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tity C-81 - “管间肢”
评分: +45+x





    • _

    权限允许。若感到不适或恐惧请及时退出页面,可呼叫B.A.G.求救。

      • _
      统合实体分类系统
      实体编号: C-81
      栖息地: 房室
      IETS:
      2D+
      分级:
      动物性实体
      性质:
      HVM
      VRL-A
      VRL-B
      NCR
      MCH
      CBR
      SYN
      DMN
      SSV
      CVL
      RAD
      NRO
      TXC
      PYR
      RLA
      UNQ
      AGR
      BNV
      PSY
      LMB
      QQ-20220715211043.jpg

      含有管间肢的一些平行管道。

      IMG-20220716-183454.jpg

      含有管间肢的一处消防管道。可以听到内部传来轻微的、带有高度混响的心脏搏动声。

      本实体编号为Entity C-81。

      栖息地:房室

      作为建筑物水管系统的赘生物,Entity C-81 - “管间肢”几乎只存在于有建筑结构,而且有完整的消防系统、通风系统或排水系统的地点。据此分出的栖息地点应该是房室,但实际上,管间肢确实也存在于一些露天的建筑层级中,如Level 11Level C-305,诸如此类。该实体能够适应露天建筑层级的环境,所以栖息地比房室分级更进一步扩展。

      描述与生物学特征

      对于管间肢的描述报告早已有之,但一直未被收录至数据库中。因为管间肢与人类生活的交集范围不大,而且非常难以寻找管间肢的个体范围而对其性质进行研究。

      管间肢是依赖建筑内排水管、消防管或通风管等管状结构展开肉体的,巨型动物性实体。据一次可靠的称重实验,管间肢单个个体的湿尸排去血液、腔膜液等液体后,质量1.96吨。

      作为一个动物性实体,它却有着像植物的总体结构:单个完全相同的器官可能在多位置完全复现,尽管受到水管径与方向的限制,这些复现体不完全相同。即使是心脏也可能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无限制地复制,甚至有一次报告了两个大脑直接相连的案例。

      但即使未对细胞展开研究,我们可以确定实体属真核生物,动物界,但是其形状无法归入任何一门中。即使根据管间肢的大体外形,似乎可分为软体动物门,但其呼吸器官表现出脊索动物的特性,神经系统高度发达,但消化器官却又表现出腔肠动物的特性,组成系统层面却又类似脊索动物。考虑到后室实体的一般异常性质,对其继续分类的意义不大。

      管间肢在有性生殖时还有变态发育过程。幼体称为透明蠕虫,与管间肢代表的成体作区分。

      下面将开始以系统为顺序介绍管间肢成体的大体性质。


      神经系统

      摘要:

      管间肢的神经系统与哺乳动物基本相似,但无脊髓。

      管间肢的表皮遍布着听觉感受器,从而使它们能够在危险来临时快速缩回肢体。这种听觉感受器能够感受到一定频段的超声波。

      管间肢可能会有多个大脑,但始终仅有一个大脑掌握主动权。

        • _

        管间肢表皮有密布的听觉感受器。这种听觉感受器与人类的耳并不相似,没有传导声波用的骨、感受用的耳蜗等结构。这种听觉感受器是以一个简单的吸在水管金属内壁的吸盘以及后部的神经组成。吸盘中充满液体。推测吸盘底部有纤毛可以感受吸盘内液的振动,从而传导听觉。

        这种听觉感受器外围是白色的吸盘结缔组织,中央是液体浸润的黑色或棕色结构。当流浪者敲碎水管见到管间肢时,听觉感受器就将带给流浪者眼睛似的错觉。

        尽管如此,没有发现管间肢有任何视觉性神经器官。

        管间肢对听觉的合理利用是,当外界侵袭时(如流浪者正在敲击水管的时候),它可以收回一些末端的肢体,来保护自身。但这个过程中管间肢会有很明显的神经冲动,甚至在它的中心部分(有主脑的部分)会放出超声波,从而很轻易被检测到。B.A.G.正是应用了这一点将其改造为报警系统的。

        没有发现管间肢有类似脊髓的主要神经架构。相反,由于整个实体呈现树状结构,它的神经也呈现末梢神经逐渐聚合演变为主干神经的树状架构。

        管间肢的脑,质量约450~650克,脑容量约450ml,据此分类智力等级为D+。

        管间肢可能有两个脑或更多。有理论表明它会设置一个脑作为主导,而其他脑的白质部分弃之不用,仅作为反射中枢。证据是:有流浪者曾用锐器捣毁一个寄居有管间肢的总消防导管,而管间肢有一个大脑存在于此处。流浪者由于本能恐惧,尽数将脑切分完全后,才离开。但这个管间肢个体在约6分钟后又重新开始正常活动,并且向流浪者弹出掠食器等攻击性器官,流浪者仓皇逃亡后报告。

