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tity C
#383
植物类型:陆生草本
生命周期:完全成熟需4~6个标准月
温度喜好:喜温暖至高温
农作价值:观赏性 食肉类
概述 »
Entity C#383,又称“梨鳄”,为一类形似樟科(Lauraceae)鳄梨属(Persea Mill.)鳄梨(Persea americana Mill.)的后室原生草本植物,以孤雌生殖为主要繁殖方式;其在习性上表现出了较为奇特的捕食方式,且类似于茅膏菜科(Droseraceae Salisb.)捕蝇草属(Dionaea)捕蝇草(Dionaea muscipula),即捕食能力;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观测到的最大天然对象高约4m、宽约3m,内部中空,显然其的捕食对象并不仅局限于昆虫或小型动物。
对象的捕食方式主要依靠于环境风向与其敏感的叶上感觉毛来确定目标的位置,这一过程将直接影响对象繁殖:被捕食的目标会被完全包裹在C#383的叶片之中,同时其叶片根部的腺体会分泌一类黄色透明高浓有机溶液;这一过程中的目标会被该物质完全包覆,并最终冷却形成一类琥珀状物体:
- 在此后的多次观察中证实,形成该琥珀物体的有机溶液在结果上即是C#383的种子,其子代通过其中包含的目标尸体来获得生长的原始动力;相反,目标若非有机物,则其会在包覆期约3~7分钟后张开叶片,释放其中物体。
经实验,对象的种子具备阻隔氧气的特点,因此其观赏与史学价值约近于前厅的琥珀。
基于上述发现,及此后的多项实验结果,证明C#383的繁殖具备特殊的群体性导向,即母代捕食能力越强,捕食的目标越大,子代发育速度越快;截止于上述页面编辑为止,已发现的C#383个体已可被评判为易危实体,这与其繁殖与捕食特性不符。
幼苗与成熟期 »
幼苗由C#383的成熟种子于地面发芽后形成;幼苗喜湿耐旱,高度为40cm左右,截面约有7cm粗,初期幼苗茎杆呈弯曲态,后经成熟逐渐挺直,幼苗叶呈椭圆形,并在叶边留有小锯齿。叶面从顶端生长并单侧扩张,形成捕食夹。在该时期的C#383并不具备分泌有机溶液的能力,仅能依靠捕食小型飞虫获取生长的营养。
成熟期一般在该时期后的40天左右,视温度高低以加速或延缓这一周期;两侧叶面变厚且发生弯曲,预留中心空间,叶根的腺体发育成熟,可初步分泌有机溶液以便孤雌生殖。目前观察到的叶面最厚的一例C#383横截宽度约为6cm,内部空间可容纳一名成年的正常男性人类流浪者。
种植与培育 »
- 观察到幼苗长出根和芽,应将其转移到排水良好的土壤盆中;
- 确保花盆有足够的排水孔,以防止积水;
- 每天为幼苗提供充足的阳光;
- 幼苗成长温度不应低于40℃;
- 从根部进行浇水,使对象获得充足灌溉。
因C#383为孤雌生殖的植物实体,因此不需要人工授粉等操作,但在观察到对象结果时,应立即转移对象的种子。
繁殖特性 »
Entity C#383的繁殖方式直接影响了其外在形态与捕食方式;对象的成长与其捕食的目标大小往往成正比,在目标较少的情况下,对象同样会尝试小型昆虫等实体。亦因此,C#383的叶片会逐渐变厚实与弯曲,在保证目标被完全容纳的情况下,防止有机溶液的流出,其形态最终从夹形转变为梨形。故被大多数目击到的流浪者称为“梨鳄”。
对象形成种子,及后续的脱落主要经过以下几项过程:
- 消化期;约0-30分钟,叶片完全闭合,阻隔内外空气流通,同时腺体分泌消化液,消化对象部分钙质、几丁质、蛋白质等物质作为生长必要的营养;
