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tity C-92 - “血月鸣兽”


IETS:1D+
IETS
:1
智能:D+
评分: +28+x

实体编号 :C-92

栖息地:多地

pork.jpg

一张手绘的Entity C-92实体形象图。

描述 :

血月鸣兽是一种外观尤似豕类的实体,并在诸多C层群层级皆有分布。

该实体为声虫的主要宿主。鉴于目前未找到任何方法可有效避免其被寄生,同时又鉴于后者的强危险性,建议流浪者不随意靠近和触摸任何非E.E.A.标记的养殖场中出现的血月鸣兽1

该实体肉质鲜美,营养价值虽不算很高,却也聊胜于无。E.E.A.2为目前唯一的已着手建立数座Entity C-92养殖场并将其作为重要肉品来源的组织,其还与厨联3达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合作。

行为:

血月鸣兽性情温和,行动慵懒,绝大多数时段内都会在族群的栖息地中漫无目的地徘徊、觅食。它们主要以沙石和草木为食,通过头部的特殊器官将其卷入位于脖颈部位的口器。非繁殖期内的血月鸣兽会被烧焦的嫩草吸引,目前可用该方法对其进行运输和驯服。

各类观察报告中记录到血月鸣兽难以在安静环境中生存,环境氛围背景音低于约40~50分贝时就会开始躁动不安。而暴露于背景音低于该响度的环境中3~8天就会导致血月鸣兽的死亡。而死因多为严重的营养不良导致。4

血月鸣兽之所以名中带“鸣”,是因为它们平时会发出一种飘渺的声响,并已证实正是借由位于头部的特殊器官发出。此种声响相当别致,听起来有如设备合成音。血月鸣兽进行鸣叫的目的未知,但似乎既不具备交流功效,也不具备求偶能力。

血月鸣兽的繁殖期很短,为期约两周。并且其仅可进行无性生殖。在繁殖期内其会停止一切进食和鸣叫,并将头部的肉须完全闭合成不规则球体。此期限内血月鸣兽会出现部分异常行为,具体表现为静止站立超过五小时、对其它生物的出现表现出暴躁等等。

随繁殖期时间的增加,血月鸣兽的头部会逐渐肿胀。在繁殖期的最后48小时内其便会缓缓打开,可明显观测到其头部肉须表面附着有少量成年男子手掌大小的肉瘤。肉须张开几小时后肉瘤会逐渐变形,并最终表现为带有血迹的、柔弱的血月鸣兽幼崽。

一段时间后,母体便会将头部紧贴地面,通过轻鸣提醒幼崽将其足底的吸盘移开,移动至地面。在幼崽能够行走后,其吸盘会快速退化,而约几十天后幼崽就可生长到母体大小。

血月鸣兽母体不会养育后代,幼崽学会行走后就拥有辨别食物和进食的能力,而母体在繁殖期结束后会在前2~4天内过量进食以保证健康。

生物学特征:

血月鸣兽身躯魁梧,姿态与野猪类似,但躯干上侧更显肥硕,且拥有更稀少更短缺的毛发,直接暴露出淡灰色的皮肤表面。

血月鸣兽最引人注目的生理特征莫过于它们的头部:血月鸣兽并没有一个成型的颅脑,而是一簇呈花瓣状排列的肉须,并围绕着居于中央的口器。血月鸣兽缺失大脑这一事实让相关研究人员对其究竟如何实现掌控自身行动(又或许血月鸣兽其实根本没有主观能动性)而百思不得其解。

血月鸣兽皮糙肉厚,击杀难度较大。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流浪者们在野外发现的血月鸣兽尸体的腹部总是会有一道呈半月形状的伤痕,“血月”因此得名。

发现:

血月鸣兽历史悠久,根据记载,失落一族也曾试图进行饲养,但因未知原因而最终放弃。目前推测可能与声虫带来的安全隐患有关。

行为准则:

应当:

  • 合理豢养。
  • 与其保持距离

不应:

  • 贸然惊动。
  • 随意猎杀。
  • 接触或靠近未知来源的血月鸣兽
  • 在繁殖期与怀孕母体距离过近。

除非特别注明,本页内容采用以下授权方式: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3.0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