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ort url('https://fonts.googleapis.com/css2?family=Open+Sans&display=swap');
@import url('https://fonts.googleapis.com/css2?family=Roboto+Slab&display=swap');
@import url('https://fonts.googleapis.com/css2family=Roboto+Slab:wght@400;500&display=swap');
@import url('https://fonts.googleapis.com/css2?family=ZCOOL+XiaoWei&display=swap');
:root {
/* S-CSS-P Integration */
/* If you're making a new CSS theme, please include the following three variables at minimum. */
--theme-base: "black-highlighter";
/* must be either "black-highlighter" or "sigma9" */
--theme-id: "kalag-theme";
/* set this to the URL of your theme's page - eg for "component:ar-theme", set it to "ar-theme" */
--theme-name: "Kalag Institute Theme";
/* set this to your theme's full name */
--logo-image: url("http://backrooms-wiki.wdfiles.com/local--files/theme%3Akalag/kalaglogo.png");
--header-title: "卡拉格灵协会";
--header-subtitle: "永世存续之档案馆";
--body-font: 'Open Sans';
--header-font: 'ZCOOL XiaoWei';
--title-font: 'ZCOOL XiaoWei';
--mono-font: 'Courier', monospace;
--white-monochrome: 215, 219, 204;
--pale-gray-monochrome: 190, 196, 167;
--light-gray-monochrome: 63, 66, 50;
--gray-monochrome: 92, 97, 74;
--black-monochrome: 63, 66, 50;
--bright-accent: 92, 97, 74;
--medium-accent: 63, 66, 50;
--dark-accent: 92, 97, 74;
--pale-accent: 63, 66, 50;
--swatch-topmenu-border-color: var(--medium-accent);
--swatch-menubg-dark-color: var(--light-gray-monochrome);
--link-color: 92, 97, 74;
--hover-link-color: 92, 97, 74;
--background-gradient-distance: 0rem;
--gradient-header: linear-gradient(to top,
rgba(var(--medium-accent)) 0%,
rgba(var(--medium-accent), 0.90) 100%
);
--diagonal-stripes: linear-gradient(transparent 0);
}
#skrollr-body {
background-image: none
}
#side-bar .side-block div a img {
filter: grayscale(100%);
}
#container {
background-image: none
}
div#page-options-bottom-2 > a, div#page-options-bottom > a {
border-radius: 0em;
-moz-border-radius: 0em;
border: none;
}
div#page-options-bottom-2 > a:active, div#page-options-bottom-2 > a:hover, div#page-options-bottom > a:active, div#page-options-bottom > a:hover {
border: none;
}
#header, #top-bar {
background-attachment: scroll;
}
#header {
background-image: none;
}
#header::before {