- 包覆期;约15-130分钟,及消化期开始后约15分钟,叶根腺分泌高浓有机溶液包覆目标的剩余残骸,直至内部空间被完全填充;
- 冷却期;约130-150分钟,内部琥珀状种子冷却固形,并会因叶片过重而使得植株弯曲,接触地面,此时的对象会散发出浓郁的刺鼻气味,似乎被用来驱赶其它实体;
- 结果/释种;内部种子冷却固形后,叶片张开,种子被释放于地面。
值得注意的是,其种子在脱离本体后并不会主动发芽生长,但C#383作为一类喜温暖/高温的耐温耐旱植物实体,其应处的环境决定了种子在被释放后会因环境高温而重新融化为浓稠液体,并通过目标的残骸为原始生长营养而开始发芽形成新的子代实体。
有趣的是,经后续的几次探索发现,仍有几例C#383子代被发现于其余较低温的层级中,这些子代似乎是被别的实体吞食尚在冷却期时的对象后带至此层级中排泄的结果,证明种子抗氧化,但此类实体似乎在近期消失于后室,这也被认为是近期野生的C#383在后室中逐渐濒危的主要原因之一。
注意: 对低温层级的其中一处对象群落中,发现了一例鹅蛋大小的橙黄色透明琥珀——后证实其为对象种子——该种子中包覆的昆虫实体为███年前被卡拉格灵协会定性为“已灭绝”的实体。该样本的来源已无法被追溯,但这似乎能侧面证明,Entity C#383的存在可被追溯的时间已然超出了最大预估。
评判对象是否为“后室原生古生物”的议题已成为「农」内部关于Entity C#383的实际价值的下一项考量,但在近期似乎并不会达成一致结果,因此暂时不加以对应标准。
食用与价值 »

将梨鳄加工为果酱后被涂抹在吐司上
成型果核: 无味,无作用也无法食用,仅具备观赏价值。
流体果核: 高糖高热,能迅速补充体力。
果叶: 略涩,高水分,含于口中有一股薄荷味,能暂时提神醒脑。
考虑到C#383被未知实体当作食物,则对剩余C#383实体大规模的人工培育,并在冷却期食用应当被认为可行,而其结果证明了这一猜想是成立的,且结果远超出流浪者的预想:
- 处于冷却期的“梨鳄”因需冷却种子,致使叶面为降温而储存大量水分,口感冰凉;
- 未完全冷却的有机溶液被证实可食用,且未成型的有机溶液被证实具备高热量高糖分;
- 气味刺鼻辛辣偏酸,可作为其他食材的佐料加以烹饪或直接使用。
此外,由于其种子在人体或大多数实体中并不具备高温发芽的条件,因此不慎吞咽种子并不会导致其于胃部发芽,后会随排泄离开身体;加之其种子具备一定的观赏价值,部分人群亦在积极收购人工培育的“梨鳄”,以便获取其中的种子。
贮藏与保存 »
C#383的种子在40℃以上的高温中会逐渐融化,因此为保存对象的种子与其冷却期的闭合叶片,应将之贮存于低温环境中,以便抑制其种子的发芽和可食用叶片的腐烂。
其它 »

首次发现对象的所在位置
该层级为热带层级,目前已知的最大群落
C#383最初被发现于一处尚未被编号的层级中,第一位流浪者发现对象后,依据对象的生活习性和形态,及其所在的热带环境中,命名该植物实体为“梨鳄”,该称呼在流浪者中被广泛传播并最终成为该实体的正式命名。考虑到对象在野外环境中的剩余数目处于“易危”,因此「农」开始对该类实体展开人工培育;目前其数量已脱离“易危”,但仍稀少,不推荐野外放生。
作为流浪者可以做:
- 食用处于冷却期的对象,以摄取水分维持生命;
- 贩卖或收集对象的种子。
作为流浪者不应做:
- 为收集对象的种子而故意破坏对象的野生群落;
- 靠近一处未知的对象的野生群落,这可能会导致自身成为被捕食的对象。
视情况可以做:
- 进入并快速穿越对象群落以逃避可能的实体追击;
- 采集对象的叶片来获取水分与热量,以此维持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