正如Ven姐19在评论区指出的,“大型字体不适合直接加在正常字的尾部”,这篇文的排版仍然有改进的空间。
-
-
-
-
-
-
-
-
-
-
-
-
小刘
这个层级使近视的我回想起了被验光支配的恐惧(开个玩笑),“眼睛是一面错误的镜子”,这个设想既独特又神秘。仿照验光单的排版也衬得这篇文章更加独特。作为0.5k竞赛的优胜作品以及Level C-2,这篇所获得的的荣誉实至名归。我个人有些好奇,森森自己对于这篇作品是如何评价的呢?
森森
其实我当初也没想着这篇能够夺冠()也多亏了晨风的大力参与。0.5k的优秀作品还有很多(诸如Level C-666),这篇拿下冠军也有不少运气成分在其中。很多人评价这篇文章是一篇“谜语文”“硬核理科层级”,我至今也没有看到很好的解读,可能我的确写的太“谜语”、错乱、琐碎了,缺乏细致的取舍与打磨。不过,我自认为这个层级最讲求的是那层神秘感和氛围感,还是希望大家能够用心去理解和感悟吧。
世界观内,很多人评价C-2对于流浪者过于危险,吐槽C层群开局就是“地狱难度”,以至于各大C1报告面对C2都“避之不及”(笑哭)。我也为在前十层中贡献了两个“地狱”层级而表示歉意,其实本心并非如此啊()我自认为C-2的理解和结局是开放性的。全文贯彻着一种“眼见不为实”的理念,那么完全有可能流浪者看到的这篇“危险”的层级档案同样并非真实,真相悄悄隐去。而在文章结尾我也悄悄留下了通往Level C-2.1和Level C-3的跳转链接,也在暗示着这个层级并不一定是“吃人不吐骨头”的恶魔,对其的理解可以是多元化的。
小刘
说这篇作为Level C-2实至名归,是因为它将阈限感表现的透彻。而最近社群内的讨论认为阈限是后室文章的必要标准,但并不是后室文章的唯一标准。森森对于这种论调怎么看?在森森看来,后室文章的写作及评判标准是怎样的呢?
森森
在我看来,不可否认的是,后室确实起源于阈限空间,也与核类文化存在一定的关联。但同时后室也脱胎于阈限空间,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汇入新血液,变得愈发多彩和丰富。阈限感是后室不可或缺的一环,我们应当遵循本心,但毕竟后室不是单纯的“阈限档案”,我们也应该发掘、开拓、融合阈限以外的广阔空间。
正所谓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位成员对于“后室味”的评判标准也不尽相同。后室作为新兴的一个社区,可以学习参考同类成熟社区的评判标准,但不能盲目套用,也不可过分降低要求,更不可人云亦云、跟风评价。
森森
下面由我来提两个问题。作为Level C-2子层级Ray Complex C-2.1的作者,流鸽对于这个层级有什么独到的理解呢?这个层级在“光栅理论”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流鸽
C-2.1在我心中的地位一直都是十分特殊的,一方面,它是我对于光栅理论的进一步思考,另一方面,也是我对于光学中色散、衍射等现象之美的一种喜好,其中AI生成的诸多“偏振光”图片都给我一种奇异的美感,让我十分喜欢。因此其实我并不是以一种完全严谨的科学性质文章来对待它,而是更多的尽力发挥自己的联想能力写成的文章,而另一篇专属于E.P.B.的关于光栅理论的研究报告则是完全以科学论文的方式将C-2.1的内容转述了一遍。
而C-2.1一文也是在光栅理论中有着十分重要地位的一文,我曾想光栅理论作为一种很贴合后室的一种理论,甚至想将他视为一种可能返回前厅的手段,希望用它解释后室的全部现象。但是其实这种完全性的解构破坏了后室的神秘感,这与后室本身的基调是不符合的,所以我在C-2.1的创作时改变了想法,即光栅理论的证实仅限于C-2和它衍射出来的层级,而前厅的光栅与通路则是完全不可寻,也不可用,甚至是不存在。因此相当于流浪者们苦苦追寻的返回前厅的道路又是一团泡影一般(悲)。
不过其实C-2.1也是对于C-2的一种致敬甚至是碰瓷(笑),毕竟我是真的喜欢C-2嘛。
-
-
-
-
-
-
-
-
-
-
-
-
小刘
这篇文章的一个有意思的点是,它是一个“需要保护”的层级,我记得在TS20侧也有类似的层级。
森森
嗯……(旧)Level 302?那是第一篇终结难度的层级。
最开始的C-194的SD里是没有终结的,是有人在评论区提出建议之后才加入的。
事实上我写C-194受到最大的启发来自于……C-33,一篇“保护环境”主题的层级。
小刘
嗯,C33的主旨是对海洋生态的保护。
森森
对,于是当时就想着来一篇“高立意”的文章。
小刘
所以C194在某种意义上扩展到了“整个生态圈”是吗?
