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gment:internal-milieu-4

注意:

本页面为段落页

段落页是本站文章使用的内部页面,通常为制作迭代创建。段落页不应被直接展示,而是被其父页面引用,即上方链接。

在旷日持久的“去应答化”免疫缺陷效应波及下,C-I分层群的层级几乎无一幸免,人们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去平息了这场灾变。他们尝试修补带来的恶劣影响,但效果微乎其微。人们惊奇地发现,尽管内环境是最早遭受免疫缺陷综合征影响的层级,其受到的破坏程度却是最为轻微的。于是分散在各个层级角落中的幸存者纷纷铤而走险,闯入了那片没有边界的四维殷红色海洋。他们尝试在内环境中四散的层级残片中寻求一块落脚之地,却忽略了残片并不属于内环境本身的这一事实——大量残片早已在进入内环境之前就已崩裂得千疮百孔。

我们还能去哪里?在这片殷红的血海中坐以待毙?

没人知道。仿佛第一位到达Level 0的流浪者面对无尽黄色迷宫般的迷茫,人们认知中所熟悉的一切事物都被颠覆。现在只有两个选项摆在他们面前:闯出去,兴许能闯得一片新天地;留下来,成为永远不会有人翻开的那部分历史。毫无疑问,他们选择了前者。

人们用内环境中一些尚且能够利用的物质组装起了简易的航行器——超临界流体的阻力十分小,因此并不需要精心设计就能滑行很远。很快,航行器便载着第一批探险者离开了。但令人沮丧的是,他们离开后就杳无音信了。

我是第三批离开的探险者,第二批前辈们的消息还未传回,我们便带着若有若无的希望出发了。没有人知道这条被红色的迷雾所笼罩的道路究竟通向何方,更不知道在它的深处,等待着我们的是驱散浓雾的明灯,还是更加无可挽回的深渊。

但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出发了。我的耳边响起一位同行的伙伴曾在临行前对我们说过一句话:“路就在那里,总有人要去走的。那么为什么,踏上这条路的人不能是我们呢?”只可惜,他现在已经与我们走散,永远消失在了这片茫茫的殷红之海中。但这句话已经深深印刻在了我的脑海中。

在湍流起伏的四维旋涡里航行是一件充满挑战的事,但也蕴藏着难得的机遇。不知行进了多久,航行器进入了一个密度极低的空间缺陷区域——我们通常称为囊泡。在这里,WiFi信号突然消失了。为节省燃料,我们关闭了航行器的动力,任凭它随着囊泡的移动在空间中游走。随后……我们的囊泡撞上了另一个囊泡,二者融为了一个大囊泡。

在Level C-1000的一个囊泡结构里,我偶遇了宋先生,并听他讲述了他们那个时空的故事。

“看来,尽管我们各自的世界都遭遇了相似的危机,我们的结局比你们好许多。”我带着几分同情的眼神看着他,“如果可以的话,你愿意留下来一起建设我们世界的新层级吗?”

“不了,我那边的人们还需要我呢。”他略显尴尬地冲我笑笑,“况且你也知道,来自不同时空维度的囊泡融合在一起的时间不会久的,过不了多久我们就要告别了……嗯,或许再也没机会见面了吧。”

“你们也会称呼这里为C-1000吗?”

“我们的层群体系已经完全崩塌掉了,所以兴许……我们会叫它C-0?毕竟这里大概会成为我们再次启航的新起点。挺羡慕你们的,你这么问,说明已经开辟C-II层群了吧?本来我们也可以……”

“只能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们差点连编号都取消掉了,所有层级都像隐秘层级那样命名管理。”

“据我所知,有的世界已经这么干了。实话说,两种体系都有各自的缺陷,但只要约定俗成,顺应大多数人的习惯,就是好的选择。”

“你还别说,更深入的理论研究表明层级的编号在某种更高层次上体现出了关联性。”

听到这里,他嘴角扯动着,露出一抹深邃的微笑。“大概这就是参禅的三重境界吧:初识万物之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有所悟道之际,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大彻大悟之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是发生于层级Level C-1000内部,即曾经的“内环境”中的一次对话摘录。时过境迁,人们往往只关注了这个层级作为C-I层群与C-II层群之间耦合层的作用,却忽视了它本身同样是一个高维结构的层级1。这意味着流浪者在其中时有概率遭遇来自其他时空的流浪者,尽管此类事件的概率十分微小。