content: "";
position: absolute;
height: 100%;
width: 100%;
left: 0.1rem;
top: 0;
background-image: var(--logo-image);
background-size: auto 19rem;
background-position: center;
background-repeat: no-repeat;
opacity: 0.4;
}
#header h1, #header h1 a {
position: absolute;
top: 1rem;
margin: 0;
width: 100%;
display: flex;
justify-content: center;
z-index: 0;
}
#header h2, #header h2 span, #header h2 span::before {
position: absolute;
top: 2rem;
margin: 0;
width: 100%;
display: flex;
justify-content: center;
}
#header h1 a::before, #header h2 span::before {
text-shadow: .063rem 0.1rem 0.1rem #0c0c0c;
}
span.printuser {
color: rgb(var(--pale-gray-monochrome))
}
.code {
border: 2px dashed rgb(var(--pale-gray-monochrome));
}
blockquote {
padding:0.1rem 0.7rem;
margin:1rem 0;
background:rgb(var(--pale-gray-monochrome));
border-radius:0.6rem;
box-shadow: 0px 0px 3px;
border: 1.75px solid rgb(var(--white-monochrome));
box-sizing:border-box;
}
/* sd banner colours */
.sd-container {
--sd-symbol:var(--sd-text);
}
.block-quote {
padding:0.1rem 0.7rem;
margin:1rem 0;
background:rgb(var(--pale-gray-monochrome));
border-radius:0.6rem;
box-shadow: 0px 0px 3px;
border: 1.75px solid rgb(var(--white-monochrome));
box-sizing:border-box;
}
.styled-quote {
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padding:0.1rem 0.7rem;
margin:1rem 0;
background:rgb(var(--pale-gray-monochrome));
box-shadow: 0px 0px 3px;
border: 1.75px solid rgb(var(--white-monochrome));
box-sizing:border-box;
}
内容警告
档案内存在轻微尸体相关内容
如有不适请停止阅读
实体编号:C-201
栖息地:游园,三足熊的巢穴
描述:
Entity C-201被流浪者们称为“三足熊”,是一个长有三只脚的人偶服外形实体。该实体常出没于游乐园及节日游行的队列中,很少单独出没,通常会有2-3只“泥偶娃娃”跟随其一起行动。
据目击者报告称,其会通过一种包含舞蹈与咒语的仪式将死去孩童的尸体唤起,并调制一种泥土混合物将尸体残缺的部分捏补修饰。
举行仪式时的“三足熊”会独自出没,且对有旁人在场一事十分警惕与排斥。倘若发现目击者,其会利用手中的“旗帜”来遮挡目击者的视线并匆忙离去。
被唤起的实体被“三足熊”称为“泥偶娃娃”。其会在较长时间内维持生前孩童的外形不腐,并拥有其孩童外表相对应年龄的智力。它们留存有生前大部分的习性与习惯,对一切事物会本能地充满好奇,但其并不具有生前的相关记忆。
生者与“泥偶娃娃”发生肢体接触将会引发“术式失衡”,最后会导致接触者死亡。请务必与其保持距离,避免任何肢体接触。
“三足熊”可以且乐于沟通,但其对人类的大部分了解仅限于躯体构造方面,故与其聊及人类相关话题时往往会处于鸡同鸭讲的状态。
“三足熊”虽可以舞动手中的旗帜对目标进行缠绕,但目前其对流浪者的伤害欲望极弱,也会在 任何时候 主动阻止“泥偶娃娃”接触生者。但若有人试图探寻其巢穴或对孩童表现出相当的恶意,它可能会被激怒。
行为:
“三足熊”的目击地点以公园,嘉年华游行与游乐园居多。此时,其通常会带领2-3个“泥偶娃娃”一同散步、加入游行队伍或参与各种游玩项目。此时若有人尝试与其交谈,方便时其通常会很乐意配合。
“三足熊”仪式以外的时间很乐于与各种友善的实体或人类闲聊。它通常会谈论除它的诞生、它的过去以及它的巢穴以外的大部分话题。如果在交谈中提及了以上三个话题,起初它会装作没听见。但若继续纠缠,其便会立刻一言不发并若无其事地直接扭头离开。
