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JOLNIR B项目是隶属于Object C-117的一个子档案集,由于指代宽泛,它通常也被称为Object C-117。它是The M.E.G.组织内部进行的一个科研项目,其具体成果是一套被命名为MJOLNIR B-1的包含了多种技术物品的单兵外骨骼作战平台。
注意:本条目内容主要由The.M.E.G.档案资料库提供并维护。
危险性
操控性
稀有性
神秘性
适用性
技术性
来源
-
- _
2030年10月,在The M.E.G.测验者团队的授权下,以凯瑟琳 · 哈尔西博士为首的研究团队正式开始了MJOLNIR B项目工程。
MJOLNIR B-1的初期概念设计图:外部装甲(左)与防护内衬(右)
MJOLNIR B是The M.E.G.与E.P.B.合作团队(项目初期)基于对Object C-117的逆向工程成果而进行的首次关于动力外骨骼装甲的研究项目,其宗旨是利用逆向工程成果独立制造出成熟的半覆盖/全覆盖式外骨骼动力装甲,用以提升总署兵团的实际战斗力、减少实体冲突中的牺牲人数并实现快速救援行动的要求。MJOLNIR B-1的原型机项目最初来自Object C-117的研究计划延伸,作为其下的一个子项目被命名为MJOLNIR B项目。而共同参与研发的E.P.B.团队则在后期退出项目并利用自身技术独立开发了Object C-23 - EXO_019实验型单兵作战外骨骼装具。
关于对护甲进行逆向解析的计划最终因为能力不足而被迫中止,但部分逆向工程成果仍然有效的促进了The M.E.G.的技术进步,并在此基础上得以设计制造出作为原型机的MJOLNIR B-1全覆盖外骨骼动力装甲。
尽管MJOLNIR B-1最终因为种种问题无法脱离实验室阶段,但基于MJOLNIR B项目而诞生的各种技术手段和成果依然被验证有效并成功作用在了总署的各项行动当中。
描述
-
- _
MJOLNIR B-1是The M.E.G.首次设计的全覆盖式半动力外骨骼护甲,其核心目标是保障使用者在复数实体围攻的情况下提高生还率,加强使用者战斗能力。
MJOLNIR B-1共分为头盔、防护内衬、外部装甲与独立武器系统四个部分。
B1-06式战术头盔
MJOLNIR B1-06式战术头盔基于原M.E.G.兵团野战头盔进行改进而来,由The M.E.G.研究团队独立开发。是目前为止最成熟的,堪称整个护甲系统中科技含量最高的部件,也是唯一一个可实现小规模量产的部件。能够在发挥自身全部功能的情况下向下适配了现有的兵团野战设备,并提供了多个外部设备搭载接口,即使是普通的M.E.G.兵团战士也能够使用。现如今,该型号头盔已经投入生产使用,The M.E.G.兵团内的各小队均可申请,现已有近十支小队装备了该头盔。但由于工艺复杂、制作较为困难,06式战术头盔目前优先供给导火索兵团的各支危险地域救援班。
B1-06式战术头盔 近景特写1(正面)
该头盔除原有的防护功能外,还增加了通讯系统、空气过滤系统、内置动态范围压缩式拾音器、集成摄像视觉系统与小型计算机等多种功能设备。头盔结构的主要成分为防弹玻璃、特种钢与强化塑料。在原始钢盔的基础上添加了覆盖正脸的防弹玻璃面罩,将头盔改为全包裹式,并在面罩内部采用了全息摄像显示方式的联合头盔显示系统。系统通过电池供电,通过内置的小型计算机连接层级Wi-Fi与M.E.G.档案资料库,可随时提供任务所需的各项数据信息,支持跨层级通信与数据传输。此外,一套集成摄像系统也被连接在面罩显示内部,通过外挂传感器和摄像头达到并提供红外、夜视、AI敌我识别等多种视觉效果,同时搭载的微型头灯亦可在缺少光源时充当临时光源。
头盔前端是一套特制的空气过滤系统,含有两个独立过滤罐,每个过滤口都拥有独立的主动开关,可单边使用,每个过滤罐能够独立使用48小时。其中填充的内容物以在过去所广泛使用的浓缩杏仁 - 治愈水晶粉末混合制剂的配方基础上加以改进[1],由经过低温蒸馏、浓缩结晶、粉碎等程序后的杏仁水粉末与治愈水晶粉末以5 : 3的比例进行充分混合、加水溶解并蒸发后得到的粉末制成。每个过滤罐内分别含有50克的浓缩杏仁 - 治愈水晶粉末,能够有效过滤各类毒气和有害实体分泌物蒸发气,并且能够在进水后照常使用。同时,该内容物亦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充当消毒剂、兴奋剂、止痛剂与临时解毒剂,但由于该粉末在使用后会不可避免的附带各类毒素,故不可持续使用粉末,且外服(需溶解)单次不可超过25克,内服单次不可超过10克(过滤罐开口一次倾倒剂量为5克),每次使用间隔不得小于24小时,若过滤罐使用超过30小时,则禁止使用粉末,否则会造成中毒。
