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渊凌日

内容警示

亲爱的读者们:

请注意本文并不适合心脏承受能力较弱的读者进行阅读!
除了长度惊人外,本文还包含了血腥重度暴力死亡在内的元素,亦使用了具有轻微冒犯性的语言。望诸位读者安好!!

致以最好的祝愿,

——Kai与Boi

⚠️ 安保警示 ⚠️


我们的服务器检测到您正自公共网站连接本页面。
本文档属于机密信息。在未持有合适安保凭证的情况下连接此页面是被严令禁止的。在未授权的情况下阅读和篡改此文档内容将被视为可控告罪行
若您在无意间开启了此文档,请与任意M.E.G.数据管理部门人员联系以寻求帮助。

感谢配合。
此消息由M.E.G.内部数据库自动产生。


隐秘级实体:虚渊凌日


统合实体分类系统
实体编号:Σ
栖息地:“巨植群落
IETS:
4AXX
分级:
隐秘
性质:
HVM
VRL-A
VRL-B
NCR
MCH
CBR
SYN
DMN
SSV
CVL
RLA
UNQ
AGR
BNV
{$custom-tag-name}
{$custom2-tag-name}
{$custom3-tag-name}
RAD
NRO
TXC
PYR

安保等级:
机密信息

保密协议:
此文档内的信息应对M.E.G.所有其他仅具有受限级及更低权限的档案、通讯记录和人员保持隐秘状态。在其他不可避免的、且无此安保等级的文档内被提及时,虚渊凌日仅允许使用其“Entity Σ”的代号相称。

保密声明:
此文档经汇总所有来自M.E.G.研究项目Σ-257的发现编写而成。该项目被施行以用于对虚渊凌日进行研究,直至近来有了紧急命令Σ-257-9的下发方才终止。

此文档尚保持着机密状态,以避免引发不必要的公众对Entity Σ的注意,并遏止大规模群癔症的发生。该实体具有足以引发浩劫的恐怖破坏力,且与Level 11和无劫净域存在着知之甚少的阈限空间联系。当流浪者遭遇此实体时,对其真正性质的了解越多,那么激怒此实体的风险也就越高。在此实体成为对更广大公众而言的紧要威胁前,该文档永不会被曝光于大众视野下。


1. 描述:

EEE.jpg

由无人机“天琴座-7”在巨植群落根部处所拍摄到的该实体照片。

该实体名为虚渊凌日,其本体是一个白色的具自我意识恒星,在距隐秘层级巨植群落中的同名巨树周边约20亿英里处的轨道上进行公转运动。

除发出可见光外,虚渊凌日亦可发出名为“Σ射线”的致命电磁波构成的幕墙。这也让巨植群落内的阳光具备了特别的致死能力。直接暴露在Σ射线下会让其光线灼伤和/或融解肌肉、机械和其他非层级原生的物质。

虚渊凌日具有一个全知全能的心智和远超人类理解的恶毒邪念。应不惜一切代价避免和该实体产生交流。

2. 天体特征:

2. 天体特征:1

或许部分人员会对关于虚渊凌日的天文数据感兴趣,但它们并非此报告的重点。故仅将其归纳为如下数据:

恒星参数

星别:矮星(主序星)2

光谱(M-K分级):A8V3

半径:1.11x106km (6.9x105英里)

B-V色指数:0.20(白)4


卫星轨道数据(环巨植之树)

轨道类型:潮汐锁定

轨道距离:3.2x109km(2.0x109英里)

表观规模: 0.12Sol5

与巨植之树不同,虚渊凌日的引力场并未表现出异常性质。自送入虚渊内无人机所读取到的引力数据并没有与现代物理学相悖,同自此距离预期读取到的此等规模星体数据相吻合。这对无人机在虚渊内穿行时所需使用的精确计算颇有裨益。

该实体的化学/生物质组成至今不明——但目前认为其主要由超高密度拟气态的氢和氦等离子体构成,与常见的恒星一致。因虚渊凌日射线具有极强破坏力,对其进行彻底的光谱分析是极其困难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巨植群落层级的虚渊内尚没有观察到其他星体。

2.1 Σ射线

Burntclothes.jpg

一套已暴露在Σ射线下的实验型探索防护服。防护服材料在暴露后即刻着火并瞬间熔毁。

研究表明虚渊凌日能够产生巨量具有极高的频率的射线。M.E.G.研究人员便将该频段的射线命名为“Σ射线”(即取自该实体的代号)。

更准确地说,作为一种极其高能的γ射线,Σ射线由频率大致处在7.9x1026Hz至2.0x1032Hz之间的射线所组成(即具有3200MeV至830PeV能量的光子)。这已经远超前厅目前所监测到的高能宇宙辐射之范畴。进一步而言,处于地球上时此等辐射只能在极其微弱的痕迹中被寻获,超过65%的虚渊凌日辐射都由Σ射线组成,而其仅凭一己之力便足以维持如此巨大的能量释放量的方法则不得而知。