据“三足熊”称,近年来与其沟通数量最多的生物便是流浪者,但每当提及人类相关的话题时,沟通内容往往只浮于表面。
其貌似对于人类及其社会并不很感兴趣。若与其过于深入探讨,“三足熊”则会试图将对话引向一个新的话题。
“探寻其巢穴”和“表现出对孩童的不友善态度”均会在一定程度上激怒它。这通常会导致双方陷入长达数小时的争吵之中。
虽然“三足熊”目前无任何恶意伤人的记录,但这依旧是种危险行为。被激怒时其行为的上限仍是未知,且“泥偶娃娃”极度危险,在争执中并不排除失控或意外发生的可能性。
当该实体独自一人时,其通常会出现在墓地、居住区边缘或垃圾站。其貌似会专门寻找那些无人墓祭或被人遗弃的孩童尸体来进行仪式,并将其转化成实体“泥偶娃娃”。
“三足熊”在仪式进行中若察觉到被人目击则会利用旗帜迅速离开,但若此后该尸体在一段时间内仍无人墓祭或安葬时,“三足熊”则会折返。
体型较大的尸体从不是“三足熊”的选定目标,据其称原因是术式的流动路径与节点较为苛刻,过大的体型无法满足术式于体内循环,其躯体短时间内便会开始崩溃瓦解。
这也正是“术式失衡”后不予施救时,接触者会产生“土制化”并最终死亡的根本原因。
据其描述,该仪式是被一个未被档案收录的古老种族所遗留下来的一种 “后室程序技术”。其由姿势、材料及咒语三部分组成。
举行该仪式对施术者有着特殊的要求,且其最终的呈现效果与前厅中人们对“死灵术”效果的普遍理解极为相似。
咒语: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遗留下该仪式的种族名称“三足熊”坚持用原本的称呼方式,并表示该名称是用人类语言所无法表述的。
根据句式,在其本应说出该名称的时间段内,现场人耳并未接受到可闻的声音,所携带的仪器也没有收集到任何对应的音源。但我们在后期复查发现,“ 后室环境指数仪 ”在该时间段内竟侦测到四周环境的结构数值在产生异常波形的小幅波动。
“三足熊”表示这种“语言”是该仪式咒语的其中一部分,掌握它也是对施术者的特殊要求之一。
据此我们推测,该古老种族的“语言”可能并不通过振动来传递信息,且貌似拥有除传递信息以外的其他用途。而四周环境结构数值的变化也可能仅是其附带的一种可被我们观测到的表象之一。
材料:
仪式中会用到其现场烧制药剂来对僵硬的尸体进行缓软和防腐,该操作一般位于仪式的中后期。
“三足熊”会用旗帜如漏斗般兜住一些内部翻腾着彩色湍流的漆黑植物、透明且散发着咖啡苦气味的粘稠药水以及姜黄色粉末等材料来烧制药剂,并用该药剂对目标僵硬的关节及全身进行缓软。
接着,其会将一种黑色药剂从尸体口鼻灌入,随后混合药水与泥土将孔洞封闭,并将其身体残缺的部位补全。
该黑色药水常温下为颗粒较多的粘稠物质,暴露在空气中会迅速吸收四周热量并散发出类似浓烈的绿叶挥发物味道及草药的苦味。
这种挥发的气味会使流浪者精神轻微迷离,心跳变缓,无法集中精神。直接接触该药水则会导致精神迅速萎靡,躯体无力。长期接触则会导致全身蔓延性器官衰弱,最终因呼吸.循环系统衰竭而死。
观察仪式时全程并未见到“三足熊”为它们重塑面孔的动作,“泥偶娃娃”的泥塑面孔是在其念动咒语的同时自发扭曲形成的。
在“三足熊”的描述中,复活术被归为神迹,而死灵复活术却是在战时真正被广泛使用过的一项技术。这种说法后续在向失落一族的求证中也得到了肯定的答复。
但当我们更进一步地追问关于“战争”一事的更多细节时,无论是失落一族还是“三足熊”均对此闭口不提,目前原因未知。
对于流浪者而言,“泥偶娃娃”是“三足熊”周围最大的危险源。它们平时跟随在“三足熊”身后一定范围内活动,游行时会在其身后排成队列。
观察中并未发现“三足熊”对其发号过施令,但“泥偶娃娃”却总会伴其左右。一旦走失,它们会很快迷失方向,有些甚至会大哭。哭泣时发出的声音会比普通孩童哭泣更加尖锐,且其泥塑的面部也会正常开合与抽动,可见其已然代替了原本五官的功能。
“泥偶娃娃”的行动速度会比“三足熊”慢很多,但却极其擅长利用泥塑的部分来吸附攀爬。“三足熊”会时常停下放慢脚步或等待它们,而当“三足熊”摔倒时它们也会上前试图帮忙。
极具迷惑性的一点是,“泥偶娃娃”看似会对生前事物有反应、依旧保有着生前大部分习惯,但经证实其并不具备
生前的记忆,一切仅是肉体残留的本能所致。但其死后灵体于后室中游荡时的片段经历却会偶尔以信息流的形式被保留在其潜意识中。
它们也如孩童般对任何事物充满好奇,且缺少对任何危险的认知。“三足熊”会用它的旗帜来导正其危险行为,其中也包括阻止其与生者接触。
“三足熊”会阻止“泥偶娃娃”与生者之间的任何肢体接触,并在发生接触时进行补救。
当接触发生时,其会用旗帜如帐篷般遮住接触者的上半身并将旗柄钉在地上,留下笔记或叮嘱在场的其他人“不要揭开旗帜和触碰接触者”。随后其会抱着崩解中的“泥偶娃娃”横穿后室极速回巢,并对其进行补救。补救完成时,另一端的接触者也会因异化的停止而幸免于难。
起初,该行为常被误认为是其逃走的借口,但事实并非如此。生者接触而引发的“术式失衡”会使二者身体同步崩溃瓦解,此种状况下“三足熊”通常会全力补救。
警示:
任何时候都不要试图暗中追踪其归巢。“三足熊”穿越后室的路径中包含极多生者几乎无法通过的危险层级,且这种行为无疑会激怒它。
以下是在极速回巢补救时,“三足熊”利用拐角盲区给予追踪者面部一拳后留下的话语:
你是疯了还是怎的!你想同时害死他们两个吗?
