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tity C-497 - “识海行蛟”
IETS:3E
IETS
:3
智能:E
评分: +19+x

太虚者,险境也。万物随心而动,时真亦假,似有还无,虚实难分。倘若准备不足,擅闯其中,极有可能迷失方向,无法回归身躯,最终成为一届游魂身死道消。千百年来,各类宗派皆是以强化灵智之法强行留存太虚,然后界之虫足以成为太虚之路标,绵延天地畅行无阻,故我等命之“识海行蛟”。

实体编号:C-497

栖息地: 有较发达脑组织生物(主要是人类)的大脑

描述

识海行蛟是一种特殊的环节生物,依靠其独特的生理构造寄生于人体大脑中,识海行蛟的主要寄生者是各层级的异途道门成员,在该组织的部分宗门中识海行蛟被认为是某种可以给予启发和超自然力量强大生物。但是实际上被该生物寄生通常只会带来诸如呕吐、复视、低烧等持续性的生理问题。

结构

识海行蛟生理结构非常近似于绦虫,可以归属为扁平动物门,平均长度在25厘米左右。背腹扁平,左右对称有明显分节。蛟虫体内无消化腔体结构,大部分维生结构也发育不完全。营寄生生活,必须依靠宿主的营养生存,在解剖中没有发现明显性别差异,推测为雌雄同体。

但其与普通绦虫存在明显差异是:分节部分和尾端的神经系统外露且有尖锐突起,可以方便刺入宿主的神经网络达到神经网络共生,识海行蛟本身体内并没有发现任何免疫系统存在,根据解剖发现的成虫样本,其在成年后顶端会生长出一个特殊的囊泡状结构,其中存在大量有机酸用于腐蚀宿主的颅骨。

行为

繁殖

识海行蛟在宿主体内发展成成体之后会完全生长开身体一直延伸至宿主的脊椎区域,此时其会将一部分之前从宿主处获取养分的血管连接体内泻殖腔将卵直接产入宿主血管内,这些卵会在体循环中主动脉的方向前进,并依靠血管中的养分和适宜的温度迅速发育成囊尾蚴之后来到肠膜静脉处钻出肠壁进入宿主的十二指肠。

此时识海行蛟囊尾蚴会再次缩回卵囊内分泌出粘性物质封闭卵使自己处于安全状态,随即跟随宿主通过粪便的形式排出。由于其生存能力较强可以在植物上附着5到6个月不失活,等待植物被次级宿主食用后这些卵囊会在消化道内重新孵化,并钻入次级宿主的肌肉层操控其主动向人类发起攻击,等待次级宿主肌肉被人类使用时再次从次级宿主肌肉内钻出进入人类大脑。

但除此之外异途道门也会直接从成体素主体内通过开颅手术的方式取出卵囊并直接将其植入给下一位宿主,作为一种“植入灵根”的仪式。由于直接植入可能会导致一系列不兼容的排异反应,如果失败的话会被认为该人与灵根没有缘分必须寻求其他修行方式,如果成功则此人已经被转化为一名宿主。

控制

识海行蛟囊尾蚴在被宿主进食之后会迅速通过胃脑轴进入大脑区域,通常而言其会在脑干上方大脑皮层中心位置扎根并吞噬掉一部分附近的大脑皮层,此阶段会带来严重的头痛和记忆缺失,一直持续到识海行蛟完全舒展开身体并完成筑巢为止,有很多识海行蛟在这一过程中直接死于免疫系统的攻击。

一旦成功创造出一个足以容纳自己的区域,识海行蛟便会开始下一步的生长,主要目标是依靠尾部与神经进行连接来达到与神经共生,通过与神经共生来欺骗免疫系统让免疫系统认为其是大脑中的一个正常部分而不发动攻击。

这一阶段下宿主会产生与识海行蛟的神经连接,有些时候会感觉“自己在自己的大脑中”或者感觉到自己的大脑中有东西在活动,频繁出现自己被某种滑腻柔软的东西包裹的错觉,这可能导致剧烈的恐惧感,宿主的习性也会发生一些变化——更加喜欢阴暗潮湿的区域,厌恶高温和干燥的区域。

成型

在大脑中识海行蛟进一步生长直至完全,尝试用尖端的有机酸破坏宿主的罩门区域,将颅骨中愈合的骨缝破坏并从中伸出在头皮层生长。这会使宿主的头顶略微隆起,头皮处出现浮肿,长时间观察可以发现这些颅骨部位传来持续抽动。

由于宿主颅骨已经被钻开,颅内压力下降更多血液聚集于头部,宿主的脑部供血会变得极其充足,表现出会更有精神。思维速度,逻辑性和思维能力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如果宿主本身患有血稠症等病症的话,脑淤血的风险也会增加,生长到完全体的识海行蛟不可从宿主体内移出,尝试暴力移除会导致宿主死亡。

发现记录

最早关于识海行蛟的发现记录是一次和异途道门进行友善接触,随后数名接触考察队的队员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严重的头痛和幻觉,针对大脑的扫描发现脑中有一片较大的空腔区域并且还处于蠕动状态,数日后,其中一名队员不幸逝世,针对尸体的解剖中发现其脑部有一只已经发展到成型的识海行蛟

除此之外也观察到一部分有识血肉在使用此实体,与其交流时说明某些与灵魂物质有关的特性,这与异途道门多次提及的太虚似乎是同一区域,但目前还尚不确定这一特殊区域究竟是什么。

行为准则:

应当:

  • 不惜一切代价远离宿主。
  • 尽可能对可能出现的感染区进行灭杀。
  • 感染后及时进行药物治疗并配合医生。

不应:

  • 相信异途道门的迷信行为。
  • 接近宿主并放任自己被传染。
  • 拒绝治疗。

除非特别注明,本页内容采用以下授权方式: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3.0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