森森
或者说……是生态圈的缩影?
通常生物圈的一些特点被夸大了,比如生物极其繁茂,却极其脆弱。
小刘
从这一点上倒是很像丛林生态系统,繁茂但是脆弱的代表。
森森
高物种丰富度,低抵抗力稳定性…(死去的高中生物突然开始攻击我)
不过丛林的抵抗力稳定性没那么低()
小刘
所以这个层级可以算是特地夸大了生态系统“脆弱”的特点。
森森
是,某种意义上也是后室“不合理”的一点。
小刘
不过还是不够“不合理”就是了(笑)
森森
另外这个层级的名字neta自 “生物圈II号”21。
前厅中的人工生态系统很快崩溃了,后室这个层级中的天然生态系统崩溃,反而是人工生态系统留存了下来,也是一种不合理吧(
小刘
这也是值得琢磨的一点。
嗯…反向的演替也是很有意思的。也许“生物圈II号”其实也暗示了这个层级的命运?
如果没有什么外在的干涉的话,再完备的生态系统也会逐渐消亡吧。(沉思)
森森
放在更大层面上来看,C-194和C-404这两个层级是密不可分的。
小刘
这一点可以给观众们细讲一下。
森森
C-404中有提到,C-194可能更类似于前者层级原住民一个“庇护所”的地点,但是这个“庇护所”最终却毁于一旦,只剩下中心建筑。
小刘
是因为什么而毁灭的呢?
森森
生物战争,不过最大的原因其实还是人为破坏。
小刘
还是要好好保护呢(点头)
森森
对于原住民来说,破坏这个层级的流浪者是“第三方”。
打个比方,你的粮食被人抢走了,然后你去拿储备粮,发现储备粮被耗子叼走了。
小刘
所以“第三方”与前两者的争执是没有关系的。
森森
嗯,不过文中并没有指明,可能是流浪者,也可能是某个为了谋求私利的团体。
小刘
所以给人狠狠坑了一把,然后就要填自己的坑了(点头)。
森森
是这样的。
小刘
我注意到“E.P.B.和M.E.G.关系融洽”这一点,看来E.P.B.会与M.E.G.在保护流浪者这一点上有项目合作呢。
森森
在我最初的设定里,E.P.B.通常不会主动树敌,并且会寻求一些有共同利益的组织进行合作,这也是E.P.B.早期得以立足的基础。以及,大概也是受到了我个人处事态度的影响吧(
-
-
-
-
-
-
-
-
-
-
-
-
小刘
这里是E.P.B.的总部,也是自然葳蕤繁生之地。请问森森是如何为E.P.B.确定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作为总部的呢?