(该名追踪者除受到惊吓与因直击面部导致的鼻黏膜毛细血管轻微破裂出血外,并无大碍。随后我们对其的危险行为给予了警示。)
生物学特征:
“三足熊”被归类为 人型门-人偶纲-三足目 ,其外形与游乐园中常见的卡通熊人偶服类似。该实体身穿白色纯棉制连帽衫,全身皮肤由一体式的类人造革材质构成,外部未见任何缝纫痕迹。
从口部向内观察,其内部近乎中空,但经空影探测仪的拍摄显示,其内部纵横交错地遍布着密集的丝状物,其上捆绑着若干个不规则外形的块状软体并悬于内部半空。这种结构使得其说话时存在一定回响,“三足熊”对此曾多次表示过苦恼。
拥有三只脚使得该实体在移动时步伐稳健且迅速,但巨大的身形也使得其几乎无法攀爬及跳跃。一旦摔倒,其在短时间内不借助外力便很难站起。不过,若此时其手中持有旗帜则能利用其特性快速起身。
“三足熊”拥有一面白漆木柄的旗帜,平时其会被卷成手杖使用,而在游行或逃走时旗帜则会被展开。旗帜也会在仪式中被当作漏斗使用。据其称该旗帜耐热性与疏水性极佳,仪式后仅需稍加清洗便可做到毫无残留。
旗帜拥有较高的延展性与弹性,在“三足熊”熟练的手法技巧下,其曾被多数目击者描述为“舞动时就像活的一样”。
当该实体游行时旗帜会被挥舞起来,“泥偶娃娃”也会在“三足熊”身后成阵列跟随行走。而当游行队列将要走到终点或打算穿墙而过时,它们通常会拐出队列,整齐地在路边静候其离开。
“泥偶娃娃”是“三足熊”通过仪式唤醒,由孩童尸体为主体所转化的一种实体。在仪式过程中,其身体腐烂或残缺的部分会被“三足熊”用调制的泥土混合物填补修饰。该泥土会逐渐与周边的肉体一同趋于肉色并融合,但外形则会保持当初泥土修砌时的样子。
仪式结束后,“泥偶娃娃”的面部均不会具备规整成型的五官。据“三足熊”称这是该技术中稳定死者存在于世的一项必要条件。
“泥偶娃娃”被归类为人型门-死灵纲-非失语目。其拥有自主意识及孩童程度的智力,会自觉跟在“三足熊”背后一定范围内行动。该实体对所有事物都充满好奇,常会试图拥抱其生前同族来表达它的喜悦,但与之接触会导致很严重的后果。
当生者与“泥偶娃娃”发生肢体接触后,流浪者的躯体会迅速变得异常僵硬,并在保持当前姿态的状态下陷入昏迷。随后,其躯体的各区域会开始趋向“土制化”,面容也会逐渐扭曲成“泥偶娃娃”的泥塑面容。
而与此同时,被其接触的“泥偶娃娃”躯体泥土的部分会逐渐恢复泥土原本的性状并开始干燥脱落,面部则会逐渐自动塑形成其生前的样貌。更进一步发展,会有一些黑色的粘稠液体从“泥偶娃娃”脱落泥土的区域中缓慢渗出。
转化末期的状态目前未知,至档案发布前还未有该状态的相关报告被上传。
“三足熊”会频繁地对“泥偶娃娃”接触他人的意图行为进行阻拦,并在突发意外时加以补救,这也是至今未有转化末期报告记录的主要原因。
“如今的后室自那以后,死后想轻易得以安宁并非易事。
它们是战争留下的遗毒,在 你们的 生者 认知外游荡,在死亡降临时狂欢。
孤魂野鬼是它们的最爱,因其最为无助,挣扎得也最厉害。
吃一半,扔一半,之后丢到路边,任其剩下的部分在岁月里缓慢消散。
你们感受不到那些身边擦肩的惨烈,可以不用去在意,但我生来如此。
可能这也是一种报应吧。”
发现/接触记录:
最初该实体的目击报告中其多现于游行当中。
因嘉年华游行队列实体集群特有的转化特性,M.E.G.成员均只被允许在远处进行观察作业。故该实体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误判为是实体集群中概率出现的一个组成部分。
直到一次偶然记录中,当 实体集群 穿过固体墙壁而该实体却默默地自主移出游行队列时,我们才意识到其可能是独立于该实体集群外的单独实体。随后这种猜想也通过谨慎的接触交流得到了进一步验证。
