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史(以下内容均为秋博士口述整理):
天极科考——随着流浪者对天极大陆的多次检测,有大量空洞出现,绝大部分是自然塌陷,有少数是陨石撞击。开始时一些博士并未在意,这还要从偶然发现的“圆”开始。不知何时有人看到了这个“圆”起初以为是自然形成,但他太完美了,经多次测试后,发现绝不是自然形成,那是直径五百多千米,深度无法估测的圆。随着进一步的调查,竟发现“圆”消失了,仿佛从未出现过一般。大家认为是航拍探测器出了点故障造成的,但两年后那个圆又再次出现。比之前的要大上几百米,但仍就保持规整且不变。
随后建立了科考队编号16H319进行考察,但要知道圆周围有极光出现,这就意味着考察时间必须为冬季,气温可达零下50多摄氏度,没有哪个记录的先例会在冬天对天极大陆进行科考,但没办法,因为必须这样做。一年后圆果然又出现了,但科考队正到达位置时,圆竟然消失了,要知道之前圆的出现时间为一个月左右,而这次它仿佛知道会被人找到似的,一星期后便消失了。但既然科考队已经抵达,还是让我们去了那里一探究竟。当我们到达指定位置时,却感觉到一阵寒气,虽然身着隔冷服但仍然冻得发抖……
【时间已屏蔽 地点已隐藏】
“锤子。”队长说。
队员将锤子递于队长,随着一锤下去,冰面竟仍未动静,锤子飞出了十几米远。
“不然我回去拿电钻?”“没用,太光滑了,把握不了重心。
队长去下手套触摸冰面,哪知刚去掉手套……
“啊!开水,开水!”队长叫道。
几瓶开水浇上去仍不解冻……回到科考站后,医疗队把队长的整只胳膊截了,那只胳膊如石头般落在地上。——后记
第二天,由副队长吴柏辉领队再次前往“圆”。他想用红外线温度计测量冰面的温度,谁知温度计刚贴近冰面就炸开了。险些把副队长的隔冷手套炸裂,否则也是队长的下场。后面几天他们考察了周围环境,也只能进行这些了。
一个月后,决定返回。我们把文献交给基地,至于说检样呢?无法获取,那冰面如钻石一般坚硬。”上级对科考成果感到深信不疑。显然,巧合已经说不过去了。于是再次派16H319进行考查。队长由吴柏辉担任,副队长由陈正彬顾问担任。下海对天极海域进行考察,计划9个月。
深海探索一一天极常驻科考站建立后,又组织了一只新队伍对海底进行探索。这次探索放到前厅足以惊动世界了,即使在后室的探索中也是一个浩瀚的工程!若诺奖有地质学,证书发十次都不为过,不过如果保密了,起码能发个和平奖。
当对天极海域进行探索时:“这海纳他妈坏了吗!组织还说这海纳值1500多万美金,我看都是放屁。”一个探索队员破口骂道,这也不奇怪,毕竟我们已经等了几十分钟了还没见反应器有任何动静。队长不得不让大家耐心等待,一小时后,一个令人吃惊的结果显示出来,海沟大于20000米。
多次测试,深度并未消减,最终确定为大于25000米。“快!再找架海纳!”队长发话。随着不同方式的检查,上级决定深海探索。深海1800米之内有大量的鱼,偶尔会看到鲸鱼,2580米以下只有少数藻类植物,到3000米很少再见到生物,又下到了8000米,几乎已经不再有生命活动。10000米以下已经毫无生命迹象,再往下仍是如此。每天看到的都莫过于如此,直到接到新任务,浅水到30000米。看到这个任务我们很震惊,但也知道上级是不会开玩笑的。
于是准备了充足的氧气后,我们下水了。到15000时,海洋尽管开着灯仍是一片漆黑,有一部分人开始呕吐。20000米时,有人开始头晕乃至昏迷,其中甚至有医护人员。于是暂时终止了这项计划,并开始返回。但次日仍要开始执行,经过多次建议但都被驳回,我们便只得再次上了路。这次潜水人很少,大多都请了病假(包括我),但大多都是心病。没走的基本都是被队长硬拉过去的,到了海底,还是一望无际的黑(我从地面监控上观察)。
20000米时,潜艇扛不住水压,直接成了一块铁板。其实这次探索的结果是在所有人的意料之中的,基本上每个人都猜的到,组织在利用我们。吴柏辉在组织中还是比较有威望的,如果换成别人带队,下海的人超不过3个。吴柏辉死了有什么用呢?对尸体进行打捞,果真这次参与打捞尸体的人还是比较多的。
组织将最新研制的抗压潜艇交给了新队长——罗栋杉,我以随行博士的身份强迫跟随下潜,正如吴柏辉之前所回报,一切都是一如既往的黑。4000米时,便没了去路,往下再也走不通了。
骗局?我怎么也想不通,一个几万米的海沟,几个月内竟消失地无影无踪!“对地表采样检察!”队长说。此时潜艇伸出那双“钳子”对海底进行“开采”,采取十几样后,队长便令探测海底其余地域,他也根本就不相信海沟会自己消失。
“报告,检查完毕!海纳并未探测到有深沟出现。”“继续检查!”队长再次下令道。但事实终究证实了我们想法的错误性,只得带队伍返回。但在检样过程中,竞发现土壤中有机物含量达到前厅平均土壤的1/23。“不可思议!”这是上级对本次探索的评价……
后记:
当第三只科考队再度考察“圆”时,已经毫无16H319考察那样。在耗资巨大,成果无任何进展的情况下,他们最终是放弃了考察。
他们在这里选择了武器储备和研究。开始研究的都是导弹系统(为了保卫流浪者被动的探索局面),并未有什么太大突破,但随着一篇《导弹是武器突破的最大障碍》发表,在内部引起不小的轰动,内容为:传统技术将科技封锁,威力更大的武器必定是脱离物理技术的。
随后专门召开会议讨论论文的现实性,一方认为应放弃物理技术寻找别的技术,得到更大的突破。另一方面认为论文纯属扯淡,至少百年内的重大武器一定是围绕物理技术发展的。随后针锋相对的气氛越来越浓了,甚至差点动手。
没办法,会议就这样草率地结束了。不过对于可实施性而言,还是先将技术继续建立在传统武器方面。对于前方论点还是缓解了几个月。在研究物理武器方面,唯一突破比较大的就是核裂管,口径在30到40厘米,可以在水中开炮(能消灭大部分实体)。其他项目都在原地不动的状况。研究十几年后,资金资本耗尽,不得不终止项目。一切项目结果归MEG所有。至此耗资巨大,耗时26年的Level C-247的工作至此结束。
只有剩下简陋的科考站和二十多名流浪者驻扎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