SOTV_GRAPH.jpg

基于频率横轴而绘有辐射光度(放光量)的光谱图表。其中并未按比例尺显示。

组成Σ射线的光子具有足够的能量以进行穿透、放光乃至使密度极大的化学元素电离。与之相对应的则是目前已知的所有物质都会在巨植群落层级的阳光曝晒下即刻开始解离。这也让用常规材料制成的科学仪器对Σ射线进行分析一事变得不切实际。此光线似乎在生物学上达到了足以致死的程度——以致于暴露在射线之下便足以立刻杀死一个成人。M.E.G.所有尝试制造防护服的实验均告失败,无论何种原型材料都会在暴露于射线下之后即刻烧毁。

尽管如此,所有自然出现于巨植之树上的物质似乎都不会受到Σ射线的影响。而这一引人注目性质的成因则尚不明确,研究人员提出的假说是——进行某些未知的过程后——这些层级内的原生物质可以吸收接受到的Σ射线,亦可存储吸收到的能量或将其以能够发热的红外线之形式再次进行释放。巨植之树自身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一种“辐射护罩”,能让在其树荫下的流浪者在相对安全的情况下自由穿行。这可能也同巨植群落所具有的维持在一个宜居表面温度的能力存在关联,尽管层级本身的大气也较为稀薄,且距虚渊凌日较远。

巨植群落内的有机质无法以常规方式(尤其是处在植被高度密集的环境之下时)被采伐,因此也就不宜被制成封闭型探索防护服。但M.E.G.的研究人员已成功将其制成了一种研究设备用的抗辐射防护涂层。这也让在巨植群落内永久性部署卫星无人机与监控摄像头一事成为可能,让我们能够远程监测并研究此实体。

在2018年10月25日,我们首次在巨植群落内部署了一架无人机。下列的实验日志则对Σ射线所含的能量做出了贴切的描述。

2.2 传送门泡

Bubbleboi.png

一张传送门泡的相片,由在巨植群落上的无人机拍摄。它所导向的层级尚不明确。注意其所放出的光芒,同时从中也可以看到虚渊中并不存在其余星体。

有关虚渊的无人机和摄影仪素材揭示了其中所存在的半透明球形“泡状物”,它们正以极高的速率环绕着虚渊凌日的轨道进行公转运动。尚不明确这些泡状物究竟是实体本身的组分,还是一种完全独立的物体。

多年的监测数据表明了这些气泡实际上处于稳定而不变的轨道上,而其规模亦保持恒定。气泡本身似乎也已被虚渊凌日以聚焦光束的形式所“俘获”。引力数据表明这些气泡完全不存在可供测量的引力效应,功能性说明了其不具质量。

LightBeamDiagram.png

带有“光束”的气泡图示。气泡即便在虚渊凌日光路被阻断的情况下仍可以继续俘获“光束”。

有关传送门泡的研究材料由主树体树冠之上的仪器采集(即在此倒转之树“下方”的地带,虚渊凌日阳光莫及之处)。有趣之处是,在这些素材中,任意传送门泡上所观察到的光束都会一直保持着可见状态,尽管传送门泡与虚渊凌日间的光路已被树冠阻断。我们甚至可以观察到该光束能够与树冠顶线产生接触。此等发现表明了光束并非如原来所想的那样经传送门泡处理后自其气泡体射向该实体,而是自该实体射向这些传送门泡。

所有已记录到的传送门泡如下表所示。

S/N 预估半径(千米•英里) 进入层级
1 69,900•43,400 790
2 31,200•19,400 隐秘层级“礼物平原”
3 54,900•34,100 未有记录
4 62,400•38,800 150
5 42,800•26,600 998
6 56,200•34,900 11
7 71,100•44,200 隐秘层级“假若一个人还活着”
8 待定6 9
9 待定(数据不足) 未有记录

观测数据亦展示出了异常的被描摹于传送门泡半透明表面上的其他层级图景。经数月的观测素材比较,可得出每个气泡所映射出的图景都从未改变这一结论。结合较低的阈限稳定性读数,研究人员可以确定这些气泡可作为一个稳定的——尽管很可能无法抵达的——单个层级入口。

在某些情况下,上列的传送门泡3和6会自主贴近树冠顶线上方(距离约为110千米/70英里)。最终传送门泡6被认定为最有可能到达的一个传送门泡,因为其运行轨道的一部分正好比邻于巨植群落的树冠顶线。起初,我们尝试着使用Object 4以让无人机到达传送门泡处,但经证实该方法亦不具可行性。故其后使用了无人机和卫星的无人杂交体进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无人机的实验报告已在下方的参考资料中被列出。

除非特别注明,本页内容采用以下授权方式: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3.0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