森森
在E.P.B.组织创立之初,我便决定为这个组织打造一个理想中的家园。这其中也融入了我部分个人情感。植物象征着生机与活力,但过量的植物也使层级多了几分未知与神秘。Level C-404的直接灵感来自于我小时候观看的一部纪录片——《人类消失后的世界》,钢筋混凝土的巨兽与繁茂植物交织穿插形成的废土风城市深深吸引了我。但直接将如此“硬核”的地方不加改造地作为一个组织的大后方,多少有点不合适。雨润万物,在一场蒙蒙春雨之后,一个更加温和的Level C-404终于成型。虽然潜在的危机仍未消退,但它已经从一个冰冷的废墟城市悄然转变为一个充满情趣与温暖的小镇22般的存在。
至于六角阁的背景布局与环境搭建,一定程度上映射了我心目中未来理想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倘若此生无缘享受那般梦景,至少,我也会让它出现在自己虚构的作品中,一定程度上也算了却心愿了吧。
Level C-404的配图还有一个很有趣的地方:“生物实验室大厅”的配图事实上取自前厅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的内景。大厅中央一帘人造柱形瀑布倾泻而下,绿植点缀楼层之间,着实惊艳。而巧合的是,后来出炉的英分层级Level 414也使用了同一地点不同拍摄角度的配图(看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啊)。
小刘
流鸽也是E.P.B.的扛把子写手之一。你认为一个安定的总部对于团体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流鸽
其实扛把子写手说不上,最近创作速度慢了很多(笑)
不过呢,六角阁的这种总部,更让我在意的是氛围,即大家是真正为了学术研究而聚集在一起的志同道合之士。这种氛围或许是我的一种遗憾,因为在我数年的学术生涯中并没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工作过,尽管我的同学之中不乏有人将自己的科研仅仅视为一种工作,但是我一直是从心底好奇新知,充满求知欲,因此我对六角阁中那样的氛围一直是十分向往的。
我想,无论E.P.B.以后会走向何方,但是说到底大家都是在六角阁会一起研究、探讨的朋友,这样的氛围会让大家一直记住这个地方。茫茫后室之中我们都是一芥尘埃,我们都是无家可归的流离之人,但是六角阁永远对我们开放,这里是我们可以永远休息的港湾。
小刘
“每一条错误代码404都是一场梦魇,但每一次试错Trial and Error都有它的意义。”这是E.P.B.的信条吗?森森对此有怎样的解释与延展呢?
森森
其实这句话也不是一开始就有,是我选定层级编号之后23想到的。虽然同样使用着“404”的编号,与Level 404不同,我想这个编号并非冰冷的“not found”错误代码,背后也能带给人们一些思考与启迪。层级标题“Trial and Error”(尝试与错误)也与编号形成照应。从最简单的蚯蚓走迷宫实验,到人类许多伟大发明的诞生,“尝试与错误”作为一种最基本的学习行为始终贯穿其中。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犯错而不加以改正,或是自暴自弃。E.P.B.也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试错”探索中发展与成长的。
-
-
-
-
-
-
-
-
-
-
-
-
小刘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译文为“方和圆怎能够互相配合,志向不同何能彼此相安”。而原文末的“方圜之能周兮,夫异道而相安”就是“方和圆可以互相配合,志向不同也可彼此相安 ”之义了。在E.P.B.中心页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志同道合的伙伴聚在一起的地方,便是家”,森森对此有怎样的理解呢?
森森
作为“对立竞赛”的参赛文,“对立”自然是本文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但也只是一部分。“对立”与“统一”本身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对立”也可以从互斥到互补。N极和S极,磁极相反,却可以互相吸引。质子与电子,电性相对,却组成了最基本的中性原子。后室如一锅稀薄而混乱的热汤,流浪者想要在险恶重重的后室中生存,自然也需要放下矛盾,不论出身、贫富与贵贱,敞开心扉,伸出双手。
小刘
这是对立竞赛的参赛作品,想来这篇的立意就是“对立的组织也有合作的可能”了。森森的演绎是精悍而有物的,我想森森自己也是这样觉得的吧。
森森
EOA24的对话部分和UEC档案的对话部分每句话的顺序恰好是反过来的。我尝试在文中将两个团体的对立聚焦到两个人(准确来说是同一个人)身上,而E.P.B.作为幕后的“观测者”,也算是一种“见微知著”25观念的体现了。相比于对立组织的合作,我更偏向于将此看作一个人敢于直面自身、战胜自己、完成自我升华的一次洗礼。文中的“另一个自己”是具象化的,但现实生活中的“另一个自我”往往是抽象的,学会接纳自我,也是一个人的立足之本。
小刘
本文以E.P.B.的归档记录收尾。也就是说,层级中的种种异常结构与效应不过是E.P.B.的一场实验。作为在行的E.P.B.写手,流鸽对于E.P.B.这种行事风格有什么见解?
