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tity C-29
    •  

    IETS:0D-
    IETS
    :0
    智能:D-
    26994737770_fbb68c1a8e_b.jpg

    一只蜉蝣的照片。

    实体编号:C-29

    栖息地:潮湿(主要为自然界层级,如:Level C-192“神圣之森”,非自然界层级少量分布。)

    描述:

    蜉蝣是一种虫型实体,对人类无害。其外观和习性与前厅中的蜉蝣基本相同。通常情况下它们被发现于自然界层级中的潮湿环境里(如:沼泽,池塘,湖泊等)。它们似乎拥有在层级之间穿梭的能力,当有特定事件发生(见下文),一部分蜉蝣会穿越层级抵达其目的地,因此被认为与实体C-99-“生神”有关。

    行为:

    通常情况下蜉蝣只在栖息地生存。当有特定事件发生,一部分“婚飞”后的成虫会穿越层级前往目标。

    以下为特定事件

    一部分在C层群自杀的流浪者被“生神”复活后在安全的自然界层级中苏醒。

    此类流浪者苏醒后身边散落着大量蜉蝣的尸体,同时手中会出现一具蜉蝣的尸体,据流浪者称这具蜉蝣的尸体是“生神”赠予他们的“礼物”,以此提醒自己珍惜生命。此类流浪者复活后的精神状态整体积极向上,相比复活前有明显的改善。同时他们声称与“生神”交流后重拾生存下去的信心后才在中自然界层级中苏醒并获得这份“礼物”,后续对复活的流浪者的采访调查证实了这一点。

    在救援行动中的勇士牺牲。

    牺牲者身边会出现一些蜉蝣蜉蝣在飞翔盘旋一段时间后因自身能量耗尽而死亡。若牺牲者有墓,则墓的周边会散落大量蜉蝣的尸体。通常目睹上述情景的流浪者会对牺牲者产生崇高的敬意,同时他们绝不容忍任何亵渎牺牲者行为。

    62c112685be16ec74a716eb9.jpg

    蜉蝣群。

    生物学特征:

    学名:Ephemeroptera,英文俗名: Mayfly,常称“蜉蝣”,又名螶𧎾qú lüè

    蜉蝣的外观与习性和前厅中的蜉蝣大致相同但体型比后者略小,存在多个亚种。蜉蝣具有古老而特殊的体型结构。体形细长柔软,体长通常为2~20mm,触角短,复眼发达,中胸较大,前翅发达,后翅退化,腹部末端有一对很长的尾毛(或称尾须),部分种类并有中央尾丝。蜉蝣不能平折在腹部上的尾巴和翅膀。有证据表明泥盆纪1已有蜉蝣存在,是前厅中最原始的有翅昆虫。

    一生包括4个阶段:卵、稚虫、亚成虫和成虫。稚虫生活于淡水中,偶见于咸淡水中。稚虫水生,常以藻类为食,稚虫期从数月至数年不等,一般蜕皮20~24次,甚至多达40次;幼虫成长后,浮出水面,或爬到水边石块、植物茎上,一段时间羽化为亚成虫;之后经一次蜕皮为成虫。在交配时段有成群的雄虫“婚飞”,雌虫飞入群中与雄虫交配后产卵于水中。成虫不取食,甚至没有内脏,且寿命很短,只有约数小时至数日不等,故有“朝生暮死”一说。

    值得注意的是,蜉蝣对环境质量较为敏感,可作为衡量环境好坏程度的一个指标,比如Entity 19 - “疫疾”存在的环境蜉蝣无法生存。

    发现记录:

    最初被发现于Level C-192“神圣之森”,当时人们认为这只是一种普通的蜉蝣。第一次发现其异常性质是流浪者发现Theodore Axelrod(西奥多·阿克塞尔罗德)位于【数据隐藏】的坟墓凭空出现大量蜉蝣的尸体,同时,发现Axelrod的尸体的探险者报告回忆称发现前者时周围有一些蜉蝣的尸体。随后其他牺牲者的坟墓也出现同样的情况,以及流浪者上报了关于“生神”的遭遇事件。因此开展对该实体的调查工作并根据收集到的资料撰写成本文档。

    行为准则:

    应当:

    • 珍惜当下,珍惜生命
    • 尊重牺牲者
    • 珍视“生神”赠予的“礼物”(如果有)

    不应:

    • 虚度光阴,浪费生命
    • 不尊重,亵渎牺牲者
    • 随意丢弃“生神”赠予的“礼物”(如果有)

    附录:



    评分: +24+x
    IETS:0D-
    IETS
    :0
    智能:D-
    26994737770_fbb68c1a8e_b.jpg

