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代号:C-72
栖息地:多地
描述
Entity C-72,又称"红外线鹰",被广泛发现于拥有开放性地貌的层级,目前被B.A.G.应用于人员搜救。
红外线鹰可以被驯服,被驯服的个体与野生个体的行为大体相似。

在空中飞翔的红外线鹰,拍摄于Level C-60。
行为:
野生的红外线鹰为群居性肉食生物,一个族群通常有20-30个个体。
在进行捕猎时,通常会有部分红外线鹰在空中对猎物进行"定位",定位的方式为:向目标放出红外线波。随后,发现红外线波的其余个体会对目标发起攻击。
在面对不同的猎物时,进行定位的红外线鹰会放出不同频率的红外线波,以告知其他个体目标的危险性。1当然,定位的准确程度取决于进行定位个体的阅历,也因此,进行该行为的红外线鹰往往是族群的领袖。
针对此特性,B.A.G.联合E.P.B.制造了一种报警装置:红外线捕捉判定程序(简称I.C.D.P.)。该装置的原理是通过安装在红外线鹰眼部的红外线接收器判断其释放红外线的频率,同时使人工智能按照相应指标告知人员被定位目标的情况,通常以终端亮灯的方式告知。
以下为B.A.G.方面提供的指标,以方便初次使用者记忆:目标情况 | 终端亮灯颜色 |
人类2 | 白色灯光 |
无威胁目标 | 绿色灯光 |
可能有威胁目标 | 蓝色灯光 |
大型目标 | 黄色灯光 |
极危险目标 | 红色灯光 |
目标死亡 | 橙色灯光 |
该标准的准确程度同样取决于进行标记的红外线鹰的阅历以及训练情况,因此,我们建议使用该装置的人员不要放松警惕,以防止未知实体或善于伪装的实体的危害。
生物学特征:
红外线鹰的体长在45-60cm不等,翼展约1.2m,体表覆盖黑白相间的羽毛,眼部可以以未知的方式发射红外线波,通常情况下,雌性个体会比雄性个体体型要小。
针对红外线鹰发射红外线的原理,E.P.B.方面已经展开过多次研究,其似乎试图以此制造仿生机械,但目前仍未成功。
发现记录
野生个体的发现记录已经不可考,但是被驯服的红外线鹰首次于2017年被B.A.G.记录。此后,B.A.G.开始广泛在救援行动中运用红外线鹰。3
行为准则:
应当:
- 在发现野生红外线鹰聚集时及时逃离。
- 对野生红外线鹰的袭击发起还击,通常情况下,如果你猛烈还击它们就会逃离。
不应当:
- 在野生红外线鹰的聚居地逗留。
- 随意攻击被驯服的红外线鹰。
- 擅自尝试驯服红外线鹰,B.A.G.尚未告知准确的驯服方式,这样的行为很容易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