流鸽
其实我是非常喜欢这种写作手法的,有一点在自我探索的感觉。
因为我个人是一个恐怖游戏以及探索类游戏的爱好者,这类游戏中常见的设计就是将一个故事以语焉不详的日记或者是报告的形式分散在各处,等待玩家去自行探索,这样可以激发玩家的探索欲望,而这样的以实验记录的方式创作的层级给了我一种类似的一步步还原事件真相的感觉,就像是对于秘密和世界的真实充满欲望的调查员或者是科学家一步步摸清真相最后陷入疯狂的感觉(啊,真是恐怖呀)
再说E.P.B.的行事风格,这牵扯到一个所有研究机构都面临的问题,任何实验都具有风险,而无论怎样检查、小心翼翼,事故总是能在不经意间捕获到一个漏洞,比如一个因为着急在实验室吃了汉堡的学生(真实案例)。所以应当如何处理这些事故呢?这是对任何研究机构都十分头痛的问题,从普世价值观的角度来说,研究机构应当承担责任,并且积极处理事故,但是事实上大部分研究机构并不会这样做,因为这样相当于把自己的丑闻暴露于公众视野。所以,大部分机构都会选择尽可能掩盖事故,私下处理,而对于E.P.B.来说,其实他们也是犯了所有研究机构都会犯的错误罢了(别玩梗了喂)。
说正经的,尽管E.P.B.是求知若渴,一心探求后室的真实,但是另一个角度说,极度的理性也是冷漠,缺乏人性的,或许E.P.B.其内的成员或许会把同志视为家人,但是对于后室的其他人呢?如果有个实验能证实后室的成因,但是可能造成无数层级的崩毁,他们是否愿意去做?
这些问题涉及到伦理,理性,或许已经超出了这个问题的范畴,但是确实,我觉得E.P.B.的行事风格或许真的与现实中的研究机构很像(很残忍,但或许这就是真实)。
森森
这段话发人深省,也给以后同样会接触实验研究的我带来了更多的思考。感谢流鸽的精彩回答。
-
-
-
-
-
-
-
-
-
-
-
-
小刘
依旧是“后室科学严谨区”呢,读起来令人耳目一新!对于此类“科学系文章”的写作,森森有怎样的经验和建议呢?
森森
某些情况下,一篇严谨的科学类作品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但在后室这样的题材下,一篇像模像样的“科学类”小说却并不需要知识储备。正如508(STUDENT508)老师所说,作者完全可以不涉足某一领域,而仅仅是自己创造出一套新的理论,同样可以写出逻辑自洽、精彩绝伦的“科学类”作品。后室本身就是一个存在“不科学”的地方。将“科学”的元素移植到后室中,也要因地制宜、灵活调整,把握好“科学”与“幻想”的限度。
本文的科学知识全部来自高中生物学,将课本上枯燥乏味的知识化作有趣的层级,也是我写作本文的一点初衷吧。
小刘
森森是领域内的专业人士,对于E.P.B.未来的写作计划与发展,森森有怎样的计划与愿景呢?
森森
其实也谈不上什么专业啦……(笑)(只是一个刚踏入相关专业大门的萌新罢了)
E.P.B.并不等同于“后室黑科技”,它也有自己的集中发展方向与专长的领域。此外,我不希望E.P.B.的相关文章成为后室“晦涩难懂”的代名词,而是恰到好处的“科学严谨”,同时不失趣味与意义。最近和晨风、流鸽等人在筹划一个有关E.P.B.的新设定,也希望这个设定能给E.P.B.这个团体带来新的生机,敬请期待吧~
-
-
-
-
-
-
-
-
-
-
-
-
小刘
这一篇是去年四月写就的文章,我没记错的话当时你离高考不远了对吧。
森森
嗯,这篇改编自我当时的一篇周记。
小刘
这是一篇很积极的文章。
森森
积极得不像是后室了。(笑
小刘
文章最后的雨水带来的生机,想必有一定程度上暗示现实生活的自己的是吗?嗯,也就是说,这篇文章的一部分意义是在为自己打气吧?