        有一次解剖似乎显示管间肢在脑外还有成大团簇的神经节,似可用于控制更长的肢体,但未证实。


      循环系统

      摘要:

      管间肢有一套完整庞大的闭管式循环系统。

      管间肢经常有多个心脏。血管分布与人类肢体上的血管基本分布一致。

      管间肢的血液是黄色透明的粘稠液体,凝结后变为猩红色。

        • _

        管间肢经常有多个心脏。虽然在靠近大脑的核心位置必定带有一个心脏,但是在一些特殊位置,例如呼吸器官处、长的肢体爬升处等也会有更多的心脏。心脏可能与前厅高等生物相同,分出一组房室来泵送静脉血至呼吸器官,也有可能根本就是用于泵送两股动脉血。

        在一些水管边发出的心跳声就由此而来。

        血管分布与人类肢体上的血管基本分布一致。静脉分布于脂肪层与骨骼肌之间,动脉沿骨骼分布。因此,一些简单的攻击就可能导致管间肢静脉出血。

        管间肢的血液是黄色透明的粘稠液体,凝结后变为猩红色而非棕红色。很容易就可以将血液与三价铁的化合物联想起来,但缺少进一步化学分析。血液散发着铁锈味,但是与水管本身的铁锈味相比,它确实不值一提。在一些情况下,管间肢会以排出含有酶和无机盐的溶液来加速铁锈的生成,或许是掩盖自身的铁锈味或散发的其他气味。


      消化系统

      摘要:

      管间肢具有一种活塞式的可以弹出的口器,口器上生有爪。爪后有消化囊,无消化道。

        • _

        管间肢常将消化器官布局于开放末端的水管处。

        管间肢的口器非常特别,它有类似活塞式的结构。

        活塞式结构意味着当肌肉收紧时口器也可以缩回水管内部。一旦肌肉放松,管间肢的一小部分就可以高速弹出。

        口器上应用了这种活塞式结构。口器末端生有一个三至六指的爪,爪的指甲锋利,比一些前厅食肉目动物的爪甚至更强。口器大多生于裸露的水管末端,它可以在弹出时收集腐肉,抓捕小型动物性实体,或者将一些大型动物性实体甚至人类直接钩抓至水管前,并且可以撕下其一小块肉体。将其撕下肉体的行为将在最多5秒内完成,以至于人类完全没有反应时间。此外,钩抓产生的加速度可能会使任何这时候撞到墙上的流浪者直接晕厥。

        此外,对于钩抓的精神反应也是可以提及的一点。流浪者往往发现水管中有一段布满恐怖“眼睛”的“上肢”向其抓来,即使只被管间肢抓去一小块衣物的流浪者也可能会在事后表现出极端的心理障碍。

        但是考虑到流浪者甚至有识血肉等体型较大的智慧种族对此行为的强烈回击,管间肢在掠食大型动物时都先要确定其精神状态是否低落、肉体是否受伤。若否,则被攻击的可能性很低(但绝不是没有)。

        一旦掠食得到小型实体或肉块,管间肢会将其抛入一个消化器官,以酶对其进行消化。消化完毕即吸收器官内液,然后抛出残渣,似乎抛出的残渣会走向下水道。没有证据表明它有完整的消化道。

        有三个大型的消化腺直接与消化腔连接,为大体圆柱形,每个重约80克,表面偏暗。可以产出高效的酶。

        由于其用途与节肢动物的口器相似,故名为口器。

        但是,仅靠捕食显然不能满足一个管间肢的能量需求。有一次解剖表明,管间肢还能将水管自然流出的杏仁水拦截吸收能量;也有一次解剖表明,管间肢连接到了层级的下水道,在那里以一种无法名状的结构进行物质交换。1


      运动系统

      摘要:

      管间肢大部分情况下骨骼肌占比较少,但在活塞结构处骨骼肌较多。

      管间肢的骨可能随水管走向而随时分支。

        • _

        管间肢大部分情况下骨骼肌占比非常少,因为水管已经替它支撑了大部分重量。水管不会被管间肢压塌,因为它的密度略小于水,而后室的水管似乎也是为了支撑水而设计的,不会脆弱不堪。