接触初期,我们对该实体的目的与动机曾高度怀疑,其行为及其自述的内容也同样饱受争议,故对普通流浪者的建议等级一直处于“避免接触”的状态。
随着M.E.G.与其接触程度的逐步加深,M.E.G.间接获取了大量有特殊价值的情报。其叙述的一些后室相关内容在失落一族与一些古旧书籍中也得到了部分验证,一些细节方面甚至比书籍的记载更为详细。于是,M.E.G.决定继续与其进行接触。
在长期接触中,其帮助流浪者规避危险、主动积极补救及其一如既往的友善态度使得其档案建议等级被更定为“谨慎接触”。
不过直到文章发布时,“三足熊”仍未就 挪用尸体 一事与M.E.G.达成某种合作或同意划定某种规则范围,其也从未在仪式行动前进行过告知。
它貌似并不在乎其行为是否越界,同时也不想受到某种束缚,但这显然会给彼此带来很多麻烦。
虽然无法以人类的价值观去衡量与要求实体的行为,但只要其依旧无法与M.E.G.相互划定出双方的中间区域,那么各种麻烦就会不断缠上彼此。
行为准则:
应当:
- 远离“泥偶娃娃”及仪式中的药剂。
- 在其仪式时于远处引其注意,并通知M.E.G.。
- 考虑火葬。
- 另:与其接触时,也请远离嘉年华游行队列。
不应:
- 激怒或攻击实体。
- 贸然追踪“三足熊”回巢。
- 接触仪式药品,“泥偶娃娃”及其的接触者。
- 阻止“三足熊”对接触者施救。
附件
我们曾就该实体咨询过卡拉格灵协会的相关人员,并在资料共享的情况下完成了该档案。
以下是相关信息片段。
相关人员:
在后室中,人死后确实是有灵体存在的。灵体在离开肉体支撑后就不会有神经的那种痛觉了。虽然恐惧、悲伤等情绪还会存在,但没有了肉体的大部分灵体会变得记不清多少事情,过一小会可能就忘记了。最后经过一段时间灵体也就渐渐消散,彻底摆脱在迷茫中的漫长游荡。
“三足熊”我们其实也盯上它有一会儿了。
据我们了解,有少量记录显示其口中的“它们”确实存在于后室,但分布不定,数量也未知。
其躲藏于生者的认知之外行动,区域内生者的活动痕迹越多越新就越不利于其活动,推测是一种“逆观察”且非线性的活动轨迹。我们目前对其也不是很了解,但就记录频率而言貌似有继续增殖的迹象。
根据“它们”的行为逻辑逆推其实我有一种猜测:“它们”可能是为了针对死灵技术而被刻意投放的某种 粗糙 的反制措施,类似于分解者。旨在简单粗暴地加快灵体本身消散的进程,以免有人大量利用这些“资源”。
当然了,这也只是我的一种猜测。毕竟这东西已经古老到连我都完全没听说过的程度。
不过,其实“泥偶娃娃”在经过较长的一段时间,其中的灵体也会正常消散的,只要期间不接触生者就好。
这点它目前做的还不错,所以我们也就没怎么过度干涉,不过还是会保持持续观望状态的。
我的个人观点:其实没必要,不过它想做就让它做好了。
… …
不过,有些事情等它什么时候自己想通了、放下了,到时没准我会去找它聊聊别的事。
好了,关于“熊”的事聊得差不多了,要不顺便也聊点别的?
这么大老远邀我来,不会只是找我聊这些事的吧?
哦,对了。
还有,怎么只有热茶,你在路上说好的小熊饼干呢?
编者的话:
它可能真的经历了什么,才会有如今的这些行为。
但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不去了解对象却只是自顾自地依靠自己的主观认知去擅自行使着帮助。
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傲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