提示


您正在浏览的本文档的最新版本。但有关本层级的资讯仍在更新中。
欢迎各位流浪者参与后续的补充修订工作。


最后修订日期:2038/7/2


危险度:2
空间可靠度:介稳态
实体可靠度:无定性
等待提供信息


Level C-1000,通称“内环境”2,是后室C层群C-II分层群3的第一个层级,被视为C-I分层群与C-II分层群间最重要的联系纽带,同时也被认为是维持这些层级稳定存在及协助层级内部物质更替的场所。

描述

Level C-1000表现为一片充满殷红色超流态介质的高维空间4,该层级内部超过90%空间由该种介质组成,其大小尚无定论。Level C-1000的高维拓扑结构可能类似于克莱因瓶,在三维空间中有界无边。层级介质之外的其余部分则为各式各样的悬浮物,以及部分物质缺失后留下的囊泡结构。层级内部环境在小尺度上表现出均一稳定的特性,但在整个层级尺度上则体现出极大的差异性。悬浮物以来自外部层级各区域的层级残片为主,其大小从微观的原子晶体乃至到天文尺度的星体皆有分布。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层级残片的归属并不在本层级的讨论范围内。

表观上Level C-1000体现出部分类似于蓝色通道的性质。但显著不同的几点是,受其影响的层级范围集中分布于C层群,且其在高维空间中与层级的相对位置倾向于穿越层级内部,而非蓝色通道那样的环绕层级外部的虚空。尽管这种“贯穿”在三维空间内几乎无法察觉,通常表现为在这些关联层级的特定区域(通常在层级深处)更易切行进入Level C-1000。根据贯穿区域的表体积5的变化,其切行特性将随空间与时间改变,这可能是历史文档中提及“通透性”改变的底层原理。

此种情况不难理解:即便运作机理完全不同的两个结构也可能体现出某些相似的性质,正如外太空和地心都会产生失重现象,但它们在其他方面的性质却相去甚远。

特征区域

“基质”

“基质”是Level C-1000非空区域的统称,为层级中占比最大的区域,被认为由历史文档中的“血浆”“淋巴液”“组织液”6等结构协同融合演变而来。以下几个参数被用于描述“基质”内部不同区域的差分:

  • 物质丰度:用于描述基质特定区域一般物质(包括超流体中的溶质)的多少。
  • 残片丰度:用于来自其他层级的残片结构在某区域的丰富度高低。
  • 实体丰度:用于描述基质特定区域实体的数量密度,包括原生实体和外来入侵实体。
  • 流体黏度:用于反映同等条件下流浪者、实体、载具或囊泡在超流体环境中运动能力的强弱。尽管正常情况下超临界流体的黏度趋近于0,在此层级的部分区域中仍然会出现表观黏度升高的情形,这会导致阻力增大,从而影响对象在层级环境中的运动。

“囊泡”

“囊泡”通常可分为两类:非稳态囊泡和稳态囊泡。其中非稳态囊泡为层级内外物质的频繁交换而留下的暂时性空洞,形成后通常会在短时间内消亡。

稳态囊泡是层级内部对于人类而言最为重要的结构之一,由层级物质的原发性缺失形成,通常情况下仅在遭遇其他稳态囊泡、接触层级边缘7或极少数特殊结构时发生融合或破裂。这也决定了人类可利用这种囊泡结构包裹载具利用内环境空间进行跨层级乃至跨层群航行的可行性。仅有来自同一时空维度的稳态囊泡发生融合后仍能稳定存在,时空维度相近的囊泡只能发生暂时性的融合,随后会自发缺损分裂回原来的状态。而时空维度相差极大的囊泡则完全不能发生融合。

实体

由于“后室免疫缺陷综合征”的长期侵扰威胁,层级内部的原生实体几近完全消失。但近来有报告称,流浪者目击到了一种新型类细胞状实体,拥有极强的塑形与再造能力,繁殖力较强,被冠以“干细胞”的称谓。详细信息仍在进一步调查中。