        管间肢有一种特殊的活塞结构。它可以通过两组骨交叉,连接正向肌肉与反向肌肉。活塞结构能够在水管中伸缩,而且伸缩都可以用较快速度完成。这种活塞结构被运用到了消化器和呼吸器中。

        管间肢的骨可能随水管走向而随时分支。分支的结果是形成任意形状中间2分叉的骨,生长为完全不同的肢体。

        管间肢的肢体与人类差别不大,可以对于不同水管转换粗细。但肢体经常分节,数量较大。肢体表面布满听觉感受器。


      呼吸系统

      摘要:

      一般的管间肢的主要呼吸器官都通过活塞式的方法实现。

        • _

        管间肢的呼吸器官和它的“口器”布局相同,都择开放末端的水管处布局。

        呼吸器官以活塞式的方法实现。管间肢的呼吸交换地点是一个完整的连接外部的腔室,被一个活塞式结构控制底面的伸缩,可以实现呼吸器官整体容积变化的效果。这个呼吸器官通过一根长肢体与外界直接相连。

        呼吸器官处理气体量较大,致使产生的气流声响度较大。在被铁质管道共鸣后,这种声音会尤其增大,与排风管道处理气流声相近。为了保证呼气段与吸气段的气流声相近,管间肢似乎倾向于在相近的地点布置两个呼吸器官,呼吸周期正好相反,营造了一种“排风扇工作的轰鸣声”的感觉。但是只需稍加分辨,可以很轻易注意到这些声音是有周期性的,而且大部分是从贴近地面的水管中传出的排风声音。

        这种声音通常被描述为“在地下室能够听到的排风声”,从而使流浪者产生怀旧感。

        似乎呼吸器官倾向于向下布局,可能因为二氧化碳密度较大,向下布局易于气体扩散。


      除此之外,没有发现管间肢有可以详细研究的内分泌器官。推测是将内分泌器官均匀排布在某种肉体中。

      也没有可以描写的泌尿系统。对于泌尿系统的缺失,主流理论是管间肢会将分泌物直接排出至管道。流浪者看见的管道中滴下的水可能就是这种液体。


      管间肢的生殖比较特殊,有两种方式:

      无性生殖是介于出芽生殖与单细胞分裂之间的形式,首先将重要器官复制为偶数份,再将肉体断开。有时肉体断开的过程不会发生,另一份重要器官如芽体一般寄生于原体,但环境适合断开时就会断开。

      有性生殖仅仅于有些时候发生。现象是,雌体和雄体直接肢体相遇时,会形成一个球形器官,由两个个体的细胞构成的半球构成。之后这个半球会爬出5~9个透明蠕虫

      推测其中会直接以干细胞融合的方式创造新的一个细胞,然后将其进行一次减数分裂,就得到两个新个体细胞。细胞会逐渐在两个个体的间隙中逐渐发育为幼体(即透明蠕虫)。在透明蠕虫长成后会逐渐脱离管间肢

      透明蠕虫外形类似蠕虫,但是肉体半透明,可以直接看见体内的器官以及黄色的血液。

      透明蠕虫会在管道中爬行,似乎需要寻找一个稳定的营养来源,如下水道、杏仁水源等。探入下水道的透明蠕虫将会无法理解地生出一串无可名状的肉体,而似乎探入杏仁水源的也是如此。这个肉体最终会伸出肢体,渐渐演变成一个管间肢个体。

      行为

      对于一个经过的小型实体,管间肢会将口器弹出,捕食它。对于腐肉也是如此。

      对于一个经过的大型实体或流浪者,若其精神状态不佳,身体状况难以反击,管间肢可能会将其一块肉体直接撕下。存在微小可能,管间肢牵拉目标时因为加速度大,使目标撞击墙壁并晕厥,从而更多分解它的肉体并食用。

      食物残渣会通过一个水管抛入下水道。

      当有任何流浪者敲打水管时,管间肢会放出超声波。

      此外,似乎超声波可以使管间肢暂时不开始捕食行为。这一点可以保护人类不被管间肢轻易袭击。

      行为准则

      应当

      • 在房室层级行动时,最好播放E.P.B.共享的“狗哨”音频资源。若身边没有电子设备,饮用杏仁水,并远离水管开口处。
      • 仔细分辨气流声。若有较明显较近的气流声请立即远离。

      不应

      • 不应滥杀本实体,除非它侵入了私人楼房威胁生存。(B.A.G.给出了这一条件,以换取本实体档案公开。)
      • B.A.G.占有的此实体不应杀死。
      • 共享新的研究进展。

      此为B.A.G.共享的研究记录。


除非特别注明,本页内容采用以下授权方式: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3.0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