森森
也许吧,有一种拨开云雾见到阳光的感觉。
小刘
我很喜欢这一点,最后生命的力量的的确确带来了震撼。
小刘
“这片大地不欢迎生命,但并不拒绝。”茫茫沙海是死亡的温床。但是,“死境尚存无限生机”。第一次读到这篇作品时诶,我被这种“生命的灿烂” 折服了。
森森
这篇文章的故事有真实的背景。2015年,在百年未曾降雨的智利阿塔卡马沙漠,一场久违的大雨造访了这片死寂之地。大雨过后,人们惊奇地发现,寸草不生的沙地里,居然长出了芳草,开出了鲜艳的花朵。这是埋藏了数百年的种子的新生。
曾经人们在南极洲的冻土中发现了一种细菌。科学家惊叹于他们生命力之顽强,能在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中生存。于是,科学家们将其送上月球表面。令人惊奇的是,在真空、强宇宙射线、昼夜温差巨大的极端环境蹂躏下,这些细菌顽强地生活了一两年,才最终死去。
生命很神奇,很美丽。生命也很脆弱;但是它们往往比人们想象中更加坚强。在深海热泉口、冰层冻土中、极度干燥的沙漠里,都有生命的足迹。它们对于“活着”的追求与渴望,又岂能被轻易扼杀呢?
小刘
除了震撼之外我倒是没什么感慨了,我可能是比较没感情的人吧。(笑)
森森
我也不知道还有什么……偏要说的话,是比较早期的死区欺骗(?)
小刘
也可以算呢,就是宜居得有点短就是了(笑)。
森森
而且硬要说…其实也不完全算欺骗,是“特定区域间歇性宜居”。
小刘
是这样。
森森
之前也有提到过我老师布置的周记,还是很锻炼人的文笔的,也为我带来了不少的灵感。之后的文也会提到这一点。
小刘
文笔很棒呢,真是羡慕你们这群又能写文懂得又多的人(
你看看我一篇精品都没有.jpg
森森
小刘更强啊,还会代码(
我也只有一篇精品,而且下精品的时候还没破百欸.jpg
小刘
引用苦难26处理老师的讨论帖:
这片大地不欢迎生命,但并不拒绝
哪怕是长久荒芜无色,也总有雨落
生命永远不屈,生命不断问询
若是世界缄默,就蛰伏于岩土里
若是世界应允,便绽放在微风间
这篇文章何尝没有我们生活的影子呢,希望我们在面对生活的苦难时,也可以“绽放于微风之中”。
森森
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挫折与苦难。消极地面对苦难、自暴自弃只会让结果更糟。平心静气,等待时机,坚强乐观地面对苦难、逐步战胜挫折,终有一天,我们能够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花朵。
-
-
-
-
-
-
-
-
-
-
-
-
小刘
重读一遍,以下是我的感受:
太强了!
森森是如何构造如此深邃的宇宙幻想的呢?
森森
可能与我的兴趣有关。钟爱天文,发神的时候喜欢思考“宇宙的奥秘”,平时也喜欢看一些宇宙题材的书籍(如《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科幻小说(如《银河帝国》系列、《银河系漫游指南》)与电影(如《星际穿越》)等等。我时常异想天开,“人类花费了超出99%的精力在远远不及整个宇宙1%的这颗小小星球上”,“地球只是逆旅,宇宙才是归宿”。奈何此生肉体无缘太空,只有让思绪飞得更远一些了(
小刘
C24这篇的话,我记得是你的早期作品。
森森
嗯,我入站以后的第一篇作品。那会也没加QQ群什么的,发布过了几天还卡在+3,我还担心不及格()
小刘
嗯,这一篇即使以现在的眼光看也算得上是精巧的文章,它为后续的大黑洞子和超新星也是做好了铺垫。
森森
嗯,后面延伸出了C24宇宙。
有点类似英分层级78的背景设定?
小刘
文中对黑洞和太空城的描写也相当细腻,第一篇文就能做到如此是很棒的成绩呢。
森森
啊…过奖啦…
其实也不是第一篇…之前晨风代发了C83和C5,而C83现在是半死不活的状态(笑哭)
这个是真正的第一篇,不过我没放到采访上来,觉得不好登大雅之堂。(笑)
嗯…其实C24还有个子层级的坑,可能会单独写太空城的背景。流鸽之前写了个C24.2,那C24.1就是给这个留的坑()
小刘
这样吗?那就可以小期待一下啦!
总之C24是很棒的一篇层级,不论文章本身还是它作为背景板的作用都很棒啦。
森森
文末最后的虚粒子对的比喻,灵感是来自霍金的《时间简史》。
以前老喜欢看霍金的书了(虽然不一定看得懂()
黑洞附近的虚粒子对有点惨,一半死了另一半逃脱了,不过这样做的代价是…黑洞最终会“蒸发”,也就是所谓“霍金辐射”。
小刘
嗯,虚粒子对这个我们的语文老师放过视频。
知道我当时的评价是什么吗?
