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编号:C-111
栖息地:多地

在水边生长的引潮石群体,大多已成熟

显微镜下的引潮丝
描述 :
引潮丝常出现于潮湿层级及各类含水处。大量引潮丝的聚合,生长及繁殖活动最终可形成肉眼可见的引潮石实体。
成熟引潮石将吸引一定范围内的实体,目前其原理尚不明确。受其吸引而来的实体大多因吸入引潮丝导致引潮石生长并丧命,亦有部分实体暂时维持与引潮石共生。此效应对引潮石本实体亦有一定效果,如:引潮丝倾向于在已有的成熟引潮石附近生长,在生物体内生长的引潮石多在其体内空腔增殖。已证实部分受引潮石感染的实体行为会较为温驯,存有一定驯服可能。
各阶段引潮石均具有吸水性,在其生长过程中其将会掠夺附近的水(包括水蒸气,液态水,杏仁水,及各类生物体内的水等)。若流浪者在无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吸入或接触引潮丝,将有可能引起引潮石在其体内生长,最终使其因严重脱水,内出血或系统感染而丧命。
行为:
推定该实体不具备智能,亦不具备自我移动能力。但其子实体引潮丝有一定传播能力,流浪者在靠近时应保持良好防护。
更新:目前引潮石群体已演化出名为“潮引回音”的现象,表现为成熟引潮石附近响起的类实体叫声。流浪者无需惊慌,但请感染者务必远离人群。
生物学特征:
成熟引潮石外形与前厅中“消波块”近似,由4个“臂”组成,由其体心向对应于正四面体的4顶点方向延伸。其外观近似水泥,质脆易碎,截面为正六边形。引潮石个体大小不一,通常约为1至3米,亦有较小的引潮丝聚合体。
引潮石的生长周期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分别为:引潮丝阶段,聚合体阶段,成熟阶段。
- 引潮丝阶段:引潮丝一般直径为2~4μm,长3~10μm,与引潮石颜色相近。在此阶段,其可能会在空气或水体中逸散,被流浪者吸入体内或接触湿润组织后便会开始生长。
- 聚合体阶段:聚合体一般长约0.5至60厘米,与引潮石形状相近,其截面为圆形。此阶段其质地较引潮石更硬,被破坏后会释放少量引潮丝。在较缺水情况下聚合体将不会进一步发育。
- 成熟阶段:成熟引潮石硬度降低,易碎,在被破坏后会完全碎裂释放大量引潮丝。请流浪者务必注意此阶段引潮石,其可能会造成大规模感染事件。六边形截面和较大体积为其主要标志。
值得注意的是,生物体内生长的引潮石通常硬度较低且生长速度较慢,体内存在引潮石的流浪者通常不具备感染力,理论上正常社交活动并不会造成传染。可用软质布料或胶体包裹引潮石外露部分以防其破裂。但感染者需尽力远离人群。
发现:
由C层群内多名流浪者在多个含水层级发现,尚不明确其最早起源。
行为准则:
应当:
- 在引潮石附近保持良好防护
- 尽量保持成熟引潮石完好
- 在体内存在引潮石时远离人群
不应:
- 故意破坏引潮石
- 在引潮石丰富地区附近逗留
- 歧是长引潮石的,但请千万注意在体内存在引潮石时远离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