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石滩

生存难度:生存難度:

等级等級 等待分级

  • 结构不稳定
  • 构建增生
  • 实体集聚

如何使用:

[[include :backrooms-wiki-cn:component:level-class
|class=等级
]]


class 处的可用参数包括以下内容,支持简繁体及英文输入。
English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0 1 2 3 4 5 0 1 2 3 4 5 0 1 2 3 4 5
unknown 未知 未知
habitable 宜居 宜居
deadzone 死区 死區
pending 等待分级 等待分級
n/a 不适用 不適用
amended 修正 修正
omega 终结 終結

该组件支持简繁切换,如下方代码所示:

[[include :backrooms-wiki-cn:component:level-class
|lang=cn/tr
|class=等级
]]


lang 处选择语言,cn 表示简体中文,tr 表示繁体中文,不填默认选择简体中文。

自定义等级

[[include :backrooms-wiki-cn:component:level-class
|lang=cn/tr
|class=等级名字
|color=#000000(带有井号的十六进制色号代码。)
|image=链接(至图片的链接。)
|one=在这
|two=随便
|three=放文字
]]

使用 CSS 进行自定义:

你可以使用 CSS 进行额外的自定义,将代码放入到 [[module css]] 中或者是放入到页面的版式内都可以。在这一组件中,不要把 [[module css]] 放在 [[include]] 里面,把它放在那个的下面或者是页面的顶部或底部。
将这些代码放入到你的页面/版式中以编辑所有的颜色,因为组件的 |color= 部分仅能控制背景:

[[module css]]
.sd-container {
/* 字体 */
--sd-font: Poppins, Noto Sans SC, Noto Serif SC;

/* 边框 */
--sd-border: var(--gray-monochrome); /* 大多数等级 */
--sd-border-secondary: 0, 0, 0; /* 不适用 */
--sd-border-deadzone: 20, 0, 0; /* 死区 */

/* 标志 */
--sd-symbol: var(--sd-border) !important; /* 大多数标志 */
--sd-symbol-secondary: 255, 255, 255; /* 4 级以上的是白色 */

/* 文本 */
--sd-bullets: var(--sd-border) !important; /* 点句符文本颜色 */
--sd-text: var(--swatch-text-secondary-color); /* 顶部框文本颜色 */

/* 等级颜色 */
--class-0: 247, 227, 117;
--class-1: 247, 227, 117;
--class-1: 255, 201, 14;
--class-2: 245, 156, 0;
--class-3: 249, 90, 0;
--class-4: 254, 23, 1;
--class-5: 175, 6, 6;
--class-unknown: 38, 38, 38;
--class-habitable: 26, 128, 111;
--class-deadzone: 44, 13, 12;
--class-pending: 182, 182, 182;
--class-n-a: 38, 38, 38;
--class-amended: 185, 135, 212;
--class-omega: 25, 46, 255;
}
[[/module]]

旧版颜色:

如果你不喜欢新版的样式,想要用回旧版的红色边框色,只需要在你的页面中与组件一同引入下方的代码:

[[module css]]
.sd-container {
--sd-border: 90, 29, 27;
--sd-image: 90, 29, 27;
--sd-symbol: 90, 29, 27;
}
[[/module]]




描述

tinytoma1

增生的构筑物互相堆叠,无法区分远近

流石滩是一处被认为独立于后室各层级的特殊层级,其出入口相对不固定。此层级首次由躲避建筑癌的流浪者偶然发现,在其逃亡过程中意外从不断增生和自我迭代的桁架之间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区域,经后续探索确认与其连通的层级均正在遭受或曾深受建筑癌影响。

此层级内是几乎平直的城市区域,大量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物同时出现在此处,均呈现严重的破败朽坏迹象,构件表面布满锈蚀和水痕,绝大多数结构可发现裂痕与金属疲劳,道路满是唧泥,墙体鼓包中空或游墙隙扩张,因而在此处所有已发现的建筑物均系缺乏保养且存在严重质量问题,多数为应力缺陷和材料不良。

建筑存在多个不同文化来源和特定历史时期风格,有时可发现多种不同风格和时代的建筑特征出现在同一栋建筑上,其中存在数量众多的不合理构件,包括但不限于通往墙体的楼梯、互相支撑的悬索、由铺设在天花板上的塑料跑道和拱形砌碹支架共同组成的铰链连接相邻的摩天大楼等;在此层级的最底层铺满了因建筑倒塌和互相挤压产生的建筑垃圾,且不时有碎石和钢构件从高空坠落。