“宇宙级别的爱情故事”!(笑
怎么说呢,有一种“你把我另一半弄死了我也死给你看还要把你也弄死”的美(
森森
黑洞被虚粒子对反噬了(雾
-
-
-
-
-
-
-
-
-
-
-
-
小刘
我个人对这篇也有一定了解,它使电台深夜档节目更加出彩。森森可否从叙事角度为听众们作以解密呢?
森森
部分解密在原文评论区讲述了。这里我作一些补充吧(
“鬼扮人竞赛”的核心要求之一便是从实体角度叙述。而这一篇正是以Entity C-100的“子实体”之一——Entity C-100-1(夜空中最后的星爆发之后残留的那中子星)的视角进行叙述的。文中的“爷爷”则是Level C-24的“镇层之宝”:Entity C-Å,名为伊苏林尼克的黑洞。
“拉尼亚凯亚”在现实中是银河系、太阳系和地球所处的超星系团,大约是“宇宙地址栏”的第一栏吧。而在文中这个名称则指Level C-24区域,也即叙事主体所处的“本地位置”。而与此对应,“阿斯特”(Aster)则表示另一个星体空间Level 599,“Aster”也是后者层级名“群星”的英文原文。内迪尔(Nadir)所指的是L599中最大的那颗恒星,而Nadir这个名字同样在L599原文中有所提及。同为星体,内迪尔与主角帕沃之间自然会有许多沟通。至于努尔(Null),显而易见指的是位于Level 78的大黑洞实体“Null-06”。该实体拥有在各层级间穿行移动的能力,因此在文中作为跑腿的“信使”出场。而它同样具有恐怖的毁灭能力,主角也在与它接近的过程中被撕裂,因此有了后面的“妹妹”。
“妹妹”是主角身上被撕下的残片,质量比主角更小。而天体质量越大,在其附近产生的时间就越多,或者说时间就越稠密,观测者的时间就越慢。因此,妹妹“成长”(从周围空间吸收物质转化为自身质量)的速率自然要快于主角“我”。而妹妹最终消失不见,也是因为投入了“爷爷”的怀抱——坠入了黑洞。而后文的“意大利面”则是关联了天文学中所谓的“意大利面效应”——物体被黑洞拉长并撕裂,最终化为一束细小的基本粒子束,被黑洞吞下。
“雪”与“雪花”象征人类生命与文明,每一次“降雪”则代表着人类的一次探索。人与雪花有一些共同点:都是高度规整的低熵体,又极易消逝。我们赏雪时,主观上并不想让雪花消失,但仅仅是手心的温度就足以使雪花融化。同样,这些天体“残害”人类的举动,对他们来说也不过是不经意间的小举动,正如三体中所言:“毁灭你,与你何干”。即便如此,“降雪”依旧,人类虽然渺小,但是探索的勇气与牺牲的精神,同样是值得歌颂的。
文末的“姑娘”指代同样作为中子星的Entity 404,原文中提及在流浪者靠近时其会发出一个女性的声音,“对不起”、“我辜负了你们”是她在牺牲自己(压制Null-06失败被吞噬)前对流浪者说过的话语。故事以一个悲惨的结局收尾,“我”的年龄最终比爷爷还大,先爷爷一步离去,可谓另一意义上的“白发人送黑发人”,令人唏嘘。这一现象的科学依据,同样是质量大小不同引起的时间流逝差异,文中将其人格化地表达出来。或许宇宙结局正是“万物归虚”,只有死神永生。这也是这篇文想表达的。写惯了给予人希望的“鸡汤文”,来点真实与冷酷的东西,我觉得也是一种良性的尝试。
小刘
对于电台深夜档节目稿的写作,森森有怎样的建议呢?
森森
其实我也没什么经验(笑)总结几点吧:第一是要充分考虑文体特点。作为电台节目,就要有电台的必要格式,并合理把控文章结构与长度,尽量还原真实的电台环境。第二是考虑受众。把自己带入收音机前的听众,是什么人才会在夜深人静时打开电台收听?而这档节目正是为他们“量身定制”的27。第三是文笔的打磨。电台节目与临床腔主导的档案不同,文学性与艺术性的成分会更多一些,因此也需要更深厚的文字功力。写完也可以自己阅读几遍,再作出修改与调整。
小刘
希望各位写手多多支持“后室电台深夜档”,也希望我们可以收到更多的佳作投稿。
-
-
-
-
-
-
-
-
-
-
-
-
小刘
“我体内的每一滴血液,都将化作翻滚的岩浆;我体表的每一寸肌肤,都将绽出缤纷的花卉;我心中的每一分热情,都将成为不竭的源泉……”森森的写作灵感是怎样的呢?