除此之外,通过对雷神锤动力突击护甲头盔的逆向解析,现有的技术可支持内置小型计算机芯片搭载经过高强度训练的专业化AI。AI能够通过HUD显示,精确识别并标记出环境中的各类实体,并对敌对实体进行框架标记。系统支持最高两个小时的高清影像记录存储,能够以最快速度将记录传输至The M.E.G.数据库内,由总署数据库进行统一处理,识别影像信息并处理后返回至头盔内部终端,也能借此保证使用者与总署指挥处的及时联络,提高决策传达效率与即时程度。该终端也支持2 - 3千米内的队内无线电通话,用于无Wi-Fi或信号极弱环境里的队内通讯。
复合防护内衬
复合防护内衬是连接人体与外甲的重要部分,整体仿制了Object C-117的内衬设计,使内衬兼具了防护全身和抵御部分伤害的作用。
内衬共分为底衣和连接外衣两部分。内衬底衣的主要成分是包裹全身的吸湿合成材料,而在底衣与外衣的中间部分的胸腹和背部区域增加由芳纶纤维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混合织物构成的柔性防护层,作为护甲系统的最后一道防线,能够基本消减手枪弹射击带来的杀伤。
实际生产后得到的内衬底衣实物
内衬底衣采用连体衣设计,覆盖了全身由脚踝至下颚的所有身体部位,内部夹层中填充了仿造Object C-117设计的缓冲凝胶层,用于缓解剧烈冲击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并且能够起到相当优秀的减震功能。与此同时,这种材料和设计也让内衬拥有良好的保温保暖效果,体感舒适度高,能够长期穿着,适合作为作战乃至生活常服使用。
内衬的连接外衣部分主要为一些被固定在一薄层胶衣上的连接紧固件,这些连接件依靠特制材料的外部胶衣紧密附着在内衬底衣之上,并连接外甲的预留接口,借此完成护甲穿着。而外甲则能够通过动力系统启动后对装甲板施加的微小向内应力保证护甲不因剧烈运动而脱落。同时,外衣的连接件也是使用者带动护甲运动的重要连接通道,超过100个机械连接件通过人体肌肉的机械运动来向护甲动力系统传输动作指令,从而达到护甲与人体运动的高适配度。也因为外衣处于护甲内部,一些针对人体状态的检测设备和高精度传感器被添加或植入在外衣上。
这种对于这种内衬的量产技术已经得到了改善,而由于用于减震缓冲的凝胶与特制胶衣的制作极难量产,故The M.E.G.研究团队研发了能够进行代替的合适物质,但副作用是防护性能始终难以达到预期标准。不过尽管如此,这套内衬的底衣部分也成功代替罕见的前厅产防弹衣成为了The M.E.G.的第三代兵团标准战术设备之一[2],并在各兵团士兵之间得以广泛应用。
原液-钛/铍青铜合金半动力外骨骼装甲
外甲是整个护甲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兼具了防护与动力,也是整个护甲系统的关键。
外甲的金属部分由原液 - 钛/铍青铜铸造而成,合金在与原液融合之后为外甲提供了优秀的持久再生能力和额外的结构强度,哪怕装甲损毁达到40%以上,只要没有损伤电路与核心结构,便都能够以缓慢速度完美复原。其中,原液 - 钛合金被用于铸造护甲的外部装甲板与机械动力结构部分——它十分坚硬,能为护甲提供有效的防护能力。而原液 - 铍青铜合金则被用于刻画电路、能源装载等其他方面,这种从某隐秘层级中开采而来的铍青铜在与原液进行融合后表现出了超乎预料的高性能,但由于产量稀少,故没有作为主要成分。
外甲的装甲板部分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尽可能的减小了铆钉和焊接工艺的使用,并对外部装甲、动力系统与内衬底衣采用了分离式设计,保证使用者在护甲系统失效时能够进行单人快速装甲拆卸。而关于防护能力方面,经过原液融合的强化钛合金装甲板足以抵抗常规交战距离内的中间威力弹或小口径子弹射击,并完全抵挡流弹伤害。但考虑到负重和关节运动因素,目前外甲装甲板部分仅能够覆盖胸背部、腹腔上部和四肢的非关节处,并需要根据使用者的身体素质对装甲厚度进行调整,而装甲板无法防护的部位则采用了战术甲胄的思路设计,通过覆盖柔性金属护甲达到一定的伤害防护效果。同时,开发团队还为外甲部分设计了多个内部隐藏/开放储存口,用于存储包括但不限于战术设备之外的各种设备道具,如诺克立普贴和蓝砂手雷等。
