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tity C-136 - “附生灵群”
评分: +15+x
统合实体分类系统
编号:C-136
栖息地:多地
IETS
XXXN/A
分类:
Spectrous
性质:
HVM
VRL-A
VRL-B
NCR
MCH
CBR
SYN
DMN
SSV
CVL
RLA
UNQ
AGR
BNV
{$custom-tag-name}
{$custom2-tag-name}
{$custom3-tag-name}
RAD
NRO
TXC
PYR

描述

附生灵群是对一大类由大量极弱的灵魂分别与物质结合后,聚合为看似个体的实体,以此形成的实体完型的统称。其智能完全由规模和组成形式决定,整体行为复杂多变,难以用固定的指标定义。

特性

作为一种集群意识,附生灵群的基本单位是由单个灵魂与物质结合形成的,可通过转化同类物质增殖的魂触子。据目前观测结果,魂触子的物质部分多种多样,从金属和陶瓷等无机物,到高分子聚合物,再到细菌之类的单个活细胞均可形成魂触子。唯一一个限制是物质本身的体积,仅有单块体积小于0.625立方厘米的物质才能形成魂触子,而非单体行为更为复杂的活化物质型实体。

附生灵群虫群意识终端等更为人所知的集群意识有显著的不同之处。从个体上,组成附生灵群的单独灵魂强度极低,以致魂触子仅有简单的活动,在结合物为非生物时不具备应激性等基本的生物特征,也不应称为一个实体。

从构造上,组成附生灵群的所有魂触子都是完全相同的,没有核心与外围、主导与支配的区别,任何魂触子都既同等重要又同等不重要。附生灵群的生物特征乃至意识完全来源于由魂触子构成的对等式网络,这种网络产生后不会因魂触子损失而改变结构,除非剩余魂触子少至彻底无法支撑网络。

另一个构造上的待征是,目前发现和重新识别的数十余种附生灵群实体采用的内部协议均高度相似而简单高效,仅需上百至数千个魂触子便可构成其功能性可扩增网络,即可对外表现为单一实体个体的状态。基于这种一致协议,附生灵群实体能将内部交互方式扩展到近似种类的附生灵群实体,并用此类交互方式代替自然语言交流。

尽管在人工模拟中出现了更加复杂的附生灵群构造,但这些复杂构造的抗逆性和容错度远低于自然演化下形成的简单状态。目前认为,魂触子间的交互和连接模式越复杂,形成功能性可扩增网络所需魂触子越多,而容错度则呈几何级数下降。

随着魂触子数量增长,附生灵群会首先倾向于聚合为团状快速滚动,主动寻找可同化的材料,并因集群网络规模增大而提升智力。规模增长到一定程度的附生灵群则根据其魂触子形态重组结构,并在常有其组成成分出现处顺势转变为伪装形态,以方便自身扩张。

此外,具备智力的附生灵群可改变魂触子聚合体的形态,构造功能组织和器官,以更好地行动、观测外界、使用工具或与其他实体交流。这类集群总是以适应环境的形态行动,例如城镇层级内的人形或车形,或洞穴层级中的类蛇形态。

无论其构造和来源如何,魂触子数至少为千万级的附生灵群总是会在与外界进行了足够的交流后自行诞生自我意识,具体所需数量1由其内部交流时使用的协议决定。

值得注意的是,魂触子间的具体通讯方式似乎不经由常规介质和手段,因此简单地分割附生灵群不会导致两个不同的附生灵群网络出现。某些有文化传承的附生灵群聚落会收集并加工自身的组成物质,以此创造适合新的附生灵群产生的环境,并任其自然成形。

发现

有据可查的最早附生灵群记录源自一次失败的材料学试验及后续研究。该试验本意为将灵魂物质与纺织品结合以创造更加轻便的防护材料,此过程导致了试验用材料的纤维中部分转化为大量的魂触子,并自行交联为一个附生灵群。在对附生灵群深入研究之后,又有多种之前认定为非集群意识类实体的实体被确认为自然诞生并聚集的附生灵群。

行为准则

应当

  • 谨慎接触已知的附生灵群,以免吸入魂触子
  • 警惕近日突然出现于某处的物品,尤其是纺织品和异常形态的骨质物品
  • 及时上报疑似附生灵群的实体或实体聚合物

不应

  • 完全忽视附生灵群的存在

除非特别注明,本页内容采用以下授权方式: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3.0 License