森森
说来不信,这篇文的灵感来自于我两个几乎毫无关联的点子的“缝合”。其一原本是一个火山层级——写C-5“橙色”的时候就挖下的坑。其二便是我一直立志要写一个池核层级。以池核著称的level-37是我最喜欢的层级之一。平常在B站上也观看了许多池核类视频,也玩过几款有关池核和阈限空间的游戏。由于某种原因28,我将这两个点子融合到了一起。于是,一篇非同寻常的“异类”池核(也有花核)文——岩浆池核便诞生了(
这种题材想通过现有的图片寻找配图是难上加难。正好那段时间我接触了AI绘图,于是在AI的帮助下,我反复试验+人工修改得到了两张还算满意的配图。我便以配图为蓝本,开始了写作。而层级标题的确定,则来自于贝多芬创作的著名古典音乐《热情奏鸣曲》第三乐章,这也是我钟爱的古典乐之一。文章的落脚点是吟游诗人“Y”的抒情,也是我心中情感的一种流露与排遣。
小刘
到这里采访也快要结束了。这里就留给森森来谈谈“热情”吧。
森森
有人问我“为什么而爱好写作”,我的回答是“因为心中怀抱的那份热情”。小时候被一件事情吸引,过一会却索然无味地走开,大人们会批判说这是“三分钟热情”。毋庸置疑,“热情”是维系一个人致力于一件事的灵魂,珍稀而必不可少。如同燃烧的火焰一般明亮而美丽。也许哪天热情之火就熄灭了呢?我不愿看到那一天。所以,趁现在火势正旺的时候,多添一些柴火进去吧,让它烧得更久一点。
倘若一件事情值得奉献上你一生的热情,那么请珍惜它,坚持下去,把它做好。不要等火焰熄灭时,独自在冰冷中哭泣。
-
-
-
-
-
-
-
-
-
-
-
-
小刘
文章访谈到此结束,接下来是闲谈时间。森森对于这次采访还满意嘛?
森森
满意满意,有些问题问到我心坎里了。虽然写这篇访谈并不轻松还经常被催稿,但是能畅所欲言地写自己想谈论的东西也真的很开心。夜夜、小刘和流鸽也辛苦了。
小刘
森森老师除了写文之外会做些什么呢?比如有什么业余爱好之类的?
森森
听音乐,弹钢琴,有时候玩玩游戏,还有比较喜欢做一些化学实验()
说到兴趣的话,天文也算吧(文里面大概能体现出来)。
小刘
的确呢,话说可以细说游戏和化学实验吗(
森森
游戏的话倒一般比较冷门?(除了Minecraft和明日方舟这些)
小刘
说说看,说不定和某人就撞上了呢(笑)
森森
比如Sokobond,BeamNG.Drive,Space Engine,Poly Bridge,这些都可以在Steam上找到,多半是一些益智(迫真)游戏,或者是“模拟器”类型的游戏。
小刘
这些可都不算冷门呢(笑
森森
可能我觉得比较冷门…大概是身边没什么人玩(?)
还有入坑br之后,喜欢上一款池核游戏“Anemoiapolis”(Steam上还没有正式发售)
小刘
啊,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可以聊聊化学实验吗?比如一般会做什么类型的实验?是…偏观赏性的还是偏刺激的(
温馨提示:
接下来谈论的实验可能有一定的危险性,流浪者们不要随意在社区中模仿!
小刘
bruh
确实蛮危险(点头)
森森
还有以前做过玫瑰精油——其实是生物书上的实验,而且效果不是很理想(笑
也有观赏性的…比如三草酸合铁酸钾,这是很漂亮的绿色晶体,氯化铜也是类似颜色的晶体。
我记得寒武纪(Cambrian White)老师开过一个玩笑,为什么Br₂31是双原子分子,因为BR有Wikidot和Fandom两个版本的维基()
小刘
草,不过确实很核理(
森森
我之前制取的溴最后被稀释了(幸好),然后那个塞子我丢氢氧化钠里泡了半天才把溴味去除了()
小刘
这红色的便是溴.jpg
森森
老萌凤32了hhhh
小刘
森森真的很强,是公认的全能型写手。对于自己,森森想说些什么嘛?