当前确信这些建筑都是可自我复制与迭代的,那些被认定结构不稳定的区域均在承重结构中发现从中段伸出自身复制品的情况,这些构架与其自身完全一致,但在连接处总是留下一道折痕,而在末端有拉伸痕迹。虽然从局部来说未观察到任何可预见的增生规律,但总体而言整个层级内的所有建筑都肉眼可见的不断攀高,无数倒塌的建筑会堆积在最底层铺满路面,仍然维持互相支撑的建筑则会不断向上升高。

每当底层建筑被建筑垃圾完全淹没时,第二天总会有新的道路铺设其上,并且有更多的新建筑在高空未被阻挡的区域打下地基并逐渐形成高楼——目前已发现的最高建筑其内部结构完全由各种临时产生的脚手架和相互挤压堆砌的钢立柱组成,故而确信在此层级内并不存在恒久的稳定构造。

在总体较为宏观的大型建筑中分布着各种细小构造的构筑物,这些构体完全依靠大型建筑增生过程中掉落的建材维系自身,在一部分建筑内部的硐室中观察到管间肢附着在内壁,能观察到它们的外套膜后端黏着大量建材碎块,腔体内包含多种塑料制品和橡胶,并经由填塞在管道内的方式占据大型建筑物承重部位的低部,这也是此层级大多数建筑得以维持暂时稳定构造的主要方式。

基于原有道路的对外探索表面这里似乎是有限且无界的,尽管未发现任何可预见的边缘和区域划分,但沿道路行进终会返回原处;一部分流浪者声称站在十字路口处可在每个路口的视野极限周围看见不同角度的自己。

在地面以下是建筑材料碎片和叠压在上方沉底腐烂的苔网,这些苔原植株被认为已经失去信息交流与存取能力。在阴湿环境的散水内,勒脚从中间的唧泥下陷,而一个巨大的鼓包挡在墙垛后面支撑着扶壁像呼吸般一上一下,表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苔衣,其中鲜有虫群出没。苔原植株的根茎可在部分因露筋、蜂窝麻面、接缝碎裂、游墙隙和横向断板的混凝土构体内扎根,此后自我复制的建筑体将会沿着茎尖走向发展,并不可避免地导致墙体的自我复制错误与原先轨迹不符的情况;游墙隙是少数可使苔网粘结处断离的方式。

社区建设者笔记:最开始到达这一层级时,这里的一切都是不稳定的。这种不稳定性不仅仅指那座拱形高楼不时掉下砖头和石料,也不因为在看不见的角落无法确定什么时候就会从承重墙里伸出一根钢管、更别说是那些会将人拉进墙里的管间肢和伪装成水锈和躲在锈蚀钢筋里的真菌……这种不确定性来源于这个层级本身,以及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所有建筑之基础,它并不稳定。

如果你加入社区后有观察过那些高塔的生长规律,便不难发现它们其实只是杂乱无序的随机排布,几乎全部都并不能稳定得支撑,只有极少数生出的部分正好跟附近的部件组合在一起,互相支撑着使后来者得以继续在它们之上生长,于是一座座高塔在上面生长——但它们的基础依旧建立在偶然形成的临时结构上,不知何时就会毫无征兆地倒塌。

在这片混凝土与钢铁的流石滩上,我们建立的社区并不牢靠。




混凝土砌块拱楼
tinytoma3

墙壁的复制错误

混凝土砌块拱楼是当前已知最高的混凝土建筑,由巷道支护的支架和管间肢的生殖腔构成。从地面进入后,其内部分布四通八达的巷道和轨道系统,墙壁上是腔体分泌的粘液和不断沿着管道向上蔓延的锈蚀。

这些管道通常是几乎互相垂直和连通的,在管道间由清水混凝土连接并在衔接处形成铰链,铰链延伸出若干条锁链固定在轨道上,不时有运载矿车自发行驶,从封檐板延展的桁架相互支撑组成了整栋建筑最中心的承重结构,期间有不规律的砼预制构件加固。从向南面往上,则是若干不断自我复制的红色饰面墙,其不断向上延伸,并从中间伸出窗户或玻璃。

在这建筑上发现多种结构的混用,从上往下分别是现浇混凝土拱、混凝土砌块拱、现浇钢筋混凝土拱、料石拱和预制板钢构架拱,拱和拱之间是相互连接的硐室。由于毛料石砌体难以承受挤压且韧性较差,缺损总是从内部开始的,抑或是若干个构件同时占据一个位置内所导致的应力状态改变,进而导致对周围产生较大的压力。其中楔形拱部砌块会最先转换为破碎带,不时从缺口处剥蚀颗粒较小的糜棱岩与钢筋混凝土碎屑,与原料相符。