对人型大宗物资转运设备进行小型化的尝试
MJOLNIR B-1的动力系统最初采用的是The M.E.G.研究团队曾为后勤保障部门设计的基于恶劣复杂地形的人型物资设备转移系统。该设备由线缆供电,采用液压传动系统设计,由于设计上考虑了使用者对搬运大型设备、物资的实际要求,故机器本体相当巨大且笨重,最终退役[3]。
随后,The M.E.G.研究团队基于人型转运设备的设计为基础,优化设计出了外骨骼系统的初始版本——采用半动力设计,以使用者主动运动为主,辅以机械动力,对人体动作进行加强,加强动作速度与力度。但由于能源系统的限制,所有试验品都无一例外的只能依靠线缆供电,一旦脱离供电便会立刻停机。而现有的电池技术只能够支持最好负荷运转48小时左右,且由于电能输出上限低,极易造成短裤、电路烧毁等故障。
人造闪电 - 火油混合发动机2 近景特写
因此,在能源系统方面,The M.E.G.研究团队放弃了传统的电池供电设计,转而采用了来自E.P.B.合作团队提供的人造闪电动力系统为护甲提供能源。这种动力系统由流浪者中广泛使用的人造闪电系统改进而来,缩小了体积和质量,并相应调整了电流输出强度。但在调试过程中,由于设计蓝图缺陷,人造闪电的供电稳定程度与使用安全始终无法得到保证。尤其是在全封闭环境下,人造闪电运转产生的各种废热与漏电无法有效排出或隔离。在优化过程中,一种利用溶解少量蓝盐的火油——即液化火盐对人造闪电进行稳定增强的土法3[4]可行性得到了成功证明。经过多次实验调配后,精准计量得到的蓝盐 - 火油混合物可以充分发挥并提升火油的导电能力,并且,在确保没有空气进入或保持低氧环境下,火油燃烧的可能性被降至最低。最终得到了完善的人造闪电 - 火油发动机。
MJOLNIR B-1的最初版设计模型,同时也是动力系统的初始设计
传动系统方面,则由于液压系统的低效率和重负荷而导致使用者负载增加。在后续的改进中,研究团队曾尝试采用液态金属包裹外层的设计充当动力系统,这种设计本身会对使用者带来巨大的身体负担,失去了护甲原本的设计目的。而另一方面,液态金属层在实际使用时,不仅会拖慢人体动作,也会因为人体的肌肉反应速度与护甲动力系统对AI的反馈速度不匹配而对使用者肉体产生巨大的压力。仅仅是进行简单的动作也会导致肌肉淤青等伤害,更无法进行剧烈运动。甚至在极端情况下,这套系统还有可能因为过度反馈而直接折断使用者的骨头,带来巨大伤害。因此在多方考虑之后,The M.E.G.研究团队还是采用了骨架式液压传动系统方案。
此后,这套动力系统的小型实用化一直处在研究当中,无法投入实战。最终,在2034年前后,由于实战化外骨骼始终无法完成,且由于投入过多,该项目的研究进程宣告永久停止。
相关事故
-
- _
2030年10月,MJOLNIR B正式立项实施,约七个月后,2031年5月,该项目的首个原型成品B1-05式战术头盔通过了兵团测试并开始首次下线试用。B1-05式战术头盔在服役期间仅生产了5顶,其所运用的技术在现如今的角度看来并不成熟,但在当时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兵团战术头盔的性能,并完美的达到了预期标准。
但就在B1-05式头盔准备正式投产前,装备了该型号头盔的一支导火索救援小队在执行代号为“刺刀”的人质救援行动中,因敌对势力使用了焚烧实体分泌物制成的毒气弹导致三名队员死亡,而在原05式头盔的设计中并没有考虑到这种情况,所装备的简易防毒设备对特制实体毒气几乎无防护能力。这次事故使得研究团队迫不得已继续改进该产品来应对这种新型攻击方式的威胁,最终在终期型号B1-06式中新增了能够防御实体分泌物焚烧毒气的防毒设备。
相关争议
-
- _
MJOLNIR B项目和MJOLNIR B-1的诞生很大程度被认为与后室层级之中趋于紧张的团体关系有关。
正所谓“有人就有江湖”,由于各种扩张、对抗思潮下的团体影响,以及从未断绝的实体危害,后室人类社会正在缓步向一种类似“战国时代”的环境靠近。许多大型组织宣称其保持友好或中立,但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它们之间不得不产生交往,以及摩擦。以小规模报团为主的时代转瞬即逝,拥有着大量资源和技术实力的团体则在发展武力的同时寻求自身目标价值的实现。我们尚不能武断的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已经压过了后室与人之间的生存博弈所带来的压力,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正在缓慢的扩大,并终有一日爆发。[5]
