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tity C-160 - “游墙隙”
IETS:2E+
IETS
:2
智能:E+
评分: +19+x
35OXGWeq21dLixp.jpg

注意辨识,该图片墙面上的裂纹并非全部是游墙隙的一部分。

栖息地:墙面

该实体完全依赖于建筑壁面生存。此处建筑壁面的含义应是后室原生层级的立墙、地板、立柱结构或人类建筑的相似结构,包括广场与道路,亦包括某些玻璃幕墙,但不包括未经修整的石壁、洞壁等结构。

该实体对于老旧或至少表面老旧的墙面似乎有所倾向,亦更频繁地活动于空间并不稳定、少有人迹涉足的层级,但论其分布,则广泛涵盖拥有建筑结构的层级,并无层级分布上的特异性。有少数建筑壁面无法破坏的层级排斥实体,如level-37等。

性质概述

ifZ3acX78bAjqe2.jpg

一条更大的游墙隙

Entity C-160,称为“游墙隙”。该实体表现为一游动在建筑壁面上的裂缝。在未被激怒的情况下,实体的宽度较小,一般不超过8mm。实体的长度不定,一般在40mm以上、500mm以下。

有墙纸的情况下,实体通常直接附着在建筑壁面的实质之上。受实体的影响,墙纸一般会直接被划开,并且处于一种将要剥落的状态;若墙壁上有粉刷,则墙灰结构会极其脆弱,一般来说,裂缝部分的墙灰会脱落。

长期被游墙隙侵占的石灰墙面会呈现出一种水浸膨胀的状态,一般表现为墙皮鼓起出现鼓包,鼓包内出现不明的粘稠澄清液体,墙灰崩落等。墙纸则会浸透同种液体,并逐渐卷曲剥落。

在玻璃上,实体会贯穿整块玻璃,造成一条裂纹。有地缝的地板上,该实体会隐蔽地贴近地缝,并且在其中行进。

除非被激怒,否则该实体无法对人类造成威胁。在激怒之后实体可能对人类造成威胁。

生物特征

游墙隙在各种层面缺乏有机生物特征,其形式也并不能与有机生物一概而论。然而,在长期观察中仍然能够总结出以下的实体特征。

游墙隙仅仅能在建筑的各种壁面行进。根据其活动方式的不同,实体分为两个亚种,分别成为蛇形蜥形

游墙隙-蛇形又称α-游墙隙。该亚种在墙面上能够直接活动,一端裂缝延长,墙面上表现出新的裂纹;一端裂缝缩减,墙面裂缝自动愈合,脱落的墙纸、损毁的墙皮也发生不同程度的自我修复。该亚种实体速度较快,一般能够在各种壁面上快速穿梭。

游墙隙-蜥形又称β-游墙隙。该亚种一般外形为在最长的裂缝周围伸展出几个较小的分支裂缝。当该亚种实体活动时,其收回一段分支裂缝,同时主裂缝行进,并在新的位置伸出另外一条分支裂缝,分支裂缝的数量保持在2~6条之间。其行为并不与蜥蜴相似1,但暂且定名。该亚种实体活动速度较慢,但对于壁面产生更大破坏性。

两个亚种并无其他较明显的差别,但有研究人员认为蛇形亚种更易激怒、更有攻击性。

实体周身一般有隐隐气流出现,大部分情况下,实体会载有一种特殊的气味,一般是当前层级缺失的。实体周围气流的温度也与层级有较大差异,层级固有气温在15摄氏度以下时温度略微提高,但在24摄氏度以上时,则略微降低。

若用原液填补游墙隙,实体会试图逃脱。若原液大量,则实体最终会消失。目前尚不确定这种方式是否可以杀死实体。但若主动用其他物体填补游墙隙,在物体极少的情况下,该实体最终会将其吞噬。这之后,即使破坏墙面也不能找到原来丢失的物体。

若试图将游墙隙用更深的裂缝横截,则会发现其能够吸收攻击产生的裂缝并直接逃跑。试图切下墙体等行为会将实体激怒,但似乎爆破墙体能够杀死实体。

游动探针的测试表明,游墙隙中并无异常空间,但可见一通往随机层级的卡模点2

行为模式

在智慧生物的观察下,游墙隙一般并不行动,其仅仅静待原地。仅在剧烈震动、剧烈声音、原液填补等情况下,实体会移动并试图离开地点。

失去生物观察时,该实体会间歇性地移动位置,但一旦有智慧生物目击到实体存在,它将立刻停止行动。

有监控报告指出,游墙隙能够进行由墙面到墙面的切出操作。其切出一般需要一个层级的稳定切出出口,但有些时候在充分准备后实体也会突然从稳定的建筑壁面消失。据推测,因为在不稳定的层级这种切出的概率显然更大,所以实体在不稳定层级大量分布。游墙隙大概率不能使用自我的卡模点3

我们不建议流浪者切入游墙隙,一方面此行为可能使得流浪者身体在切出过程中被夹断,另外一方面还可能在切出之前惊动实体。根据U.E.C.的报告,从游墙隙中提取卡模点的行为并不可行,U.E.C.为此牺牲了2名研究员。

游墙隙可能会被试图切入实体、试图砍下附着的墙体和强制空间稳定等行为激怒。被激怒后,其裂缝宽度将会加宽,直至能够吞噬攻击者的尺寸。此时裂缝内部显现出纯黑,并未在其中检测到任何电磁辐射发出。实体将会极快移动到攻击者身下,并试图将其吸入黑幕。人类一般能爬出空间并摆脱攻击,但也有少部分流浪者因此失踪。在攻击结束后,曾被吸入空间的流浪者一般会罹患感觉不协调、空间感缺失等症状。游墙隙则会聚拢黑幕并恢复裂缝形态。建筑壁面并未受损。

仍未确定游墙隙的生殖形式。观察到一条实体靠近一条裂缝,在之后划分出两条实体,且均是蛇形。一种观点认为实体会寻找后室墙面原生的裂缝并赋予生命,一种观点亦认为此段记录只是两条同种实体之间的交流行为。无论哪种解释成立,均能证明本实体的生物性质。

不知为何,一些小型实体,如小型动物爬菌警铃虫拟态昆虫等,似乎会被游墙隙所吸引,逐渐靠近后者,而后者则会将其拉入黑幕。暂未知晓这是否是一种捕食行为。

应对指南

应当
  • 谨慎识别该实体。
  • 与实体共存。
  • 在有必要时用原液处决实体。
不应
  • 随意破坏建筑墙壁。
  • 试图切入实体。
  • 在速切比赛中试图运用实体。
  • 激怒实体。

除非特别注明,本页内容采用以下授权方式: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3.0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