尽管该建筑始终有重要承重部件从断层组成的滑带掉落,但新增架构的产生效率仍能维持建筑整体不倒塌,在腰部有14条铰链和凝胶固定在其它大型建筑的顶端,若干箱形梁式桥架构成的滑车使建筑可轻微摇晃,若干条飞浮壁支撑着桥架形成空中游廊,并配有木饰与券柱。尽管表面长有多处分别独立的游墙隙,但并未对墙体的承重和应力状态造成影响。

由于大部分建筑主体位于雪线以上,故而在较高处有积雪,不断融化沿压顶和天沟流入地面的散水处;这被认为是该层级的主要淡水资源来源。


tinytoma2

管间肢腔体与混凝土构件区域融合

居民区


居民楼是对低层建筑的总称,绝大多数流浪者可直接进入且楼层不高。这些建筑仍然维持有序的状态,未受到建筑癌的增生构件影响,其中越是老旧的建筑越容易发现墙体和柱体的自我复制,而越新的则越不容易会产生额外的构造。

在部分内墙可发现开裂、断板、沉陷、错台、啃角和啃边等混凝土危害,这些危害通常是墙体久置老化与湿度过高所致,靠墙的悬垂顶总是凝结水滴,始终有水渍从砖墙和混凝土墙渗出,可在墙内发现老化锈蚀的水管,其中有未知来源且较为浑浊的杏仁水。

底部的锈蚀与高湿度环境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湿软粘腻的凝胶状物质,由管间肢腔体分泌物、锈蚀粘液以及浑浊杏仁水组成,呈半透明状,可将从空中掉落的碎屑黏着在一起,其中风干的区域固着在墙上形成若干块差异风化的区域,而仍保持湿润的部分则连接与牵连了周围数十幢建筑物,承接绝大多数废料和高空坠物。若发生建筑倒塌时,此凝胶可经由混凝土砌块拱楼牵住倒塌主体不落入地下,但此情况可能因为作为承重主体的建筑倒塌或多个小型建筑同时倒塌而导致所有受牵连建筑一同倒下——这通常被认为是当前地下建材的主要来源,凝胶可能取代了此前苔网在此层级的功能性。

在部分居民楼内,可发现若干生长青苔的房间。这些空间不断散发孢子扩散,霉菌与锈蚀形成共生关系,并避开游墙隙,依附着砖混结构蔓延;其中的苔藓始终在散发着水雾,这确信是此层级内大多数墙体受潮的直接原因。

海拔越高的部分,其温度差异变化越明显,这些区域严重锈蚀且植物难以生存,外墙受风化严重,导致出现露筋和混凝土崩解破碎,并不断掉落砾石碎屑。不断被切削和挤压的混凝土断层纵向呈鳞状剥离,并沿着雪线分隔出上下区间:上半部分始终在向上延伸,每个部分都在自我复制,并且覆盖着一层细雪;下半部分被大多数混凝土滩覆盖,这些由冻融的混凝土与劣质钢构碎片组成碎石如同流体一般保持向下滚动,向上攀爬的尝试可能会引发大量摊体崩塌。

尽管如此,仍能在部分高空隅角发现生活痕迹。

社区建设者笔记:经过长时间多次尝试,我不得不宣布此前尝试在这里定居的意图全部宣告失败。我们多数人原先都是从其他层级遭遇建筑癌,难以逃离不断增生的墙体才偶然落入这个层级里。起先我们相信这里是一个相较更为稳定的区域,但此后的生活很快就对我说:不。

我们找到一些民居,里面设备齐全,水电充足,但不过几天那些不断复制自身的窗户、钢构件、墙体、水塔就不断在我们身边涌现出来,不仅仅是建筑本身,我曾在一个48层楼高的空中走廊休息,但塑料跑道突然从我头顶铺开,双面墙垛向我挤来,门锁铰链浮在空中啪嗒啪嗒的响,仿佛有个无形的圬工不断将搅好的腻子刮在我和地板之间;我尝试回头,但一座座由券柱粘连而成的女儿墙挡在安全通道面前。直到再也支撑不足,我从高空一跃而下,正好落入了由锈蚀和苔网构成的凝胶上,我被挂在高空。