森森
能走到今天这一步也多亏了大家的帮助与关照。其实我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也有太多东西等待着探索与学习,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够越来越好。
借用林肯的一句名言:I'am a slow walker, but I never walk backwards.(我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前路漫漫亦灿灿”,与君共勉~
螺丝
采访马上就要结束了,森森有什么想说的话嘛?
森森
年关将近,祝愿后室中文维基在新的一年里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成员们诸事顺心、笑颜常开,写手们文思泉涌、妙笔生花!也期待着后室电台下一次更精彩的采访~
小刘
本次访谈到此结束,感谢森栗蛍小姐的倾力配合。
后室电台早间档,祝您拥有愉快的一天,再会。
IP属地:后室电台工作室 来自贴吧电脑端 1楼 刚刚
文字全部移交
Liurd
借楼,贴贴森森uwu
不好意思这篇采访鸽了这么久……(中间有受到疫情因素影响,也有一些个人因素(拖延症晚期患者))不过终于,在除夕夜之前,这篇采访也算是端上来了。感谢夜夜、小刘和流鸽的参与与辛苦付出!(咖波磕头.gif)
贴贴大家~(贴,都可以贴)
Pause and ponder.
好!
唯一一点不足就是。
我月初就给任务了!现在才搞完!打飞森森阿夜和小刘
啊林酱你怎么这么可爱呢
一个字都没写还在这嫌慢😡😡😡
有毒,不可食用
全票打飞小刘,一个任务都不做在这闲逛,肯定是狼!
摸鱼最快乐!
这螺丝早该移除成员资格了,又不采访又不出力还抱怨这抱怨那,踢了
when stars smile at the moon / wonder how it looks in your eyes
just dialing your number / failed to press the last two - PRAYING IN MY HEART:
when the moon reaches stars / if you hold me tight
feel your heart beat so close - WOULD THIS LAST LONG?…
围观(・o・)
森森我的森森😭😭😭
E神发力了
不再迷茫
好!(试图贴贴森森)
按你自己的想法去做
怒骂那些自大的骗子
不用去管别人的想法
因为没人给你面子
组队贴贴森森(2 / +∞)
如题
有毒,不可食用
看得出来这篇采访是后室电台试图向“世界观内”靠拢的一个尝试,但我认为这种靠近并不能带来可读性……反而看着有点尬。
主播有约系列向来并不被作为文章去评判,很多人或许是根据自己对采访对象的憧憬或是友谊来评分的。并不是说这不对,因为这本身就是用户圈内的一种娱乐与分享经验的方式,其目的也是促进用户之间的熟悉程度、让更多用户了解好文背后的故事。但反过来说,这样一篇肩负重任的文章就更加需要一种合理的编排,一种更好的设计。
我希望主播有约系列后续能够找到这个问题的最佳解法。
正义之子面对有悖常理的世界会让世界天翻地覆。
The right man in a wrong place can make all the difference in the world.
我个人也不赞同从下叙视角出发来写采访(不过最后还是跟着主持人的意思走了)……多少有点角色扮演的倾向,以及在回答问题时也有不便之处。我在回答时尽量采用上叙视角(但是还是或多或少受到了影响),以至于全文通读起来比较怪。加之拖延了比较久,写完之后也没有过多地思考和修改就发布了。我为带来了不好的阅读体验表示抱歉。
Pause and ponder.
赞同。
附议扣子的观点
以文章定位而言,尝试靠拢世界观有些弊大于利,毕竟这不能很好地展开对于文章的探讨。
不过主办方进行尝试的想法值得肯定,可嘉()
感谢大家的合力工作
希望森森能继续畅游在后室的无边星空中~
我最擅长当迷妹了贴贴森森,tql!
下一位是谁呢
这只是个开场。
是我
如果不是我我就在站内哭泣吵死你们
正义之子面对有悖常理的世界会让世界天翻地覆。
The right man in a wrong place can make all the difference in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