    一只蜉蝣的照片。

    實體編號:C-29

    棲息地:潮濕(主要為自然界層級,如:Level C-192“神聖之森”,非自然界層級少量分佈。)

    描述:

    蜉蝣是一種蟲型實體,對人類無害。其外觀和習性與前廳中的蜉蝣基本相同。通常情況下它們被發現於自然界層級中的潮濕環境裏(如:沼澤,池塘,湖泊等)。它們似乎擁有在層級之間穿梭的能力,當有特定事件發生(見下文),一部分蜉蝣會穿越層級抵達其目的地,因此被認為與實體C-99-“生神”有關。

    行為:

    通常情況下蜉蝣只在棲息地生存。當有特定事件發生,一部分“婚飛”後的成蟲會穿越層級前往目標。

    以下為特定事件

    一部分在C層群自殺的流浪者被“生神”復活後在安全的自然界層級中蘇醒。

    此類流浪者蘇醒後身邊散落著大量蜉蝣的屍體,同時手中會出現一具蜉蝣的屍體,據流浪者稱這具蜉蝣的屍體是“生神”贈予他們的“禮物”,以此提醒自己珍惜生命。此類流浪者復活後的精神狀態整體積極向上,相比復活前有明顯的改善。同時他們聲稱與“生神”交流後重拾生存下去的信心後才在中自然界層級中蘇醒並獲得這份“禮物”,後續對復活的流浪者的採訪調查證實了這一點。

    在救援行動中的勇士犧牲。

    犧牲者身邊會出現一些蜉蝣蜉蝣在飛翔盤旋一段時間後因自身能量耗盡而死亡。若犧牲者有墓,則墓的周邊會散落大量蜉蝣的屍體。通常目睹上述情景的流浪者會對犧牲者產生崇高的敬意,同時他們絕不容忍任何褻瀆犧牲者行為。

    62c112685be16ec74a716eb9.jpg

    蜉蝣群。

    生物學特徵:

    學名:Ephemeroptera,英文俗名: Mayfly,常稱“蜉蝣”,又名[[span class="ruby"]]螶

    蜉蝣的外觀與習性和前廳中的蜉蝣大致相同但體型比後者略小,存在多個亞種。蜉蝣具有古老而特殊的體型結構。體形細長柔軟,體長通常為2~20mm,觸角短,複眼發達,中胸較大,前翅發達,後翅退化,腹部末端有一對很長的尾毛(或稱尾須),部分種類並有中央尾絲。蜉蝣不能平折在腹部上的尾巴和翅膀。有證據表明泥盆紀2已有蜉蝣存在,是前廳中最原始的有翅昆蟲。

    一生包括4個階段:卵、稚蟲、亞成蟲和成蟲。稚蟲生活於淡水中,偶見於鹹淡水中。稚蟲水生,常以藻類為食,稚蟲期從數月至數年不等,一般蛻皮20~24次,甚至多達40次;幼蟲成長後,浮出水面,或爬到水邊石塊、植物莖上,一段時間羽化為亞成蟲;之後經一次蛻皮為成蟲。在交配時段有成群的雄蟲“婚飛”,雌蟲飛入群中與雄蟲交配後產卵於水中。成蟲不取食,甚至沒有內臟,且壽命很短,只有約數小時至數日不等,故有“朝生暮死”一說。

    值得注意的是,蜉蝣對環境品質較為敏感,可作為衡量環境好壞程度的一個指標,比如Entity 19 - “疫疾”存在的環境蜉蝣無法生存。

    發現記錄:

    最初被發現於Level C-192“神聖之森”,當時人們認為這只是一種普通的蜉蝣。第一次發現其異常性質是流浪者發現Theodore Axelrod(西奧多·阿克塞爾羅德)位於【數據隱藏】的墳墓憑空出現大量蜉蝣的屍體,同時,發現Axelrod的屍體的探險者報告回憶稱發現前者時周圍有一些蜉蝣的屍體。隨後其他犧牲者的墳墓也出現同樣的情況,以及流浪者上報了關於“生神”的遭遇事件。因此開展對該實體的調查工作並根據收集到的資料撰寫成本文檔。

    行為準則:

    應當:

    • 珍惜當下,珍惜生命
    • 尊重犧牲者
    • 珍視“生神”贈予的“禮物”(如果有)

    不應:

    • 虛度光陰,浪費生命
    • 不尊重,褻瀆犧牲者
    • 隨意丟棄“生神”贈予的“禮物”(如果有)

    附錄:



    评分: +24+x
除非特别注明,本页内容采用以下授权方式: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3.0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