阶梯井
tinytoma4

阶梯井口

阶梯井是一个逐层向下的通道,位于层级内的多处空地和无高层建筑区域。阶级最多为13,最少仅有3级,可确认这些系原先已有的建筑地基和桥梁基础,但由于长时间风化导致在承重结构焊接处断开,并呈逐层向内靠拢的趋势。多数掉落在阶梯井范围内的物体会随着所在台阶的倾斜角度滚入位于中央最底部的孔洞内,其始终渗出水渍保持表面湿润。

经由该层级内绝大多数建筑的给排水管道与散水可直接到达此处,所有降水和高空落水都最终流入井中。阶梯井通常而言系作蓄水和方便靠近水源使用,但井口底部的闸门已受游墙隙蚀烂倒塌,而通往底层蓄水池的通道皆有现浇混凝土阻隔,故而在地面上无可见水源。

所有从其它高层建筑上掉落的构件都会随着倾斜角度而缓慢地移向阶梯井方向。

整体结构多为古罗马混凝土和波特兰水泥,并在表面发现不同程度的风化痕迹,尽管接近井口和楼梯顶端的区域表面曾有人尝试修缮维护,但在很久以前就已放弃。在井口周围有生火残留,多数砌砖已被烤干龟裂,在碎砖内嵌入一根较为崭新的铁锚,系有衣物和布料编织物作为绳索深入井内。

当前对井内构造仍不明晰,任何落入其中的物品都不见任何回响,也从未见过有水资源从井内出现,所有进入其中的物品都已无法寻回。此前有流浪者尝试进入其中,但在行进一段时间后突然失去所有踪迹,安全绳从一侧用利器割断,期间不见任何挣扎、求救或呼唤等声音;随后一部分团体曾试图引入苔网并借由植株根系深入内部,但苔网、游墙隙、锈蚀等均无法在此蔓延,任何接近井口的实体均会萎缩和逃离,或径直落入井中。

曾有流浪者尝试将阶梯井作为根据地对周围进行定居改造,但由于此层级内素有高空坠物和建筑垃圾都会逐渐向井口倾倒,故而在此久居的尝试几乎难以进行;在已发现的23座阶梯井周围仅有2处设有临时物资存放点,所有偶然进入此层级的流浪者可前往获取物资,但不排除这些区域已受构件增生影响导致落入井内的情况。

社区建设者笔记:这些天我一直在观察这里的建筑,地基鼓包的拱楼不断膨胀挤压,钢结构从混凝土缝里挤出,不时有叠涩券支起那些失了承重墙的楼层,雪水经由天沟流入散水,期间水蚀风化会带走大部分细小结构。我偶然瞥见这层级的本质——在一处空地上,两三根结晶似的立柱被下方的砾石瓦片推挤出,它们互相靠近彼此,中间的锈蚀不断肿大直至连接在一起,一个帆拱偶然形成,并再次支撑起这一片区域,更多的建筑在它们身上生长——而这一切都是自然无序发生的,没有任何意志干扰——这是一座自成循环的天然混凝土森林。

于是我才知道,每一个细小结构都不断产生临时的稳定结构,可正是这些临时结构支撑起了这个层级整体不断向上攀沿,其中并没有预留出可供流浪者们生存的空间。自我从高楼上下来以后,我一直尝试在这里建立社区,哪怕是那些临时住所:我确信没有什么比临时方案更加恒久了。

以前我在一座钉子厂外墙用砾石刻下了我身高的划痕,而现在那道痕迹已经到我脚踝处。这个层级一直在生长着。




基地、前哨和社区

该层级不存在已知的基地、前哨和社区;当前已有若干支独立队伍尝试建立据点。

入口与出口:

从那些受建筑癌侵蚀的结构当中,可能存在通往此层级的入口。这些入口并没有什么可见的规律可循,但入口的侵蚀程度总是最严重的,而这些区域往往难以支持一名流浪者在此活动。

多数入口均可原路返回原先的层级,若构建增生导致原入口受到挤压和破坏,则会导致此通路失效。当前已有流浪者发现位于#2、#6、#13阶梯井内侧有稳定的出入口,可经由此处到达施工现场的脚手架附近。

部分流浪者被砌入墙内后,与墙体一同自我复制时可能导致其进入那些无法到达的空旷区域,这些空间无可见参照物,相邻的墙体在其视野内是不可见的,而脚下是纯黑色的地面,周围是一片固定不动的蓝天白云图像,在行进一段路程后可到达空置域





除非特别注明,本页内容采用以下授权方式: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3.0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