据推测,层级极少部分区域仍聚集有数量可观的外来入侵实体,倘若流浪者不慎遭遇,请立即远离并向档案库更新危险区域信息。

置换同化效应8

与Level C-1000关联的层级部分区域(通常不会超过普通房间的大小)可能出现部分与本层级环境趋同的特征,可被视为本层级环境的延伸。目前普遍认为此种区域为内环境与层级物质集中交换的场所。最新统计表明外部关联层级中出现的内环境区域与本层级中出现的层级残片存在某种守恒关系,亦即这两种区域的形成是基于某种“置换”作用。

每片区域并不是永久性存在的,其出现与消失的节律可能与Level C-1000的自身活动有关。

基地、前哨与社区

endoreticulum.jpg

层级内的一处褶皱薄膜结构。

“Endoplasmix”囊泡集散中心

严格而言,此基地的主体部分为层级内部的一处(或一类)原生结构。此结构在三维中的投影类似一张无限延伸的褶皱薄膜结构。在C-I与C-II分层群成功建立联系后,人们利用该处薄膜可与囊泡融合的特性,将此处作为通往新层群的最重要的中转站。集散中心内有各大团体设立的子基地。

E.P.B.生化科学部“朱素”(系列)流动监测采样站

为及早应对层级环境的改变和潜在的风险,E.P.B.在本层级的基质环境中投放了多个小型流动采样站。采样站装配有多种传感器及通讯传输装置,负责实时采集内环境的特征信息并发送回实验室以供分析处理。同时配有少量必要的维生设施,用以帮助可能遇见的滞留在层级中的流浪者。无常驻人员。


此外,有流浪者在某些特定区域的层级残片内部建立了小型聚居地。由于层级尺度过大,各聚居地间隔距离不明,难以估计其具体数量。

入口和出口

即便“后室免疫缺陷综合征”的魔爪已逐步远去,那场病症还是永远地改变了这里。但对我们而言或许并非坏事,因为病症在让层级变得千疮百孔的同时,也为我们开辟了更多的通途。

入口

非特异性的入口:

  • 在C层群的任意一个主层级有概率遭遇一片受置换同化效应影响的区域,尝试切入此区域有几率来到此层级的基质区域。9

特异性的入口:

  • Level C-ell的一个古菌Archaea10类型的细胞室中通过胞吐作用离开细胞室会来到此层级的基质中;强行切出细胞膜会来到此层级的一个囊泡中;切入内质网中会直接来到本层级内的“Endoplasmix”囊泡集散中心。
  • Level C-999的某些区域受到致命伤,会在本层级的一个囊泡内苏醒,同时伤势会有所减轻。
  • 存在一些可以稳定到达本层级稳态囊泡中的入口,但因其巨大的利用价值,属于机密内容,不予公开。

出口

  • 在基质区域强行切出会返回C-I分层群的某个主层级,切出地点通常也为受置换同化效应影响的区域。11




sunset-cii.jpg

“真想看看你们那里的风景。”离别之前,宋先生有些哽咽地对我说道。

我掏出一张边缘略微破损的相片:上面描绘了一幅日薄西山的场景,几块灰云萦绕在橘红向绀紫色过渡的天空中,其中的一缕正缓缓向落日飘去,已然遮住了光球层的一角。与我偶遇的宋先生伸出手想要接过相片,却如同空气般从中穿过。他先是一愣,接着恍然大悟地笑了起来;我也是。

“这是我从前厅带来的,你觉得怎么样?”

“真美啊。可惜,太阳在落山之前,就已经被云雾挡住了光彩。”

“正是这一角缺陷,给这幅风景带来了一丝别样的意蕴,不是吗?”

那是我在前厅最后一次独自野外露营。我依稀记得那日的场景,云朵越来越浓密,太阳在乌云缭绕下落入了地平线。那一夜我惴惴不安,只期盼着第二天还能是一个晴朗的日子。事实却是,我甚至没能等来翌日的日出。


“祝你好运。”在短暂相处的最后时刻,我和宋先生还未来得及挥手告别,来自两个时空偶然融合在一起的囊泡已经不受控制地缺损破裂开来,然后各自向着那团殷红色超流体的深处、向着熵增的方向漂流而去,永远不再相遇。




除非特别注明,本页内容采用以下授权方式: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3.0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