除此之外,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后室当中相当多的(特别是C层群)大型团体正热衷于培养吸收各类科研人才并为团体服务。这种隐形的军备竞赛裹挟着多个团体组织不得不腾出资源开与之进行对抗,否则,最直接的影响便是团体实力的相对下降和新鲜血液的缩减。而大量脱产的科研人员则进一步加剧了生存物资的获得压力,从而对团体关系产生持久恶劣影响的循环。在另一方面,这种大团体之间的竞争也在不断的逼迫流浪者进行站队、报团,使得对抗局势进一步扩展[6]。
这种隐形对抗局面带来的最大影响便是把曾经为了实现自身目标与价值追求而进行的科研技术开发转变为一种提高自身实力的手段,出于对防卫的需求,多数团体开始在前厅科学技术和后室异常技术的基础上研发产品。这些产品不一定都是武器,但它们也一定能够在后室的环境下发挥自身的用处。而MJOLNIR B项目则正是The M.E.G.对加强自身实力期望的一种明确表露[7]。
该项目从2032年开始立项实施,为The M.E.G.提供了超过10项新技术和1个可量产物品,这些成果在后续也被成功应用在救援流浪者等多个关键领域并确定良好反响。但The M.E.G.最初期望的单兵作战平台并没能实现,受制于技术水平和现实条件,The M.E.G.研究团队无法制造出成熟的外骨骼护甲。MJOLNIR B项目下诞生的技术产品究竟是否切实的帮助到了流浪者这点目前无人能给出定论,但恐怕在可以不远的未来中,我们将会看到更多的来自各个团体的产品与武器,而他们究竟会给整个后室人类社会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只能拭目以待。
但可以预见的是,MJOLNIR B项目绝不会如此结束,更不会是M.E.G.在寻求实力与武力的道路上迈出的最后一步。同理,其他亦是如此。
参考资料
-
- _
- [1] 凯瑟琳 · 哈尔西 《关于杏仁制品与治愈水晶等物品的混合制品效果与论证》 (测验者每月报,The M.E.G.档案资料库,2028.12,第091期,p10 - 13)
- [2] M.E.G.档案库 《兵团标准战术装备第三世代技术标准与准入设备名录(公开版)》 (The M.E.G.档案资料库,2035.02)
- [3] 布朗《巨大而笨重:巨型人型设备的适用可行性》 (E.P.B.科学刊,2030.03,第131期,p31 - 36)
- [4] M.E.G.档案库 《流浪者生存经验》 (The M.E.G.档案资料库,p38)
- [5] K 《生存后的需求》 (《后室综合研究》,The M.E.G.档案资料库,2028.10,第097期,p10 - 13)
- [6] E.P.B.人文科学院《团体竞争:隐秘的战斗》 (《后室综合研究》,The M.E.G.档案资料库,2029.02,第099期,p19 - 20)
- [7] M.E.G.档案库《MJOLNIR B项目宣言》 (The M.E.G.档案资料库,2030.10)
原本的编号预定是Object C-59的,但因为某些原因改成了现在的位置(其实是为了早点整出一个编号在100+的物品然后被英翻到en狠狠地创过去)。
起初是作为“带着创死读者的泥头车文章”而写出来的,不过磨磨蹭蹭了一个多星期,写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版本,最终也算是成品了。
期待您的阅读和评价
迭代工作时的报错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但好在不影响正常阅读,非常抱歉
ノラリクラリ暮らして
ユラリユラリ揺られて
生きていけたならいいけれど
讲真,看的时候我以为我卡了
缺零件吗,我可以帮忙。
维基百科的版式都有了()
话说这是什么CS?
图片看起来是用什么AI生成的?很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